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际石油公司大幅度削减资本支出,全球勘探开发投资也相对减少,油气勘探开发逐渐向天然气、非常规、复杂储层、深海、极地、山前带等复杂区域转移,促进了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总结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前沿信息,通过对陆上、海上及海底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了包括宽频可控震源技术、百万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海上拖缆采集技术、海底节点采集系统、偏移成像技术和全波形反演技术在内的6项目,国外最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新进展,为应对低油价降低勘探成本,节省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无线地震采集系统,根据施工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陆地节点仪器和海底节点仪器两种。本文介绍了两种节点地震仪器的主要区别,并以陆地节点仪器Hawk为例分析了陆地节点仪器在滩浅海地震勘探中应用的可实施性,并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逐渐走向深海复杂海域,地震数据资料的采集难度不断加大,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国外对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创新。介绍了适用于深水油气田永久性测量的新型光纤地震采集Stingray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安装、水下布局、应用价值,并与海上拖缆勘探技术、海底电缆勘探技术、海底节点勘探技术进行分析对比,Stingray系统在4D成像、4C成像、实时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经济效益好、风险低、环评好,受到国外油公司广泛重视,希望为我国海上油田实现永久性监测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海底电缆(OBC)和海底节点(OBN)地震勘探是浅海石油地震勘探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OBC和OBN的定义,然后分别从放缆(节点)作业、电缆(节点)定位及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三个方面,阐述了OBC与OBN地震勘探采集的区别,最后总结了海底地震勘探采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节点仪器作为新兴的地震仪器类型发展迅速,其无缆存储式采集系统相对于有线地震仪和遥测仪,有着轻便、稳定、高效和低HSE隐患的特点,尤其是在海底情况比较复杂时,已经越来越受到油田公司和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认可和青睐,并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着地震采集行业的发展,在海上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工区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并且采集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保证在复杂海域采集作业中满足甲方对点位精度的要求,成为目前海底节点采集项目的主要难点。本文主要结合印尼某复杂海域OBN采集项目应用实例,介绍了ROV节点收放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洋石油》2014,(3):75
<正>目前,海底地震数据采集主要有海底电缆(OBC)采集和海底节点(OBN)采集两种。海底节点地震系统比之前者,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系统布防、回收更加方便的特性,能够获得全方位保真数据,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提高4D勘探的可重复性,改善油藏监测结果。海底节点地震观测方法就是将地震仪通过水下机器人直接布放在海底,地震仪自备电池供电,震源船单独承担震源激发任务。当震源船完成所有震源点激发后,水下机器人回收海底地震仪,下载数据并  相似文献   

7.
MDS-18X海底电缆在60m水深的三维勘探技术中应用。在海面设施密集海区,把海底数字电缆潜于海底,可采集到某些无数据区、或难于获得资料地区的反射信息,也可把电缆接在陆地系统上,越过泥泞、沼泽地带,连续采集数据。当海底电缆使用双重检波器采集技术时,可处理任何深度的资料,也可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研发海洋可控源电磁系统、加快深海探测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海底节点时频双域电磁采集系统工作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电磁传感器、数据采集站、声学系统及框架设计,并对整体采集性能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投放、信号采集、海底释放、回收等重要环节的性能特征。实际试验剖面解释结果与已知海底含气储层信息吻合,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初步达到了工业化应用水平,为推动中国海洋电磁勘探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震勘探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节点仪器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已经从星星之火成长为燎原之势,而目前又以检波器、锂电池、采集电路"三合一"的一体式节点仪器应用最为广泛。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经过三年自主科研攻关,于2020年推出了全新一代e Seis节点系统,成为国内国际勘探市场上的一颗闪耀的新星。因此,有必要对e Seis节点系统的系统组成、技术性能、生产组织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系统。本文依据生产制造、试验测试、项目生产的实际经验,全方位地介绍了e Seis节点系统。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地震勘探中,数据采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地震波信息是由采集站进行采集、放大、滤波,然后将数字化的地震信号送入中央记录系统中记录下来的。因而,采集站的技术指标和稳定性对野外采集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时,由于目前使用的多道遥测仪道数  相似文献   

11.
在ADNOC TZ浅海过渡带项目中,在小船上无法再使用原来的自动化RFID扫描设备,基于该项目需求,本文采用新大陆RFID便携式扫描枪作为系统硬件终端,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海洋地震勘探节点智能管理app。该软件首先对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架构,用户登录,任务下载,RFID扫描,数据共享等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以及核心代码。最后,介绍了软件在野外施工现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多元化、复杂化,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不断涌现,为使业内人士紧跟上游前沿技术最新进展,从油田开发、物探、测井、钻井和油气储运5个专业领域精选出20项技术进行介绍,分两部分刊登。第一部分介绍了LPG无水压裂技术、纳米材料压裂技术、井下气体压缩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海底工厂技术、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百万到地震采集技术、全波形反演技术、光纤地震采集技术、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3.
海上地震采集时采用传统的海面投放方式布放深水海底节点(OBN)时点位偏差较大,无法满足基本的勘探精度要求,因此近年来水下机器人(ROV)被引入到海上地震采集行业.结合非洲东部某近岛海域OBN采集实例,讨论了 ROV在深水地震采集应用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动态定位船和ROV系统构成及原理,ROV系统在OBN采集节点布放及回收...  相似文献   

14.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为勘探研究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但该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接收设备和激发震源的投入,采集作业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技术在渤海油田的应用。海上地震资料采集空气枪震源激发方式是影响作业效率的关键。本文利用海底电缆采集过程中气枪震源作业效率高、可重复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合理地配备水下接收设备,减少接收道数,增加炮数,实现海底电缆高效地震勘探。文中创新提出使用海底电缆双震源作业模式,以往一条震源船航行线完成一条炮线激发。使用该技术可实现一条震源船航行线完成两条炮线激发,效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吴学兵 《石油物探》2021,(2):272-282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长期持续低迷,使得油公司勘探投资锐减,物探公司勘探作业普遍采取轻资产、低成本、高效率运作模式。节点采集系统以其低成本、轻便、灵活、高效的优势成为物探公司野外地震采集施工的首选。针对研制的新型节点采集系统,给出了其技术指标,并与行业内3种典型节点采集系统进行了对比。在中国南方某山地环境将其与一种商用节点系统和一种生产在用的有缆采集系统进行了野外采集试验对比。试验采用3套采集系统平行点对点布设方式。施工结果表明,2种节点系统比有缆系统布设效率高,更适合复杂山地地形使用。对不同采集系统的地震数据进行了相同参数、相同流程的处理。结果表明,研制的节点系统与其它2套系统采集数据的信噪比、频谱特征一致。由于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内置单点高灵敏度动圈检波器芯体的节点系统与外接2串检波器的有缆系统相比,采集资料叠加剖面成像效果相当。研制的节点采集系统满足复杂地表、高密度、高覆盖次数等施工要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Z700深海节点地震采集系统是一种无线节点四分量(4c)地震采集系统,节点之间通过比较牢固的绳子连接在一起,因此能够满足各种道间距的要求,并能沉放到700m深的海底连续进行15天不间断的作业。本文从Z700系统的采集单元、采集系统的构成及其作业特点等方面对Z700地震采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杨成安  裴志刚 《物探装备》2014,(1):57-61,50
声学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率以及作业方式灵活等特点,其广泛应用于水下定位领域。在海底电缆地震勘探中,声学定位技术为确定水下检波器的具体位置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获得高质量的定位数据并且计算出检波器的实际位置,是处理地震资料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了海底电缆地震勘探中声学定位数据采集的一般过程,还介绍了Gator系统对于声学定位数据处理的流程和与其相应的质量控制节点,以及保证野外资料采集质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湾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胜利油区勘探开发的主要场所。由于极浅海及浅海地区海底结构复杂,该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常规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受到限制,无法详细了解海底结构。根据桩海地区实际情况,首次在地震勘探领域应用海底结构调查技术,查清了极浅海和浅海海底沉积结构;根据海底沉积地层与海水速度,建立了相应的极浅海和浅海近地表地质结构速度模型和吸收衰减模型,有助于获得陆、滩、极浅海和浅海的整体表层结构,为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及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提高了地震勘探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综述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轨迹,从6个方面总结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发展规律;根据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态势,以及地球物理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要求,提出全数字、大道数、性能优、效果佳、功能强等是地震勘探仪器发展的目标。以现代电子工业技术进展为依据,介绍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依托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从采集特性、使用特性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主流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技术发展路线为主轴,以地球物理需求为目标,以相关技术发展为基础,展望了未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性能,目的是想从另一个侧面为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并希望能为今后自主研发、创新应用和引进选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海洋石油地震勘探中,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勘探要求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对观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选择出最佳的采集观测系统进行地震勘探。通过研究观测系统面元属性这一途径,对目前海底电缆地震勘探中所普遍采用的PATCH和正交束线这两种观测系统在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采集脚印及覆盖次数渐减带等属性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各面元属性在地震资料中产生的不同反映,及其优缺点。另外,实践表明通过观测系统属性分析的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同地质勘探任务和地质环境条件选择观测系统时提供有效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