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培立 《山西建筑》2009,35(15):10-11
通过对西方近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的简要回顾,提炼出人本主义思想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提出应借鉴西方国家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成受明  李和平 《规划师》2002,18(10):35-37
山地城市在我国占有50%以上,山地住区建设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用地拓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公务员小区规划为例,从山地住区环境特征出发,以山地住区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水环境的营建、住区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山地住区环境营建。  相似文献   

3.
论文针对我国城镇化逐步从平原地 区向山地发展的客观情况,拟从国家城镇化 战略和山地城乡规划研究的科学意义提出学 术思考。分析了山地城乡规划思想的学术基 础。提出了山地城乡规划工作当前面对的问 题,当前我国山区面对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地关 系的矛盾,以及山地城乡规划发展中人才队伍 的缺陷和问题。论文提出对山地城乡规划科 学思想的几点认识:关于山地城乡规划的生 态学思想;关于山地城乡规划统筹和集约发 展的科学思想;关于山地城乡规划防灾减灾 的科学思想等。最后,阐述了对我国山地城乡 规划的队伍与平台建设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山地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地势环境、空间形体,无论是在选址布局、建筑风貌、三维交通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山地特征,它的存在构建了我国独特的山地文化价值,对于我国山地古镇空间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建筑和文化方面,也是城乡规划、旅游开发等的需要。以重庆北碚金刚碑古镇为例,从生态意识、人工与自然环境、山地空间层次、山地人居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山地古镇的发展历史、规划保护思路、保护措施、空间格局塑造等,以期为我国山地古镇的空间重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山地城市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玮 《华中建筑》2001,1(3):55-58
对于山地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弄清山地城市的概念。该文以人居环境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归纳了山地城市的内涵特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山地城市的分布特征,以及西南山地城市目前的大体发展状况,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我国山地城市发展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8)
我国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种类多样,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为西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虽然在高原山地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物种,但是卡斯特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通过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山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山地地区灾害频发、损失严重,山地城市的安全形势受到严峻的挑战。山地城市具有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城市特征,其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独特性,不能照搬平原城市的防灾模式。文章在梳理山地城市与山地城市综合防灾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山地城市综合防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加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理论基础研究,完善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的法规与规范建设,创新山地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探索山地城市综合防灾管理实施新机制等对策,以期对我国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突飞猛进,但是不断激增的人口却导致了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空间无疑可以让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得到缓解,山地建筑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山地资源,不仅仅可以开拓人们生存的空间,而且也是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回顾我国几十年的山地建筑实践,我们既有骄傲的成绩,同时也有令人担心的地方。很多地区在山地上建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建筑群及城市环境,但是在我们的山地建筑实践中,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山地建筑。其设计水平低下、与当地环境不协调、随意对本来山地环境进行破坏、破环山地植被覆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山地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我国的传统山地建筑作了归类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其形态成因、形态影响因素的阐述来理解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以期对我们现今的山地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是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分布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论文通过国内外山地城市空间实践及治理总结,结合浙江省缙云县情,探讨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导向的山地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付海锟 《城市建筑》2014,(8):334-334
山区高速公路不同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它具有更加复杂以及更加困难的工程。受到施工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困难重重。只有掌握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策略,才能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3.
养老既是家庭的义务,也是社会的服务,亦是政府的职责.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在自有住房拥有率较高,小型化家庭赡养能力减弱,而社会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变成社区居家养老.为实现山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要配套构建相关基础服务设施.文章在分析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建设的养老基础设施类型,论述配套建设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4.
鲁中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北方景色最为秀美的山群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创造了极具北方山区特色的乡土建筑群。通过对鲁中山地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测绘、民访,发现石砌民居存在地域性差异,依形态类型可分为硬山石头房、平顶石头房、囤顶土石房,且民居形态与村落选址、建筑材料、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文章发掘鲁中山地村落石砌民居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形成缘由,可为石砌民居的保护和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坚  周鸿 《华中建筑》2005,23(6):4-8
在长期的自然、社会、文化变迁中,滇西纵谷区居民在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形成了一套与空间资源利用、环境适应、文化变迁等相匹配的生态价值观。该文在分析此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从生态的角度,总结其居民对所处环境的自然生态适应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为今天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夙  黄科辉 《城市建筑》2014,(21):182-182
在我国偏远山区,由于地质条件较为特殊,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较难推进。基于此,就必须实施地质勘察,并克服各项管理难题,夯实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本文就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佳木斯市四丰山山区出现的景观设计不合理、建筑群体空间秩序紊乱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变人们山地建筑观、提高施工水平等解决办法,为中小城市的山地建筑设计吸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张辛 《城市建筑》2014,(6):267-267
很多的公路工程都是在山区进行的,山区因为其地形条件比较特殊,经常会出现滑坡灾害。为了更好的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要做好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对山地城市重庆而言,道路及市政设施边坡的绿化则是呈现特色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重庆边坡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并从边坡园林绿化的植被特色、人文特色、景观特色和综合特色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重庆城区边坡园林绿化应体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谢怀建 《重庆建筑》2004,(3):26-29,32
当人们将山地城市的边坡视为城市精神文明的橱窗、历史文脉的载体和生态绿化的阶梯[]1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凸显在了城市建设者的面前:面对山地城市众多市政工程的边坡,人们应当怎样对这些边坡系统研究、统一规划,使这些边坡成为城市文明的载体与城市个性化特征的表徽。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重庆城区市政工程边坡的园林景观建设应注重边坡园林绿化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以及在这两大原则相融的基础上产生的各具特色的边坡园林景观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