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我的导师谭垣先生张行健谭握先生自民曾就读于美国宾9凡尼亚大学建筑系。回国以后,他几平顺真毕生精力于建机教鲁事业,这整整半个条世纪Z久。他为我国的建筑教胄事业作出了巨大员献,是我国的第一代建筑我竟家。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中的...  相似文献   

2.
师从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家陈俊愉先生是我的荣幸。1991年,我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研究生。虽然,先生只是我的第二导师,但他带我出差、单独辅导,与其他学生没有一丝差异。在以后的岁月里,先生博学、气节、宽容、勤奋等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时常鼓励自己,大师就在身边,要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向他学习。就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的导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作为先生招收的最后一名研究生(齐康先生是联合导师),特写此文缅怀恩师.虽然先生直接教育我的时间很短,但我的专业认知与职业发展皆深受先生的学术影响,在我的思想深处注入了杨廷宝先生顺应建筑流变、坚守建筑本原的专业基因.  相似文献   

4.
庄惟敏 《建筑》2001,(6):62
对一般人来讲 ,说到建筑师当然就是设计房子的人。然而深一步让他说出建筑师是如何设计房子的 ,就不是所有人能讲得出来的了 ,更不用说“建筑策划”了。其实“策划”这个词对人们来讲并不陌生 ,一时间“策划”这个词变成了特定时代的时髦产物。然而几年前建筑策划是什么 ,人们却知之甚少 ,甚至从未听说过。这要从一段令人尴尬的谈话说起。笔者 1 990年到日本国立千叶大学读博士。在第一次研讨会上 ,日本导师服部先生笑容可掬地请我向研究室讲一讲在国内的作品。我取出北京东方艺术大厦 (现称北京希尔顿 )的图纸、照片和幻灯开始给大家展示介…  相似文献   

5.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12,28(8):33-34
导师陈俊愉先生离开我们已一月有余。至今我仍无法相信这是事实,我的耳畔明明听到先生那洪钟般的声音……在我的心目中,陈先生既是一位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导师,又是一位慈祥博爱、循循善诱的父亲。第一次面聆陈先生教诲,近距离感受其严师风范是在2000年7月,当年先生已83岁高龄。之前听过先生关于国花的学术报告,总觉得像先生这样的大家是我辈遥不可及的。200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林  相似文献   

6.
先生之风     
先生多是蔼然的长者,我的求学,遭遇到的,皆是纵千金也难以礼聘的好先生。说礼聘,似乎有些摆阔。少时家贫,拿什么“礼”去聘先生呢。而且聘的又多半是学究之类,做“八股文”的,我的年纪尚轻,要说设家馆聘塾师,那是数十年前才会有的事。所谓礼,也可以释作虔诚、恭敬,聘却不能,因为人总是要生存的。我和我的启蒙先生,同住一村。我的荷塘乡间的老屋,与先生家只隔着一座浅浅的山丘。二十年前,村里建了一座小学,先生便做了我们的先生,讲授语文和  相似文献   

7.
忆先师程世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4,20(6):9-10
1979年我考上了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规划设计专业外国园林史方向研究生,导师郦芷若先生.当时郦先生是解放后唯一出国(到莫斯科林学院)留学园林的人.1980的一天,我和郦先生正在学校门口等公共汽车,郦先生对我说咱们请程世抚先生也做你的导师好不好?我知道,解放前去美国专门研究园林的就只有程世抚先生一人,自然情不自禁地说那太好了!由于那时是我国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什么事情都是在摸索着做.经过郦先生积极活动,学校批准了程先生作为特聘导师,于是我荣幸地拥有了两位导师.郦先生曾说过,程先生满腹经纶,特别是英语极好,现在没有事干,太可惜了,希望我好好向程先生学习,以求能够多继承一些.  相似文献   

8.
吴斌 《风景园林》2013,(4):19-20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参加陈俊愉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我感到老人走得太快,时间过得太快了。去年5月29号,我和陈晓丽理事长一行到陈俊愉先生家为其颁发终身成就奖,回忆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当天陪陈晓丽理事长去向陈俊愉先生送终身成就奖的时候,我感觉到他身体比较虚弱,就有些担心。下午两点多给他家中打电话,没人接听,我就很着急,与张敬老师说一定到陈先生家去看一看,然后张敬告诉我陈先生住院了。没想到住院一周,陈先生就驾鹤西去。  相似文献   

9.
自学成才的上海著名国画家汪更新先生以画虎画鱼享誉画坛,海内外百多家报刊誉其为“中国的虎王和龟王”。 汪更新先生1924年出身在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和新安画派的熏陶,得名山秀水之灵气,  相似文献   

10.
两家杂志,一位功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家杂志,一位功臣曾昭奋得知陶德坚先生在加拿大逝世的消息,我即为《世界建筑》杂志和《新建筑》杂志写了两个内容相同的“简讯”。1979年,《世界建筑》试刊,用一架土复印机“印刷”。每期印几百本。机器是“土”的,技术问题却很“洋”,都由陶先生一一解决,并...  相似文献   

11.
金岩石 《建材城》2014,(10):100-100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前夜,马云去了索罗斯先生的家,这是一对“忘年交”,两位都是白手起家成为超级富豪的穷人。如果他们只是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大可不必写这篇文章。马云说:“阿里巴巴不是一家拓展技术边界的科技公司,而是不断拓展商业边界的公司!”这个理念,与索罗斯先生信奉的开放社会哲学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得声明,我这不是主题纪念会的正式发言。因为大会有一个“余兴节目”——参观黄鹤楼,所以陶德坚先生叫我在会议结束前向代表们介绍一下黄鹤楼的设计情况。陶先生是我的老师,这点义务我是应该尽的,于是我就答应了。但是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因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走向新建筑”,而我搞的黄鹤楼却是“假古董”,与大会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要在纪念勒·柯布西埃的学术会议上来宣蠩 “假古董”,无疑是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  相似文献   

13.
导师陈俊愉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年。至今我仍无法相信这是事实,我的耳畔明明听到先生那洪钟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海棠的香讯     
十二日接吾乡康鉴先生信,及其大著《嘉州雪鸿录》。书信沾着“海棠香国”的余馨,飘临蓉城,沐手捧读,便想起了与先生曾有的交往。康先生很是洒脱,常常出入净地,交结方外高人,上至本城达官,下至市井小贩,同他都有友谊,更愿意扶持文学青年。先生原是《乐山日报·海棠》副刊的主编,我最初那些稚嫩的“作文”,便是假先生之手润饰,刊于《海棠》的。我的投稿,先是屡投不中,许是先生见我“病”得不轻了,以后每篇,便一一指出不足,鼓励言辞,不绝于笔端。后来,《海棠》刊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本科毕业我就离开了京师,有缘和周维权先生接触的机会实在不多,但仅仅几次接触,己令我极为钦仰,深感先生的作为非极有修养的大家而不能为。1979年我考上了北林的外国园林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郦芷若先生和程世抚先生,借到清华听课之机也曾数次叨扰周维权先生和陈志华先生。1980年底开始准备论文,最初打算写圆明园西洋搂,  相似文献   

16.
我是掌管所有火苗儿的大王,大家都管我叫“火魔王”。我 的“功劳”可大啦!燕山酒家的那场大火.大兴安岭森林 火灾以及新疆克拉玛依火灾都是我的“杰作”。 每当想起燕山酒家那场大火,我就感到特别骄傲,总忍不住捂口窃笑。那滋味,真是令人感到快活。我飞在酒家上空,看着一群又一群的人到处乱蹿;惊慌失措,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人慢慢地倒在火光中,再也站不起来,开心得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声震动了整个大地。顿时;仿佛大地上的人们都在大声呻吟。 俗语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虽然逃过了那么多次劫难,最终却逃不出消防战士…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够画山水的人可以说很多,但能够画得很出色的人并不算多,尤其是女性,更是为数寥寥。即使是现代中国画家,能将山水画得引人入胜的女性画家依然远少于男性画家。本期介绍的是韩国青年女画家金宝敬。她特别的国籍与性别,已在画界引起关注。宝敬的博士学位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获得的,其导师是著名美术理论家周积寅先生。周先生向我推荐宝敬在东大做博士后时,我对绘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行业对"工匠精神"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同事和业内的朋友也和我探讨对此的看法。对于工匠精神,笔者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工作和人生的一个态度问题。我一直推荐行业朋友读日本四大经营圣人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书,这里面就有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稻盛和夫先生,大学没有考好,进入鹿儿岛大学一个不怎么好的专业读书,然后找工作不容易,好不容易导师推荐进了一个小工厂,工资发不出,最后还倒闭了。换作我们,可能在叹息人生不易的同时,转行了,或者跳槽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没  相似文献   

19.
1978年正值中国“科学的春天” ,我决心报考研究生。大学本科时我曾经是土力学的因材施教生 ,但流落江湖十年以后 ,手中只剩半本土力学讲义 ,只好报考水工专业。复试后 ,在校的老同学告我黄文熙教授拟召研究生 ,建议我去问问。于是我投书黄先生 ,由于我考试成绩最好 ,黄先生很快回信 ,欣然同意。于是我便荣幸地成为黄先生的弟子。在农村“战天斗地”十年以后 ,又回到清华园 ,沧桑之感 ,自是难免。首先约见导师。此前也知道黄文熙先生是我系的教授 ,但他在水科院全时工作 ,大学本科时无缘听他授课。第一次见到黄先生的印象和感受十分深刻。那…  相似文献   

20.
刘秀晨 《风景园林》2014,(3):141-142
大学问家往往是科技和艺术一些门类融会贯通的。钱学森先生说,一个科学家要学点艺术,一个艺术家要懂些科技。这些是激发创新火花的重要基础。孟兆祯先生就是典型的范例。无论从学品、艺品还是人品,孟先生都堪称风景园林学界的楷模。 先生是我一生最信任、最钦佩和我最愿意在专业上托付的良师益友。我是从1961年入学,至今53年,和孟先生、杨赉丽先生一直保持联系的少数人之一。从我走进校园大门,就开始了我们漫长的不解之缘。当年,我是带着现在已故校友赵旭光先生一封信,走进孟先生家门的。赵是高我6年的校友,也是从小住在家乡济南同一个小胡同的“发小”。他毕业不久我入学,当他得知我和他上一个大学并学同一个专业时,他欣喜若狂,立刻写信把17岁的我托付给他最信任的杨赉丽先生。在后来上学的时光中却不仅仅是这层关系。我因出身“问题”,没能入上海音院,却有机会来到北京林学院学习园林。我弹奏钢琴和手风琴,引起了孟先生的关注和兴趣,于是,专攻京剧的他又多了一个知音。我听他拉京剧如痴如醉,他听我弹琴还勾起学五线谱的兴趣。这些园林专业之外的交往,增进了我们师生的情谊。在他给我写的书序中这样讲:“我们不仅在教学中相识,而且在学校同台演出中逐渐熟悉起来。他能弹钢琴和作曲,唱起歌来是那样投入,操着浓厚的山东口音,洋洋自得的形象,令我难忘,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引乡音为荣。他重感情,能兴奋,对自己的思绪和灵感绝不掩盖,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见文曲如见其人。”这就是我们在艺术情感上的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