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调了国家政府对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针对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吉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集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融教育、科研、应用为一身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并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等新的培养思路来实现。通过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研竞赛奖励机制,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实验平台建设及实验技术教学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但是,目前对于实验技能提升及实践能力拓宽的相关培训明显不够。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训练。建立应用化学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提出学生轮岗制的仪器设备管理方式,加强以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拓宽为基础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实践能力成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以济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充分利用本学科在本校的专业优势,围绕课程内容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双导师制度、学位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探索并输出适应材料工程领域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范利丹  秦刚  孙现军  薛茜 《广东化工》2013,(22):157-158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整合了高校和社会多方面资源,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研究生教育加快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根据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建主体的不同,结合实例分析了几种基地模式,探讨了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云南化工》2019,(8):186-188
分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工商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的搭建、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团队的组建、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研究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本研究基于目标导向建立了能力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产业生态相适应的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该方案的实施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能力矩阵的设计思路可行、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从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学习缺乏动力,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本文以作者讲授的《高分子材料及加工新技术》课程为例,有针对性的提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思路,以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方法:结合临床药师培训实践和临床药学工作经验,搜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查询临床药师培训相关文献,分析我国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探讨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策略。结果:结合临床药学工作经验和我国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为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培养思路。结论:通过优化生源、细化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双导师模式、注重临床实践、注重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的临床药学工作能力,更接近我国专业型临床药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诸多不足,包括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能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差等,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分析"产学研"合作对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安全工程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对培养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为例,分析了实践教学在环节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及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构建良好的培养模式,能够使材料化学类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目前课程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材料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并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材料化学类研究生基础课选择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了与解决目前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以长安大学化工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措施建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专业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创新等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围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体会,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研究生食品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展开,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要明确教学目标;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三要有合理的课程内容;四要建立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验技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提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高等化学工程与技术实验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进行建设的设想。并进一步从实验内容设置、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保障体系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地探讨。我们希望通过高等化学工程与技术实验课程建设,提高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邸明伟 《广东化工》2016,(19):210-21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文章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并分别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导师的作用和建立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三个角度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化学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类别高校,层次参差不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各异、研究领域涵盖面广等特点,开展化工学科传递过程原理研究生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式。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在对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自主设计意识、学术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海洋化工领域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硕士实践环节探索及尝试,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考核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目前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符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等改革思路和方法。这些创新性实践,对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归属于实践类学科,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索或开发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方法,在培养环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模式上相比,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如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实践或实验培养独立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而本科生主要集中于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本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本文拟结合化工学科关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战略之一。本文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专业开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在确定了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并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