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世华 《硅酸盐通报》2013,32(3):453-456
通过对工业污泥、海泥和石粉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探讨计算符合烧制陶粒要求的原材料配合比,并由试验确定烧制工艺,所得陶粒产品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GB/T 17431-2010技术要求,确定了利用工业污泥、海泥、石粉和添加剂制备轻质陶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蔡博  王祝来 《广东化工》2012,39(1):82-84
污泥作为污水厂的副产物,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利用污泥烧制陶粒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厂污泥排放量,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污泥,真正实现了"减排"甚至"零排放"。从原料配比和烧制条件上对利用污泥烧制陶粒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以污泥为主要原料,以水玻璃为添加剂,另加适量比例的水,在一定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烧制陶粒产品,最佳配比和烧制条件为:水玻璃含量20%,水含量70%,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0 min,烧结温度1000℃,烧结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厂污泥制备陶粒滤料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粉煤灰和粘土烧制陶粒滤料,考察了烧制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干燥时间、预热温度、预热时间、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产品性能(比表面积、堆积密度和颗粒密度)的影响,最终结合正交实验确定了污泥作为主要原料烧制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污泥与辅料的最佳质量配比为:污泥:粉煤灰:粘土=2:3:1,烧制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干燥时间1 h,预热温度300℃,预热时间20 min,焙烧温度1100℃,焙烧时间8 min,此时制得的陶粒比表面积为4.222 m2/g,堆积密度为635 kg/m3,颗粒密度为1146 kg/m3,孔隙率为22.4%,盐酸可溶率为0.18%,破碎率为0.4%.  相似文献   

4.
以煤气化渣为主要原材料烧制陶粒,研究了陶粒的烧结制度以及城市污泥掺量对陶粒性能、孔结构影响及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陶粒烧结制度为500 ℃预热30 min,1 100 ℃烧结15 min时,煤气化渣陶粒强度可达11.3 MPa,且烧结出污泥质量掺量为20%、筒压强度为6.7 MPa的轻质高强陶粒;城市污泥掺量改变了陶粒孔结构和孔径分布,陶粒孔隙率及平均孔径随着污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陶粒内部结构变得疏松,使得陶粒吸水率增加、堆积密度减小,且对陶粒强度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严捍东 《化工进展》2005,24(4):383-386
探索了电镀污泥掺量对电镀污泥与海滩淤泥复合烧制陶粒的外观质量和塑性造粒性能的影响规律,系统分析了高温烧制陶粒工艺对电镀污泥重金属铜、锌、镍、铬的固化效率。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滩淤泥中掺加30%电镀污泥可以在1200℃烧成陶粒,其铜、锌的固化率达到100%,镍、铬的固化率与浸出液的种类有关,重金属的固化率按铜(锌)、镍、铬的顺序降低。重金属在蒸馏水或饱和Ca(OH)2溶液中的浸出浓度均满足GB5085.3—1996对危险废物规定的浸出液最高允许浓度值。  相似文献   

6.
高隽  刘蓉 《粉煤灰》2007,19(3):6-7
介绍了用建筑垃圾在实验室烧制陶粒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灵辉  何国伟 《广东化工》2014,(1):45-46,32
本次试验研究以增城市新塘镇某水质净化厂的印染污泥为试验对象,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制备生物滤膜用陶粒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印染污泥的综合利用,通过烧制陶粒试验研究了印染污泥制备生物滤膜用陶粒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可行的。当印染污泥70%~80%,黏土15%~25%,加入10%左右的添加剂时,烧结温度为1000℃,烧结时间为15 min,升温方法是常温~200℃保持1 h,接着迅速转入900℃保持1 h,继续升温至1000℃,保持15~30 min,取出自然冷却,以此制备的陶粒具有强度高,表观密度小,能满足生物滤膜用陶粒的强度和密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牛粪、矿渣、污泥进行陶粒烧制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比为牛粪10%,污泥35%,矿渣55%,最佳烧制工艺为干燥2h,预热温度350℃,预热时间20 min,焙烧温度1200℃,焙烧时间10 min.性能检测为堆积密度为417 kg,/m3、密度等级为500级、吸水率为0.9%、筒压强度为10 MPa,完全符合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GB/T17431.1-1998)中规定的高强陶粒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改善污泥浓缩和脱水性能有利于污泥的处置和利用,从污泥用于建材原材料的角度,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在污泥沉降浓缩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5%时,脱水混合物含水率为60%左右,低于纯污泥脱水后80%左右的含水率,将大大有利于后续的处理与利用;经粉煤灰改性后浓缩脱水得到的污泥可用作烧制陶粒。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硫铁矿渣陶粒实验室试验、工业试验,利用陶粒配制了高强度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硫铁矿渣完全可以生产高强度陶粒和高强度陶粒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其产生量随着污水处理量及处理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是,目前污泥处理处置的规模及水平难以与污水处理水平相匹配。污泥处理主要以无害化为主,资源化利用程度不足。对比了城市污泥与陶粒原料的成分,对城市污泥制备陶粒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介绍和分析了制备城市污泥陶粒的基本流程及条件,对城市污泥制陶粒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行了相关讨论;对改性陶粒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和展望。结果表明:由于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同时含有硅、铝等无机成分,各成分比例适宜,则可在高温下将其制备成陶粒,作为轻质骨料、栽培基质或水处理滤料等进行后续利用;由于污泥陶粒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可对陶粒进行改性,从而强化其吸附性能;从原料配置、制备条件和功能改性3个方面对污泥陶粒的强度及其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是污泥陶粒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硅酸盐矿物为基础原料,添加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和粉煤灰,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工艺参数:脱水污泥a与脱水污泥b质量之比为17:8,脱水干污泥添加量20%(与硅酸盐总量比),粉煤灰添加量20%(与硅酸盐总量比),烧成温度900℃,保温时间9min。测得滤料的主要性能:堆积密度687kg/m^3,表观密度1440kg/m^3,比表面积3.43m^2/g,空隙率52.3%,1h吸水率12.8%,磨损破碎率〈4%。同时探讨了陶粒滤料的烧制机理以及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陶粒滤料具有良好的净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污泥、粉煤灰和废玻璃为原料,辅以硅酸钠作为黏结剂,烧制复合陶粒滤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考察了预热温度、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复合陶粒滤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响应曲面建立的数学模型拟合度较高,预热温度、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3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复合陶粒滤料吸水率均有显著影响,烧结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污泥、粉煤灰、废玻璃的质量比为4∶3∶3,辅以3%(以质量分数计)硅酸钠黏结剂,预热温度为500 ℃,预热时间为20 min,烧结温度为1 133 ℃,烧结时间为23 min条件下,可制备出满足CJ/T 299—2008《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要求的陶粒滤料。与其他陶粒对比,污泥/粉煤灰复合陶粒滤料具有低表观密度和高吸水率等优点,适宜作为水处理滤料及人工湿地填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危废油田污泥的堆存处置问题,研制了一种以油田污泥(简称油泥)为原料,以黄土、黄沙和黏土为添加剂的油泥烧结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油泥最大掺量及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探究陶粒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内外层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泥掺量为60%(质量分数),烧结温度为1 140 ℃,烧结时间为20 min时可以得到低吸水率、高抗压强度的目标陶粒。在最佳条件下,参照GB/T 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标准》烧结的油泥陶粒1 h吸水率为0.32%,堆积密度为1 020.3 kg/m3,筒压强度为40.992 MPa。  相似文献   

15.
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脱水污泥和粉煤灰、粘土为原料,研究以适宜的配比混合高温烧结制备陶粒以及其对Ni~(2+)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陶粒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Ni~(2+)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140 min,相应的最大吸附量为0.001 64 mg/g;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ΔG~θ0,反应是非自发的过程;ΔH~θ0,反应是放热反应;ΔS~θ0,Ni2+在陶粒上的吸附是熵减小过程,符合吸附交换理论。  相似文献   

16.
TTC-脱氢酶活性常温萃取测定法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胡子斌 《工业水处理》2001,21(10):29-31
在阐述TTC-脱氢酶活性测定基本原理及其常温萃取测定法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分析方法在剩余污泥好氧消化处理、生物转盘处理生物制品废水、陶粒柱反应器低温生物预处理饮用水以及吸附再生活性污染法处理含酚废水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