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计算方法及其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论证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单位GDP能耗之间的关系。对北京市和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产业结构的差异上分析了两者存在很大差别的原因。最后,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在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市节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憾与不足,进而提出新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计算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2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式中的分子项为能源总消费量的增长率,但一般只计算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分母项为国民经济发展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由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工作,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超过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0.55左右.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9.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2%.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增长已超过GDP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国际能源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说.中国能源问题面临三大挑战,如不注意解决将会危及我们取得的成就并导致未来发展不可持续。 首先,“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是我国能源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1980~2000年单位GDP能耗,与相同或相近的经济体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比较。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之相当,甚至还要低。但近几年出现了能源消费强度上翘的情况,特别是“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改委日前称,"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在中国能源消耗中,工业消耗的能源占70%。据中国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综合性、结果性指标。与经济发展特征的阶段性变化相适应,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降态势,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升、增长内容在不断优化。从未来看,随着我国全面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较低水平,但短期内一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协调的倾向所引发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上升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十五”时期我省GDP年均增长13.12%,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0.98,同期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也一直保持在0.85到1.13之间,我省在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的强度很高。我省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5%,按照全国“十一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十五"节能目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对节能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节能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年均仅4.6%,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7.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20年累计共节约和少用能源10.2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左右,年均节能率达4.6%(世界最高,约为OECD国家的2.5倍),相当于减排粉尘1530万吨,减排灰渣2.7亿吨,减排二氧化硫20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以碳基计算).  相似文献   

10.
电力弹性系数与电力工业优先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和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变化趋势,讨论了现代化、电气化水平的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得出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电力消费将持续增长、单位产值电耗上升,能耗下降,电力弹性系数大于并接近于1,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这表明电力工业必须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而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国内外能源与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政策分析,指出中国的能源强度变化不支持二次"爬坡"的提法,表明中国仍处于能源强度后发优势的阶段,揭示"十二五"经济结构节能空间的巨大潜力。作者建议采用能耗弹性系数0.65作为能耗过度增长的一个预警信号,为决策者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强调"十二五"应继续贯彻实施20%左右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和18%的碳强度下降目标才有实际的政策指导意义。作者认为节能和减碳指标可以约束地方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冲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节能减碳的约束目标中能否坚持合理的高目标,是双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头10年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转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领跑者,这一趋势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和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分别从2000年的3.72%和1.49%上升到2010年的9.34%和2.44%。2000~201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67%,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为11.54%和5.18%。2001~2010年间,北美、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呈下降趋势,欧洲呈微弱增长态势;而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16.29%,印度2000~2009年间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32%。2000~2010年间世界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4%,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30%;而中国10年间煤炭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21%,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70.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能源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必须加大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坚决扭转煤炭占能源构成比例持续升高的局面。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相应的是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变化。美国战略重点东移、"重返亚洲"的目的是遏制中国,这不过是冷战时期围堵的老思维;但美国同时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中国必须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新的战略思维,改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稳定,以结构调整保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田玉琢  宋捷  吴江 《上海节能》2020,(3):176-179
能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源依赖、能源高耗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与速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文章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能源角度研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从能源结构、能源市场、能源储备等方面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从18个城市看我国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水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清洁能源行动”18个试点示范城市为案例,探讨我国城市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水平,分析影响我国城市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水平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例等。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目前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还有很大差距,节能降耗和发展新能源技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利用GM(1,1)预测方法和2000~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数据对我国"十二五"一次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到2015年将达到440489.1×104t标煤,明显高于"十二五"能源消费规划目标,这将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现。经验表明,实际能源消费量常常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应引起高度关注。为此,既要做好能源消费实际值将超过目标值的各项准备,同时也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能源规划目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社会投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工业投资等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导致能源消费量迅猛上涨的首要因素,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建设投资力度有待提高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也是造成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以及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条件下,需要着手推进技术节能,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加大能源建设投资力度,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节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new growth pattern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sing an extended version of a larg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China, we explore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its energy needs over the period from 2015 to 2030.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ncourag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investment-led to service-led growth will boo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apping coal consumption will improve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The simulation exercises imply that, with a well-designed polic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 meet the challenges of strong economic growth, lower carbon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nergy security. Moreov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goal of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t 2030 is achievable.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华贲 《中外能源》2010,15(5):1-7
一个国家的能源强度ε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一次能源构成和能源利用效率3个因素.对这3个因素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寻找一种新的研究分析的方法。首先定义一个新的参数——有效能源强度ε′,它是能源强度与能效之积。产业结构转型对能源强度影响显著,在能效36.81%和2006年各产业能源强度不变的前提下,若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从39%增至70%,能源强度可降低1/3。能效是决定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在上述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如果中国能效从36.81%提高到50%,则能源强度可再降低25%以上。如果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则2020年的能源强度有可能降低到0.58t标煤/万元,2005~20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f为0.30。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f分解成有效能源强度、能效和参数α之积,f正比于有效能源强度降低程度,反比于能效提高程度,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效对f都有重大影响。中美两国在一次能源构成、终端利用模式和能效方面的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构成转型给中国大幅度提高能效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其主要内涵一是提高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构成的比例,二是煤炭的CCS利用。  相似文献   

18.
曹怀术  廖华  魏一鸣 《中国能源》2012,34(4):29-31,25
依据近期公布的2010年中国能源平衡表以及其他资料绘制了中国能流图,分析了中国能源流状况及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布局,并介绍了中国在世界能源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biomass resources and its consumption in China’s farming area. In 2000, the annual yield of crop-straw was about 6900 Mt, of which 54% could be used as a source of energy. The reasonable supply of firewood was about 150 Mt.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biofuel in China’s rural area was 219 Mtce, among which crop-straw and firewood accounted for 44 and 56%,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the available heat from commercial energy over the total available heat consumed in the countryside was 0.513, and biofuel consumption decreases 3.8% annually. China is at a transition point from a period of non-commercial energy to a period of commercial energy being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discharge of noxious gases caus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biofu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