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盆周山区泥石流活动进入活跃期,玄郎沟位于绵竹市西北山区,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崩塌强烈发育,大量边坡处于失稳或极限平衡状态,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堆积物淤积在沟谷河道内,加之沟内矿山开采、大量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作用,极易诱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应用雨洪法对其在设计频率下的泥石流流量进行计算,并依据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结果对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属于中度危险,50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为173.943 m~3/s,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194.517 m~3/s,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这一结果为玄郎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吴新星  徐庆 《金属矿山》2010,39(8):160-162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论述了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发生机理、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多因素危险度评价公式对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得出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51,属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以拦为主辅以沟道清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翻身沟居民、省道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洛古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东缘的大凉山山脉,调查表明,库区内共发育泥石流沟谷8条。在系统分析泥石流发育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该文重点对库区泥石流沟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泥石流沟谷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对流域面积较大、活动性较强的3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容重、流量、冲出量等重要工程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泥石流沟状况与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库运行及施工期间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设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娃娃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的研究,阐述该沟泥石流灾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并结合泥石流沟谷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措施,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及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磨子沟为四川映秀境内岷江左岸的一级支沟,乃一大规模古泥石流沟.汶川地震在沟域内形成大量的滑坡、崩塌堆积物,而213国道恰由沟口通过.因此,预测评价沟内泥石流爆发的危险性对213国道的防灾减灾及对该区古泥石流形成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地质分析及危险度计算的综合方法预测了磨子沟泥石流的危险度属轻度危险.  相似文献   

6.
某库坝区位于川滇山地,沟谷深切,坡面第四系松散物源丰富,暴雨集中,泥石流活动频繁。通过大量的遥感解译、现场地质调查等工作,在查明各泥石流沟基本参数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库坝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总结240条泥石流沟的发育分布规律,并通过对典型泥石流沟的现场试验、取样分析等研究工作,分析总结其活动特征及危害性。以上总结研究旨在提高对库坝区泥石流灾害特点的整体认识,并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呼尔阿泥石流沟形态特征、泥石流规模、易发性特征及威胁对象分析,对泥石流地质灾害活动性、活动强度、危险性等级、潜在危险性等级等进行评价,将研究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极危险区、危险区、影响区、安全区4个区,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治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实地勘测资料,对吉林省四平村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从地形地貌、固体物质和水动力条件三个方面对泥石流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数量化评分法与经验公式法,对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判定四平村三条泥石流沟均为中等易发泥石流沟,再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严重威胁当地的居民生活,以及耕地、道路与河流。在此基础上,对四平村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消除泥石流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威胁,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居民在新的、安全的居住环境里生产生活。以严陵河泥石流为例,分析了隐患点特征及成因,高丘镇严陵河泥石流属于暴雨类、沟谷型、低频率、中型、稀性泥石流,危害性等级为特大型,潜在危险性等级为特大型,易发程度综合评分值83,属轻度易发泥石流。采用治理方案为“河道清淤+拦渣坝+防护堤”。通过治理,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研究为泥石流灾害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田湾河流域易发生泥石流,近年来发生泥石流的分布在其左右岸呈现较大差异,左岸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数远小于右岸。通过实地考察,获取流域的特征数据,对沟谷比降特征和水系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田湾河右岸的沟床比降为"先缓后陡"型,而左岸沟谷为"先陡后缓"型,后者沟谷发育更趋于成熟,沟谷形态相对稳定,不易发生泥石流;左右岸Horton比均在合理范围,然而右岸水系更加发育且右岸沟谷形态尚不稳定,右岸的各级Horton比的变幅较左岸大,河网形态对泥石流触发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磨子沟泥石流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泥石流沟的特征和成因分析,可为泥石流的防治扣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山煤田虎峪河流域,沟谷两侧的松散破碎堆积物容易引发泥石流风险的问题,分析了虎峪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的特点,揭示泥石流引发机理,综合评价发现主沟与各支沟泥石流易发程度量化评分在80~96,属轻度易发~中等易发。针对虎峪河流域泥特点,提出了对不稳定斜坡削坡、沟谷回填以及地表绿化等防治对策,达到了减少径流、增强地面水土保持能力的目的,有利于降低泥石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丹祖沟泥石流的勘查研究发现,该沟主沟开阔平缓,沟口未见大型泥石流堆积扇,各支沟均暴发过不同规模泥石流并在主支沟交汇段淤积。该沟特有的主支沟沟道条件及水动力特征造成历史上支沟发生泥石流主要固体物质未冲出主沟口,洪水及高含砂水流沿主沟道地表径流及岩溶通道地下补给方式流入五花海、镜海,使海子内水体浑浊,从而影响沟内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力尧克沟谷内有着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条件也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力尧克沟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调查,对沟内泥石流灾害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泥石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肃平凉鸭儿沟流域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泥石流发育较为严重,历史上已发生数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成为影响崆峒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调查分析灾害发育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总结泥石流形成特征,预测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对不同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推荐了科学有效和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尾矿库排洪设施常采用"井、塔、槽+洞、管、渠"的形式,该种排洪形式具有断面小、尺寸高、经济性好的优势;但在布置方式缺乏安全度的情况下,当遭遇地质灾害影响时其结构抵抗能力较差,排泄能力减弱,易发生结构损毁或行洪於堵事故,从而严重影响尾矿坝的整体安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安全、科学、合理地布置排洪设施显得十分关键。以处于泥石流相对易发区的某典型尾矿库为案例,在全面调查库区地质灾害规模的基础上,分析沟谷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对主体工程的危害程度;采用排洪系统双进口方案并整体避让泥石流沟谷危险区范围布置的方法以增大系统安全度,并经模型试验验证了布置方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尾矿库调洪库容,容纳一次泥石流固体总量以保证尾矿库防洪安全;设置了泥石流停淤场及拦挡设施,减小泥石流对库区的危害程度;建立库区泥石流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尾矿库安全运行实时监控;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排洪设施安全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是新疆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左岸上游发育有2~#泥石流沟,在收集工程区有关地质、气象、水文、地震及历史上泥石流发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通过勘察实践,综合评价泥石流形成条件、活动趋势、严重程度,并预测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发生频率,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从地形地貌、物源和气象水文条件对松阳县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对了解松阳县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给今后全县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庆  杨文  王浩 《采矿技术》2010,10(2):45-46,83
胜康沟泥石流为一老泥石流沟,位于甘孜州石渠县县城后侧,行政区划上属甘孜州石渠县尼呷镇。该泥石流地处翁曲河构造剥蚀高原低山丘陵地区,原始地表多被高原草甸覆盖,坡面平缓。近年来鼠害、过渡放牧、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区内草场破坏严重,形成了大量的坡面侵蚀物源。该沟主沟为低频率泥石流沟,支沟泥石流活动频繁,但多为小规模。采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胜康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胜康沟泥石流属于中等危险,需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治理措施来防止泥石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可拓学理论基础上添加了模糊数学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可拓学分析方法。以辉南县庆阳镇雨季发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采用模糊数学的可拓学理论综合考虑泥石流沟的危险度水平,综合各影响因素对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