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复杂断块油藏是华北油田的主力开发油藏,为改善当前水驱效果不佳的局面,从水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出发,开展了水驱技术改进方法研究,提出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技术优化政策,以期为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作为调水增油核心技术之一的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技术是指导油田科学、合理调整的主导技术.在充分论证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适合华北油田砂岩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思路和方法.通过室内实验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认为,除油藏本身地质条件外,层系划分、井网部署是影响油藏最终采收率的核心因素,其次为压力保持水平、提液及含水控制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层系、井网优化和压力水平确定的方法,与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研究了各阶段、各类油藏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进而明确了具体对策.51个区块的实施结果表明,实施区块自然递减由18.3%减缓到17.0%,综合递减由11.2%减缓到5.2%,含水上升率由2.8%控制到0.8%,采收率提高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以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从油藏见水见效特征入手,开展水驱开发规律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借助油藏工程方法、矿场统计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等手段开展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制定控水稳油对策,评价开发效果,从而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开发规律及中长期稳产对策。结果表明:沉积韵律和河道发育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和物性、开发技术政策是影响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以上因素条件控制下,制定相适应的开发政策是控水稳油的重要保障。当采液强度或注水强度过大时,油藏含水率会快速上升或递减增大是该类油藏开发面临的最核心的矛盾;而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储层特征基础上,合理的开发政策是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方法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问题。从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入手,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油藏井网密度、地层压力水平、生产压差、单井注采强度、注采井数比、采油速度等关键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进行研究,通过不同油藏地质和流体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得出。注入水粘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强.储量参数和渗透率参数在变化范围内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是很大。正交设计的极差结果分析显示,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显著因素最强的是井网。其次为产液速度、井距、注采比、压力恢复水平、井底控制压力。  相似文献   

5.
Y7油藏该区开发始于2014年,相比侏罗系同类油藏,储层物性相当,但目前压力保持水平低、水驱动用程度低、早期单井产量低,亟需深入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开发技术政策评价,为油藏持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通过对研究区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深化储层认识,开展单井产能受控因素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同类油藏对比法,确定适应油藏开发早期阶段的开发技术政策,为油藏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39区长8油藏分区块、分部位储层物性的对比,认识其地质规律.同时总结近四年来油田开发经验和效果,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规律,分油藏总结其流动规律.系统剖析、总结各区块长8油藏开发规律及开发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确定不同区块油藏含水上升受控因素、制定及优化开发技术方案、确定油藏注采单元、明确油水井下步治理措施及油水注采井网完善计划.  相似文献   

7.
塞392区长_6油藏由于受储层物性和天然裂缝等因素影响,油藏开发难度大,表现为油藏剖面水驱动用程度低、有效驱替系统难以建立、见水井不断增多且见水方向不明,已严重影响油藏稳产。通过从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射开程度及注水开发方式等分析注水的受控因素,并借鉴油藏工程论证及同类油藏早期开发技术经验,对该区超前开发技术及目前注水开发对策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注水开发技术。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胡尖山油长9油藏是构造-岩性油藏,目前是胡尖山主要生产层位之一,本文通过对长9油藏包括地质特征、储层特征的研究,结合开发现状、开发效果,对不同区块井网适应、储层改造方式、水平井开发方式,不同开发技术政策下开发效果分析,以及对开发技术政策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苏丹块状底水油藏H油田为原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正韵律、反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复合反韵律底水油藏的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夹层半径、厚度及分布条件下各种韵律油藏的开发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对不同韵律底水油藏,含夹层油藏的开发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控水效果随着夹层半径的增大而变好;夹层厚度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低含水期正韵律底水油藏和中高含水期反韵律底水油藏控水效果相对较好;夹层分布在距离油水界面较近或存在多夹层情况下开发效果好;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之间和夹层下部。不同韵律底水油藏的开发策略主要为充分利用隔夹层优化射孔,结合垂向与水平渗透率之比控制采油速度和适时实施人工夹层等减缓底水锥进速度。H油田开发实践表明,充分利用隔夹层优化射孔并部署加密水平井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超前注水是提高低渗油藏单井产量,实现其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从改善长8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角度出发,预测油藏各数值模拟方案开发技术指标,并对各方案开发技术指标的进行了综合对比与分析,论证不同井网类型下的超前注水强度、注水速度、累积注水量、超前注水时间、压力保持水平等油藏超前注水期合理开发政策,为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有效储层基质物性下限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是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的核心,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结果本身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对国内外油气田评估的实践,统计分析多个国内外油气田的物性下限值,借鉴和总结多种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为确定储层物性下限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基础。利用试油试采资料对建立的储层物性下限标准进行验证,作为判断储层物性下限值的合理性提供一种依据,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后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将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在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阶段完钻的热采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与邻近或相同沉积条件下的老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碎屑岩稠油油藏储层参数经过注蒸汽热采后的变化特点、变化机理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稠油注蒸汽热采与常规注水开采后的储层特性变化异同点,为稠油热采过程中制定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对策或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流动单元四维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应用室内岩心样品不同注入体积倍数驱替实验、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及大量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流动单元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各类参数的数学演化模式,找出其相应物性参数的变化因子.并借助工作站三维地质建模软件Earthvision,在原始三维地质属性参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加载物性参数变化因子,并经数据处理和结果提取,形成各类流动单元随开发过程的四维动态系列演化仿真模型,揭示和预测了不同开发阶段流动单元内部油水运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4.
油田勘探开发的程序采用"滚动"方式进行,而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则逐步精细化,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取决于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而在预探发现工业油流后,构成油气藏多元素之一的储层特征研究则是保证油气藏持续稳产的基础。不同的"滚动"阶段应根据储层的复杂性和认识程度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研究的特点,从正演模型出发,对地震参数与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震描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剖析,总结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特征地震描述技术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海上油田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而南海西部北部湾区域油藏流体性质变化较大,导致地层原油黏度难以准确预测。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收集北部湾区域已开发油藏地面及地层流体性质资料,分析影响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从主到次依次为含硫量、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含蜡量,其中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和含硫量组合因素对原油性质影响显著,原油黏度对温度敏感,原油脱气前,压力对其影响小;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地面原油参数团、原油密度、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与地层原油黏度间的3种评价方法,经乌石油田群15个样本点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在0.5 mPa·s左右。该预测方法可为流体评价和油藏开发提供较为科学可靠的地层原油黏度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物性、开发方式等动态数据发生变化都会综合反映在生产数据中,因此基于油藏动态数据反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更具有代表性。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表征出发,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建立了基于动态数据反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油藏,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比分析了岩心驱替和动态数据反演获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岩心驱替所得相渗曲线相比,基于动态数据反演的相渗曲线的相对渗透率高,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低;基于动态数据反演的相对渗透率能更加真实的反映油水流动能力,在数值模拟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为水驱开发油藏后期开发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赵秀峰 《测井技术》2017,(5):606-610
肯基亚克油田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水淹情况严重,剩余油挖潜不够充分。目前脉冲中子-中子测井(PNN)已在该油田测量了50余口井,在确定单井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封堵高含水层以及二次解释、重新发现新的含油气储层等方面,整体效果较好,但对于物性较差的储层识别能力不强。在不同孔隙度条件下,对PNN识别储层的水淹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在该油田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为得到定量结论 PNN测井所需要的最低储层孔隙度以及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区域地层特征统计、经验公式等确定该油田PNN测井资料解释的相关参数。将解释成果与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表征油田开发过程中层系合理性的方法多采用渗透率级差或变异系数来判断,对于层系内纵向上流体性质变化大的稠油油藏,仅用渗透率这一物性参数难以准确评价层系的合理性,因此提出了用流度变异程度来表征层系合理性的方法,流度变异程度的计算借鉴了洛伦兹曲线法,选取胜利油田海上12个稠油油藏的动态数据,统计了层系内流度变异程度与干扰系数的关系,给出了相关公式和判断同类油藏层系合理性的标准,并且相似油藏可以通过流度变异程度的大小估算层系干扰系数的大小,该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BB油田长3、长4+5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泥浆滤液对地层侵入作用弱,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微电极及深、中、浅电阻率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储层中发育的微裂缝还造成井眼的不规则扩径等,导致测井响应中来自油气的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通过确定特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将地层电阻率作为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岩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统计标准,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分析、识别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特征及有效油气成分。并采用测井与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储层中不同岩性的钙质、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扣除方法及其对测井曲线造成的背景值影响,特别是利用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幅度、差异及其性质,精细评价和划分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精度,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苏里格气田53区块属于低压、低渗区块,油藏埋藏深、油层薄、单井产量低,利用水平井开发技术是提高该区块单井产能及采收率的有效方法.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在该区块的钻井过程中,通过实施井深结构的优化,钻井液体系优化,钻井参数的优选与优配,钻具组合的合理选择,钻头型号优选的一系列综合提速技术措施,在水平井优快钻井方面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