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岩铜矿研究之所以方兴未艾,一则是其特殊的蚀变分带性,二则是其成矿专属性。本文对中国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岩浆源区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中国斑岩铜矿的成矿特征:主要分布于北部成矿域、东部成矿域和西南部成矿域;年代上以中生代最为重要;大陆边缘(包括陆内古板块边缘)和岛弧环境为其产出的主要大地构造环境;原始岩浆起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或壳幔混染并受上部地壳的混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具备典型的矿化蚀变分带。最后参考两位著名斑岩成矿带研究科学家:秦克章教授和芮宗瑶教授的报告,结合笔者野外工作心得,总结出斑岩铜矿的形成前提与找矿标志,以期为地矿部门探矿找矿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钨业》2020,(2):1-10
基于赣北地区大陆转换断层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研究成果,侧重从钨铜多金属成矿异同性、大地构造结构与演化及其两者之间的成生联系展开进一步讨论,认为赣北钨铜多金属矿床(田)系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至燕山期的必然产物,环鄱(鄱阳湖)巨型矿集区乃大陆转换断层作用下古华南洋俯冲带消减—扬子陆块仰冲推覆—壳幔、壳源岩浆生成侵位等系列活动的最终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3.
晋冀成矿区位于华北陆块中部,华北陆块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发育较为齐全,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复杂的地区,广泛出露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变质岩层,其出露面积占陆块面积约20%。由于长期、多次的地质活动,有利于本区形成铁、金、银、铅、锌、钼、铜等矿床。根据晋冀成矿区的主要成矿特征、典型矿床及找矿新发现,结合多元信息综合分析,对各个成矿区带进行资源潜力评价、划分找矿远景和勘查选区,并提出了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缅甸某铜矿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与新近系晚期的安山岩-英安岩体关系密切,经风化淋滤和次生富集作用形成的高硫化型铜矿床。通过地层岩性、成矿机理的分析,进而对找矿标志物进行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松树沟铜矿大地构造主要处于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的分布范围内的东缘位置,该区同时对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以及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进行横跨。前者东部方向尖灭区域即研究区,褶皱与断裂是该区内的主要构造特征,并且区内具有非常强烈的岩浆活动,广泛分布侵入岩与火山岩。由于上述构造特征的存在为该区成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随着区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基础调查工作和成矿规律的不断深入研究,在西天山地区找矿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本文以西天山松树沟铜矿为例:该矿床属富铜、富铁多金属成矿带,喀什河断裂以南的巩乃斯裂谷区内,经调查研究认为该铜矿属斑岩型铜矿床,矿床的形成处于研究区内火山的强烈活动、岩浆侵位活动最活跃时期,属西天山地区的高背景区或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相当优越。  相似文献   

6.
豹子沟铜矿位于北祁连与中祁连结合部位,毗邻阿尔金走滑断裂。铜矿体大多赋存于后期志留纪侵入岩与该地层接触部位的碎裂绿帘石化的安山岩中,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脉状,属岩浆热液型铜矿床。本文分析了豹子沟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系统总结了矿床成矿条件、矿体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为区域找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池州东湖铜矿是安徽沿江成矿带主亚带贵池成矿区一处小型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矿区上覆第四系、白垩系浅覆盖层,大地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前陆盆地南部边缘,紧邻前陆南缘对冲带。东湖岩体为燕山早期中酸性岩类侵入体,发育侵入角砾岩。通过与姚家岭铜铅锌矿、茶亭铜金矿比较研究,发现东湖铜矿有姚家岭铜铅锌矿、茶亭铜金矿相似的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因此应加强在贵池地区红层覆盖区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8.
西杨凹重晶石矿床位于华北陆台南缘——豫西崤山成矿带北东部——熊耳裂陷盆地内。区内赋矿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其为一套中性熔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等。北西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矿化体赋存于构造带中,呈脉状、透镜状,严格受构造带控制,产状与其一致,具有脉状热液型矿床特征。构造带矿化特征有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沿构造带向北、向下逐渐发育铜矿化、赤铁矿化,与重晶石-金属矿床的特征相吻合。重晶石不仅是可供开发的非金属矿产,也可作为寻找金属矿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阿尔金山南坡,距冷湖镇北西方向约60km,距格尔木市约510km,大地构造位置处阿尔金构造带北东段南部(Ⅱ)、柴达木地块北缘(Ⅲ)、欧龙布鲁克微陆块(Ⅲ-1)结合部位,北侧紧邻阿尔金构造带的红柳沟—拉配泉加里东期结合带。其中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在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在南华纪-奥陶纪形成稳定浅海环境的沉积盖层,在加里东期以前作为一个独立的块体存在,之后与南侧柴达木地块汇聚一起,为青海省重要的钨、铋、稀土、金成矿带,已发现的多金属矿点、铜矿点、金矿点、钛矿点均分布于该成矿带上,从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来看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怀宁盆地位于扬子陆块前陆带,发育在扬子板块内的前陆褶断带之上,其形成受控于郯庐断裂、头坡断裂等深大断裂。盆地岩浆活动主要在印支期和燕山期。自燕山期以来,盆地南北两侧伴有多期次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伴随着成矿作用丰富多样,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区内已发现的铜矿点众多,成带分布。本文分析怀宁盆地现已发现的铜矿地质特征,总结怀宁盆地铜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北塔山-纸房-琼河坝岛弧带的的区域范围,在其东段位置上。对东准噶尔地区成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斑岩型矿床类型的重要成矿带。随着地质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在研究区内发现了非常多的铜矿点,提示该区铜矿找矿前景良好。通过对琼河坝地区蒙西铜矿以及和尔赛铜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琼河坝斑岩型铜矿矿床成矿模式,为今后该区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威海东部地区金及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东部地区是金及多金属矿的有利成矿区。金矿化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荣成超单元的断裂破碎带中。银铜钼等多金属矿化主要发育于伟德山超单元的断裂破碎带或与古元古代荆山群的接触带中。荆山群是区内有利的矿化围岩,白垩纪青山群火山岩是铜矿化的有利层位。韧性剪切带及脆性断裂带等构造系统是含矿热液运移和富集的有利空间,控制着矿体的生成。该区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次研究是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控矿条件,研究矿床特征,总结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翁孔坝铜矿床为一典型火山沉积成岩成矿+构造叠加成矿的铜矿床。矿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一系列近南北向褶皱和近南北向、东西向断裂,赋矿层位主要是宋家坡组,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通过开展1∶2万EH-4高频大地电磁测量和1∶5 000大功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通过开展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和1∶1万激电中梯测量等物探工作,圈定了3处成矿有利区和1条成矿有利带,2次物探工作圈定的有利找矿靶区具有较好的套合性。在矿区南部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确定了2处甲类综合异常;在矿区北部开展次生晕剖面测量,圈定了1处甲类综合异常。通过综合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结合物、化探异常和蚀变与矿化的关系,建立了找矿模型,利用该模型发现了可利用的工业铜矿体,为民乐地区该类型铜矿床的勘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拉拉铜矿位于横断山脉中段东侧,通过测定和分析矿区内硫、碳、氧同位素数值,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活动,且通过C、O同位素的对比研究为本矿床的火山沉积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并通过年代同位素测年的手段,分析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三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了火山沉积—变质岩型铜矿,最终构建拉拉铜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域位于青海海西州都兰县宗家镇木和德特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东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与东昆中陆块之东昆中岩浆弧带交界处。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受北侧昆中断裂的影响,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岩浆岩多数呈岩基、岩株产出,分布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控制。通过分析木和德特铜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物理的异常特征,进而探讨木和德特铜钴多金属矿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桂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通过对桂北宝乡坛界排地区出露有镁铁质-超镁铁质岩进行野外勘察、室内镜下薄片鉴定、挑选新鲜岩石对单斜辉石进行电子探针实验以及全岩地化分析。经研究,单斜辉石及全岩地化特征共同指示研究区岩体母岩浆为碱性玄武岩,综合单斜辉石以及全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在该地区存在一个岛弧-弧后盆地系统。本区广泛发育的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火山岩是扬子板块东南缘四堡期洋-陆俯冲消减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7.
同昌口铁铜矿点位于甘肃-蒙古-北山斑岩铜矿成矿带,构造上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公婆泉岛弧。通过勘查发现了2条铜矿体和2条铁矿体,矿床(点)成因为火山热液型。矿体受后期区域变质改造作用强烈。赋矿地层为志留系中上统公婆泉群。主要找矿地层标志为志留系中上统蚀变安山岩与石英角斑岩岩性组合建造;地表金属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铁帽、黄钾铁钒可以作为寻找铁矿的标志;含硫铜矿物氧化形成的孔雀石、蓝铜矿化可以作为寻找铜矿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铜矿的成矿在空间上正在向板块边缘移动,世界上多数的铜矿种类在我国已被发现,其矿床中主要岩型是斑岩,而产于碳酸盐岩的铜矿较其它国家多。成矿期主要为中生代、中(晚)元古代和新生代。地史早期到晚期成矿作用从较单一逐渐到多元化。通过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确定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圈定预测区域,结合岩性、地层、植被元素含量等寻矿因素找准矿靶区,证明地化法找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南山进行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对前人划分的花岗闪长岩系岩相学研究,通过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分析,该岩体为一套花岗复式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侵入古元古代老变质结晶基底中,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高硅、中—富钾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Eu中等亏损,微量元素K、Rb、Ba等强烈富集;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为447.2 Ma±5.3 Ma和446.1 Ma±3.5 Ma。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碰撞前的多岛弧及同碰撞,说明了拉脊山小洋盆由北向南俯冲—消减,随后进入陆壳碰撞挤压环境。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属加里东期I型花岗岩,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俯冲碰撞,地壳逐渐增厚引发重熔而产生壳源物质,是加里东期多岛小洋盆俯冲消减,碰撞挤压造山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20.
结合勘查实践,系统分析滇中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及近年来的成矿理论基础上,对滇中地区的铜矿成矿规律进行总结。本区铜矿类型主要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铜矿(大红山式铜矿)、层控型铜矿(东川式铜矿)、沉积型铜矿(砂岩型铜矿)、其次为中-低温热液型铜矿、玄武岩型铜矿。同时根据综合研究,分析已知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控矿因素,概括出本区铜矿找矿标志,提出两个有利的找矿区域,为本区的铜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