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北京四合院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雅璇  赵彬 《建筑科学》2008,24(4):19-23
本文测定了北京四合院内4户人家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计数浓度,分析了粒径分布,并考察了影响四合院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不同因素。实验表明,空气内可吸入颗粒以细颗粒为主,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占97%以上,煤球炉是四合院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将细颗粒物凝并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利用空调系统净化细颗粒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应用亚微颗粒凝并概率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空调风管中细颗粒的凝并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物在空调通风管路中具有凝并现象,风管入口处细颗粒物的体积分数越大、风速越大凝并强度越大,风管出口处颗粒物的平均粒径越大。此外还发现,布朗扩散作用下大于1μm的细颗粒物未见明显凝并现象,风管弯头部位未见凝并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可吸入颗粒物通过建筑围护结构从室外渗透进入室内,是室内颗粒物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本文系统评述了室外颗粒物向室内渗透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室内颗粒物的质量平衡方程出发简要分析了室内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辨析了颗粒渗透研究中穿透系数、渗透因子和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比等常用术语的区别与联系,从现场测试、实验室研究、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颗粒物渗透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结论和成果,最后给出了相关研究分析建议和展望。旨在为可吸入颗粒物围护结构渗透相关研究工作厘清思路,为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IAQ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了可吸和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量化指标和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一些国家关于大气颗粒污染对室内空气品质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国内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空气品质有着重大影响,需要引起我国室内空气品质、环境科学和公共卫生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共同努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负离子对某食堂环境改善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负离子对某食堂环境的改善效果。着重研究了负离子的区域分布规律、负离子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改善效果和对各个粒径范围颗粒物的凝并、沉降效果。分析了负离子、滞留密度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负离子在人流密度大的开放性场所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内可吸人颗粒物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对不同的高度、大气温度、植被覆盖程度以及有无高架桥的情况下可吸入颗粒物的扩散情况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街谷内沿高度方向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先逐渐减小,超过高架路面高度后突增;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街谷内颗粒物浓度逐渐降低。建筑物附近植被覆盖程度越大,对于三层楼以下的建筑物起到的阻挡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盘式蚊香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盘式蚊香燃烧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空气品质影响较大,将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盘式蚊香并分别测定了发尘量和粒径分布,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实验,研究了在开窗与关窗两种情况下,蚊香烟气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颗粒物各粒径段浓度数据处理以及耦合通风空调系统,得到了新风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率和客室内贡献率公式.进而分析了动车组车厢内的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及新风、客室内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客室内颗粒物主要由PM1.0组成;颗粒物粒径越小,新风贡献率越大,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加大,新风贡献率逐渐减小,客室内贡献率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对解决动车组车厢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问题、提高车厢环境空气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5)
目的研究随楼层增高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变化趋势。方法对竣工后使用3—6年的10层以上的宾馆和居民住宅内的室内积尘进行采样,按楼层的递增分组为<10、10~14、15~19、20~29和30以上楼层;用滤膜溶解涂片显微镜计数法测定颗粒物粒径为<1、1、2、5和10μm的分布构成比,做统计学概率分布的偏斜度分析。结果随楼层增高颗粒物分布构成由左偏分布转为右偏分布,粒径变小呈对数趋势r=0.955 7。经相关性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楼层的增高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组成有粒径变小的趋势。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楼层分布趋势的研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可吸入颗粒物的健康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绵校园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低影响下海绵校园改造,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区现状排水系统的解析,从校区全面摸查、雨污分流、海绵设施改造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充分利用雨水,解决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为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岳鹏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04-108
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趋势,这对建筑类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把生态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是专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把生态建筑设计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校园学生食堂生态建筑设计”为题目,针对校园食堂普遍存在的使用功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生态技术措施的选用、建筑方案的生成等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把生态技术措施应用于工程设计、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积累了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3.
傅恒志 《建筑与环境》2009,3(6):116-118
工矿企业办公区绿地系统通过既经济又有效地减轻工业污染,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品牌,所以,办公区的植物景观设计目前在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抚顺市东露天矿办公区植物的景观设计,意在揭示出植物景观设计如何在周边环境恶劣的不利条件下,营造一片景色优美的办公园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4)
How to design a graceful campus with its culture and landscape respect is always a hot research topic of contemporary campus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ecause the campus is very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design of campu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o make the green landscape become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enter square of campus is the core of space in the campus area, which is the key carrier to reflect the campus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 "Harvest Square" is the front part of the campus i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hich takes green as theme to show the cultural taste and campus features. The article takes this square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its design idea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front greening square in campus.  相似文献   

15.
陈骁 《建筑与文化》2013,(8):114-119
本文以台湾大型校园为研究对象,以台湾大型校园研究相关文献为主,国内校园相关研究为辅,结合台湾校园环境设计理论和环境行为,以台湾大型校园的实例为依据,关注校园空间中的空间品质和活动品质。最后总结台湾大型校园建设经验和适合我国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原则,以期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后续建设发展起到点滴启迪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出高校校园的机动车辆也日益增多。但由于高校校园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滞后,停车泊位紧缺,以及停车的随意性,造成了高校校园尤其是小面积高校校园交通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应有的环境。本文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北京市小面积高校校园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山 《福建建筑》2004,(4):13-15
本文以闽江学院东大门一期景园设计为例,探寻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质内涵,力求景园设计能为校园生活提供个性化户外活动场所,从而使校园景观真正能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成为校园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新校区山地地形分析,阐述了崂山校区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手法: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同时建筑传承学校历史文脉-“红顶、黄墙”,从而规划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山地校园。  相似文献   

19.
王军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66-169
大学校园是高校师生教学、研究、生活的空间基础,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是高校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大学校园氛围商业化、功能交通化、人员复杂化的形势下,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建立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有助于校园管理者强化其主体意识和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增强大学校园空间的识别感和归属感,发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慧洁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0,28(5):141-144
校园文脉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脉络,该文结合校园文脉的自然性、人文性、历史性和异质性的特征,以武汉高校校园环境为实例,浅要分析了如何结合校园文脉建设校园环境,从校园的自然属性、人文精神和时间空间等角度阐述了现代校园环境中校园文脉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