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巨清 《建筑施工》1994,16(3):41-42
采用先张法生产多孔板,在放松预应力钢筋前有三个要求:①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值一定要控制在规范规定的数值内;②要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粘结力;③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70%设计强度。 混凝土构件预应力值不足,往往是由于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操作上的原因引起的,譬如采用废机油作隔离剂,当机油粘在预应力筋上时,粘结力会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操作时振捣不密实,造成混凝土结构疏松,也会使混凝土与预应力筋之间的粘结强度降低;又如制备混凝土时计量不准,强度变化大,取样缺乏代表性,混凝土试块虽达到设计标号的70%,但混凝土实际强度不足,当放松预应力筋时,造成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相对滑移。除了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一、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的立方强度《曹文》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混淆张拉阶段与使用阶段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将张拉阶段σ_(ha)误等于使用阶段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R_a,导致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90%时预应力筋张拉只有  相似文献   

3.
预制后张预应力屋面梁构件的生产,先浇注构件混凝土并预留预应力筋孔道,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本工法规定强度时,分二次进行张拉,最后进行孔道灌浆。混凝土强度达50%进行第一次张拉后,模板即可拆除,重新周转。梅件制作采用钢模,平卧式生产方式。后张预应力构件依靠锚具传递预应力使构件截面产生预压应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称无粘结预应力,改变了通常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施工时无需预留孔洞以及张拉后灌浆等繁杂工序。而只是在预应力筋的表面涂上一层润滑防锈油脂,再裹上一层防护材料(如塑料等),经过这样处理后的预应力筋就称无粘结筋。浇筑混凝土前,无粘结筋同普通钢筋一样施工,按设计要求铺放和绑扎在模板内。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0%以上时,即可进行张拉、锚固,从而完成全部  相似文献   

5.
胡文武 《混凝土》1992,(3):55-57
关于放松强度,《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第6.0.1条明确规定:构件预应力筋放松时的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必须达到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此条被列为保证项目,可见放松强度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质量的影响是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一般将直接荷载产生的作用与温度、混凝土收缩产生的作用分开计算,分别配筋以满足裂缝控制的要求,这种做法不尽合理。确定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用量时,应将框架梁按照拉弯(压弯)构件需求进行配筋。为解决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间跨预应力损失较大的问题,可采取在中间跨增配预应力筋、利用后浇带或施工缝将预应力筋分区段张拉等措施。在次梁与板中为有效利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建议在板厚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曲线形预应力筋。  相似文献   

7.
先张法生产多孔板,预应力是这样建立的:在台座上先张拉钢筋,然后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70%设计强度后放松预应力筋,由于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已经产生足够的粘结力,当钢筋回缩时便挤压混凝土,使混凝土得到预应力。  相似文献   

8.
潘立 《建筑科学》1992,(1):22-26
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由于在张拉过程中构件发生弯曲和轴向变形,分批张拉的预应力筋内先行张拉的预应力筋所建立的预应力值受后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而减少。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一影响,并给出了由此所需超张拉力值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纯  潘秀艳 《混凝土》2006,(5):72-74
对连续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群锚预应力筋采用单根张拉方式进行应力测试,探讨无粘结预应力筋束的张拉工艺,获得了计算预应力损失的有关参数,发现长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在张拉中存在粘滞现象,掌握了单根张拉、后张拉的预应力筋对已张拉锁定了的预应力筋的应力影响程度和裂缝控制条件等,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后张法当制作混凝土构件或块体时,在放置预应力钢筋的部位预先留出孔道,待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向预留孔道内穿人预应力钢筋并进行张拉,当张拉到设计规定控制的应力后,即借助于锚具把预应力钢筋锚固在构件端部,最后进行孔道灌浆。这种做法称为后张法。后张法一般适用于现场预制或工厂预制块体在现场拼装的中型和大型构件,如生产预应力的屋架、吊车梁、托架、楼层地面等。本节将结合目前工地生产屋架、吊车梁构件、楼层地面等常用的后张法,归纳成锚具和预应力钢筋的制作;张拉机具设备和生产工艺二部份进行介绍。一、锚具和预应力钢筋的制作预应力钢筋的制作与钢筋直径的大小、锚具的型式、张拉设备和张拉工艺有关。目前,常用的预应力钢筋有单根粗钢筋、钢筋束和钢丝束三种。下面介  相似文献   

11.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屋架等构件中,直线预应力筋的长度较大,采用一端张拉还是两端张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0-65(修订本)第207条规定:“长度为24米和大于24米的直线预应力筋,应在两端同时张拉,长度为18~21米的直线预应力筋,也宜采用两端张拉方法”。近几年来,不少施工单位为了简化直线预应力筋的张拉工艺、节约锚具、降  相似文献   

12.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不同于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其特点是施工时不需预留孔道。无粘结预应力筋是用连续挤出成型工艺在预应力筋表面涂包一层润滑防腐蚀油脂,并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挤塑套管包裹制成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将无粘结筋铺设在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进行张拉锚固与锚具封闭。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屋架等构件,一般在施工现场平卧重叠制作,重叠层数为3~4层,个别为5层。关于各层预应力筋的张拉问题,《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0—65(修订本)第211条规定:“平卧重叠浇筑构件的预应力筋自上层开始张拉,全部张拉完毕后应自上而下地逐根校验补足预应力值”。不少单位反映平卧构件在重叠情况下的摩阻影响始终存在。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  相似文献   

14.
曲线预应力筋一端张拉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或结构中,曲线预应力筋以往多采用两端张拉工艺。1985年我们在连云港、南京、南平等地12m预应力混凝土鱼腹式(或折线式)吊车梁施工中,为简化张拉工艺、节约锚具、降低成本,对曲线预应力筋采用一端张拉工艺,作了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工程实践,现介绍于下。一、理论分析 1.张拉锚固阶段曲线筋的应力变化曲线筋张拉时,由于孔道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沿构件长度方向逐步增大。曲线筋锚固后,由于锚具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践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按照预应力结构的实现方法 ,预应力构件可以分为先张和后张预应力构件。其中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施工时一般均需要建立张拉台座 ,然后才能施加预应力 ;另外 ,先张法张拉的预应力束一般均为直线束筋。本文提出了不用张拉台座制作先张预应力构件的施工方法和运用张拉台座制作折线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对于先张法预应力结构的实践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压浆应用于后张拉应力施工,顾名思义即先预制构件,待构件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力筋进行张拉,借助锚具的作用,将力筋锚固在构件上,利用力筋的弹性收缩产生应力,经锚具传递给构件。使构件内部建立起永存内力一压实力。后张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预应力构件永存内力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包括施工阶段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反向变形限值、张拉预应力筋产生反向斜裂缝的原因与预防、预应力筋弯折时强度及张拉控制应力的折减、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连续坍塌的预防、预应力筋张锚位置不当引发柱根直剪破坏的预防、预应力连续结构后浇带的设置及补偿预应力筋的布置与张拉方案、双向板单向布置并张拉预应力筋的可行性、多跨连续板非板端张拉方案及各层预应力悬挑结构协同工作的建议方法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七年九月某日江西电厂大电炉厂房施工捣制27m跨预应力屋架构件中,突然下起暴雨近2个小时,后又断续下些小雨。有*品屋架着落的台模下土质下沉,造成下弦离端头1/3处下沉30mm,由于预留孔的管子下部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疏松,强度降低,而浇捣工作继续进行,在张拉四根32φ预应力筋时由于混凝土受压强度低而引起压碎构件破坏,主筋同时向下弯曲,如照片所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张拉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施工的重要环节。为考察预应力张拉次序对混凝土体的影响,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30m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张拉试验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并探讨了在各种不同的张拉次序下空心板粱应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根据仿真计算结果给出了合理的预应力筋张拉次序。  相似文献   

20.
单根预应力筋及小型钢丝束张拉锚固体系是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的一种轻型张拉锚固体系,它适用于构件厂长线台座及模外张拉锚固,也适用于现场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张拉锚固。国际上这种轻型张拉锚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