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研究建立了直接测定高纯氧化镧中 1 4种稀土及 1 8种非稀土杂质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测量过程中的质谱干扰及基体元素产生的基体效应。引入内标元素 In,有效补偿了基体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抑制效应 ,选择同位素建立校正公式克服了质谱干扰。稀土杂质的测定下限为 0 .0 0 1 2~0 .0 0 93 μg/g,非稀土杂质测定下限为 0 .0 0 2 3~ 0 .67μg/g,加标回收率达到 92 %~ 1 0 8% ,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 0 .4%~ 3 .3 % ,方法适于 99.99%~ 99.9999%纯度氧化镧中稀土及非稀土杂质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
稀土硅镁中间合金中稀土的测定,多采用草酸盐重量法。此方法由于需多次沉淀、灼烧,至使分析时间长,操作繁杂。同时,由于草酸盐法,测得的是稀土氧化物,而一般标准样品给出的为稀土总量,因此沉淀法亦给计算带来麻烦。本文采用氢氧化铵沉淀稀土后,用盐酸溶解稀土,直接以偶氮氯瞵Ⅲ光度法测定稀土总量。方法简便、快速。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差0.8%~1.5%。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采用稀土改性剂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改性剂中稀土含量对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影响,并与硅烷偶联剂SG-Si900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对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拉伸试样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硅烷偶联剂相比,稀土改性剂能有效改善玻璃纤维与不饱和聚酯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经稀土改性剂处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稀土含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当稀土质量分数为0.3%时,最大拉伸和弯曲载荷最高,分别比硅烷偶联剂处理的提高了21%和26%。  相似文献   

4.
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半定量分析催化剂中的稀土总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催化剂中稀土总量的快速半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自然界中稀土元素丰度与稀土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择镧、铈两个元素作为指示元素进行测定,就可以基本确定稀土元素的总量。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快速简便、工作效率高。测量结果与给出的参考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纯稀土Ce对Al-4.5%Cu铸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纯稀土Ce变质处理对Al-4.5%Cu合金的线收缩、热裂和流动性等铸造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Ce的加入可明显改善Al-4.5%Cu合金的铸造性能。在纯稀土Ce加入量小于0.2%时,随Ce加入量的增加,Al-4.5%Cu合金的线收缩降低,热裂时最大应力增加,流动性增加;当纯稀土Ce的含量为0.2%时,Al-4.5%Cu合金的铸造性能达到最好;当Ce的含量大于0.2%时,Al-4.5%Cu合金的铸造性能反而降低;纯稀土Ce的最佳加入量为0.2%。  相似文献   

6.
用SEM、XRD和EDS分析了添加0.5%,1.0%,1.5%铈、镧和富铈稀土的AZ91D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和相组成;并测试了各合金的硬度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铈、镧和富铈稀土的添加均能细化AZ91D合金α相,降低β相含量,同时形成针杆状Al11RE3化合物。添加同一稀土元素的合金中,当稀土含量为1.0%时,其常温和高温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对比相同含量不同元素的作用,低含量时含铈合金抗拉强度较好,高含量时含镧合金常温和高温断后伸长率较高;铈、富铈混合稀土、镧提高合金硬度的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7.
钕对AM60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OM、SEM、EDS、XRD和拉伸试验机等分析了添加稀土钕对AM60镁合金显微组织、断口形貌、析出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钕能有效细化AM60镁合金的显微组织,使Mg17Al12相变少、变细;适量的稀土钕元素优先与合金中的铝元素反应生成颗粒状(小针状)的Al11Nd3相,能有效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过量的稀土钕则会消耗合金中更多的铝元素并导致针状Al11Nd3相粗化,使合金的力学性能下降;试验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为0.9%钕的合金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为230 MPa,屈服强度为127 MPa,伸长率为14%,分别比AM60合金提高了28%,48%和1.8倍.  相似文献   

8.
三、高合金钢稀土对高合金钢的有利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对种种不锈钢热加工性能的改善已不再限于铸件。除了改善延性和强度之外,稀土添加剂提高高合金钢在高温下抗氧化性及氧化皮形成的阻力。据某些生产者报导,用稀土处理后改善表面质量的结果,可以减少20%清理钢锭的劳动量,每年可以增加产量1%。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某些特殊不锈钢中,稀土添加剂可以代替部分的镍,仍能保持同样的性能。象低合金钢一样,稀土在高合金钢中的作用和稀土的加入量、加入方法以及使用的稀土元素都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我厂生产290、CA一10等七种型号的内燃机曲轴、连杆、凸轮轴配件。材质全部为稀土镁球墨铸铁。原材料一直用本溪生铁。随着我国稀土镁球墨铸铁的迅速发展,本溪生铁已供不应求。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为充分利用本省资源开辟途径,1971年初我们开始试用本省鄂城钢铁厂生铁(鄂铁),生产代40Cr钢高强度稀土镁球墨铸铁290曲轴。试验中,80%以上的曲轴铸态碳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原铁水含硫量和变质处理温度对铸铁中石墨形态的影响,扼要介绍了在冲天炉熔炼条件下用稀土镁钛复合变质剂进行蠕化处理生产蠕铁的工艺方法。研究表明,生产蠕虫状石墨铸铁的必要条件是:蠕化处理温度1400~1420℃;蠕化剂组成为除0.5~0.6%钛铁,0.2%硅钙外,当原铁水含硫量≤0.3%时稀土镁合金加入量为0.5%;在此基础上含硫量每增加0.01%,稀土镁合金加入量增加0.15%。经酸性和碱性冲天炉生产实践表明,该变质处理工艺简单、合金反应平稳、吸收率高,可以稳定地生产蠕铁。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温度、时间、气压及稀土含量下对42CrMoA钢进行了稀土离子氮碳共渗工艺试验,测定了不同工艺参数下表面强化层的硬度、厚度,并对比了稀土离子氮碳共渗工艺与其它表面强化工艺处理后的磨损性能和弯曲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RE、520℃×2 h、1.05 kPa气压为该工艺的最佳参数;42CrMoA钢制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用该工艺处理后,完全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匡加才  符寒光 《润滑与密封》2006,(12):169-171,196
为了满足火电厂磨机的安全运行,开发了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合金耐磨铸钢衬板。该高强度低合金耐磨铸钢以锰、硅为主要合金元素,加入不超过2.0%的铬。不含钼、镍等昂贵合金元素,并加入适量的钛、氮、稀上、钙、镁,改善铸钢的强度和耐磨性,合金总加入量控制在5%以内。热处理后,其基体组织以屿氏体为主,马氏体板条间含有大量纳米级奥氏体薄膜,使材料保持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前提下,还具有优良的韧性。着重介绍了耐磨铸钢衬板的微合金化技术、铸造技术和热处理技术,规模化制备了高强度低合金耐磨铸钢衬板,并在火电厂磨机上进行了工业应用。使用考核表明,低合金铸钢衬板在火电厂磨机上使用安全、呵靠,寿命比高锰钢衬板提高160%-210%,而生产成本相当,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稀土对泡沫铝及泡沫铝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对泡沫铝及泡沫铝合金泡沫化和压缩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稀土加入量和泡沫铝及泡沫铝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稀土对铝合金泡沫化无异常影响;在泡沫铝和泡沫铝合金中添加适量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泡沫铝和泡沫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相同腐蚀介质中,孔隙率高的泡沫铝合金腐蚀更严重;稀土对泡沫铝及其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铸态锰钢加入适量Mo、V、Ti、RE等元素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化学成分(质量分数)设计为1.0%C,4%Mn,1%Si,钼铁加入量为总重量的1%,钛铁为0.8%,钒铁为0.6%,稀土硅为0.3%,可获得贝氏体组织,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在非强烈冲击工况下具有高抗磨性。  相似文献   

15.
电沉积稀土改性陶瓷涂层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在电火花加工机床上沉积碳化钛金属陶瓷涂层方法,利用TiC,WC,Mo,N i粉未添加不同比例稀土元素在高压下压制并烧结了试验电极,在45#钢表面沉积了不同稀土含量的TiC陶瓷涂层,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环块式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组成、组织形态进行、硬度及摩擦学性能分别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用电火花放电法可沉积TiC陶瓷涂层,涂层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氧化镧后,涂层的耐磨性能较未加稀土涂层提高了3倍,摩擦因数减少10%,而加入过多的稀土镧氧化物则不利于涂层组织性能及耐磨性能的改善。稀土氧化镧对涂层的组织有改善作用,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使得涂层致密性提高,减少涂层中的缺陷,涂层表面呈多孔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采用稀土硅铁和稀土镁合金为蠕化剂,生产RuT340牌号缸盖时提高铸件本体硬度>160HBS的方法。试验证明,蠕墨铸铁中添加Sn、Cu、Mn、Cr,均可提高铸件硬度,单一添加合金不能达到预期值,而在浇注后2h内开箱自然冷却则可以。试验证明,合金含量Cr≤0.1%、Mn为0.2%~0.4%、Cu为0.5%~0.7%、Sn为0.03%~0.04%,且铸件开箱时间大于3.5h时,硬度可稳定达到>160HBS。  相似文献   

17.
铜锑合金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铜锑合金的成分及性能。结果表明:铜锑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优于锡青铜ZQSn6-6-3合金;适合于制造在重载荷下工作的耐磨零件;该合金适宜的锑含量为6%-8%,还添加锌、磷、钛和少量的稀土金属。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Ni-based alloys with different addition amounts of mixed rare earth fluoride were prepared using a P/M method in a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nductive furnace. The effect of mixed rare earth fluoride (30.9 wt.% LaF3 and 69.1 wt.% DyF3 in composition) additions on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alloy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CeF3 addi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by adding 3 wt.% mixed rare earth fluorides the improved toughness can be obtained. By adding 3 wt.% and 5 wt.% of mixed rare earth fluoride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t 700°C were increased. The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sliding against a high temperature self-lubricating composite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600°C in air were investigated on a pin-on-disk tribometer. The composites showed better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at 600°C than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加热工艺在低碳钢上制取了两种钴基及含稀土钴基合金涂层。经分析发现,加热条件显著影响稀土对钴基合金的变质作用。即:采用低能量输入熔覆时稀土的变质效果显著,反之其作用明显降低。指出应用稀土改性涂覆合金既要考虑应用场合,还要选择合理的加热工艺。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rare earth oxide CeO2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rmal sprayed Fe–Ni–Cr alloy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owders of Fe–Ni–Cr alloy with the addition of CeO2 were flame sprayed on to a 1045 carbon steel substrate. The coatings were examined and tested for microstructure feature, compositions, and phase structur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atings were tested under reciprocating sliding test.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coatings of the alloy without CeO2. The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rare earth oxide CeO2 could refine and purify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atings, and increase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coatings. As a result, by CeO2 additi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atings was decreased slightly and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s wa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