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14,(13)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建立人造物的世界,通过劳动不断进行社会改造,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转变物料为物或非物质性人造物的过程当中,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自然世界与人造物世界的共存现状,人们面对诸多设计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新的设计行为的价值体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伦理,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江佩  陈圆 《城乡建设》2013,(11):49-51
“天与人’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关系,天与人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和谐共生。也即,“人’一定是在“天”这个大自然环境中造物,造物活动这个主体与“天”和谐共生,从而获得主体的自由,并成为真实的存在。墙绘艺术这种造物活动的开展应该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以城市品牌建设规划为核心,在敬畏自然下改造自然,在尊崇历史中寻找创新,要做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公共心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异物感     
针对当今人造环境的抽象化和去自然化给人造成的总体感觉—异物感,讨论它的主要表征及与现代思想意识及社会心理的关系,指出其既表现为一种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伦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艺术探索的方方面面;本质上是分析工具的滥用,将人造物与身体经验从自然世界中剥离;它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观念中对"原型"的推崇,一种"超世间"的追求,并与中国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相比较;指出大脑、身体、技术-工具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机器的发展不断拓展机体与异物的边界,随着简单线性的认知被复杂性认知取代,人造环境和建筑必将采用全新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4.
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郑光复 《新建筑》1997,(4):46-49
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控中介性生活环境。建筑的精髓在于实体与空间共同造就生活环境。建筑不是征服自然,是保护人去融入自然。它还体现人与社会之间即对抗又契合的关系。建筑环境的物质性可以转化为某种情趣、意境与美。环境是建筑的特性与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罗西城市人造物的理论为出发点,以罗西建筑中的柱为观察对象,一方面,探寻罗西如何通过对柱子这一基本建筑元素的运用,建造属于城市的人造物;另一方面,探寻罗西如何将城市的纪念性,经久性等要素融入到他所建造的城市人造物中,并通过柱子体现出来。从理论与实例两方面对罗西的"城市之于城市人造物的建造"进行了分析,寻找罗西建筑观中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对设计而言"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世界中,可以说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这些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然而从20世纪开始,社会的重心由关系偏离到了物质。物质给予人幸福感的同时,也膨胀了人的欲望。这种以满足欲望为中心的生活观让人与人的关心、人和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都变得稀薄。设计的意义应该是为实现人们能更加健全地生活的社会提供具体的形式和组  相似文献   

8.
人、景观、功能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是建筑设计的目标,即以建筑为媒介建立一种立体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当建筑兼有多种功能或特定功能,并且自然环境极为局促时,建立这种交互渗入的关系则变得更加复杂。只有将建筑设计与人的需求有机结合,才能使这种交互渗入的关系成为可能,使得健康、自然、和谐人居得以体现,达到健康人居的根本目的。本文就将以合肥市名邦西城国际小区体育会所为例,对人、景观、功能三者的交互渗入设计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9.
篇首语     
杨锐 《世界建筑》2014,(2):18-18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的主题是"我所认识的自然"。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史。对于现代世界来讲,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前景、生活质量、生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
对自然的无序利用与强制开发是人类在自然观上犯下的一个"本体论"错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性反思,对人类存在的本质进行实践性反思,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置于生命共同体的视阈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解之路。人与自然达成生命共同体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联合,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达成,而这是以认识与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是以对人自由全面发展本质的实现为前提的,是对自然本体的尊重与正确认识,是人的能动性的理性发挥。实现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属人性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均衡良性进化,使人与自然在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状态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体系,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还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德军 《华中建筑》2007,25(6):I0006-I0006
传统发展观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在人生存的关系问题上严重地失衡,结果导致了人的生存危机,从而背离了发展的初衰。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存的三个方面关系上,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于抬高人的主体地位,忘记了人终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为了发展不惜以侵略战争残酷剥削的手段来获取财富,结果人与人相互残杀、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真正的幸福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3.
《工业建筑》2016,(1):197-200
以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取向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作为理论研究线索,塑造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态伦理道德观,从而形成全新的生态伦理自然观和对自然湿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湿地建筑的营建属性、综合效益、可行性,初步构建以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的湿地建筑营造的设计原则;并结合南水北调微山湖湿地水质观测站项目的工程实践来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3)
<正>首先介绍了平顶山园林绿化工程特点,进而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归纳,为今后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提供技术支持。1园林绿化工程特点1.1以建立生态型宜居环境为目标为了解防止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人们只有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关系,那么人类只有通过对环境的改善,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园林绿化工程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前人对赖特"有机建筑"的解释,提出该观念来自赖特对人造物与自然物关系的探讨,以及对欧洲现代主义的反思。赖特通过此概念指出现代主义的"无机""无生命"和"概念化"特征。进而以流水别墅为例,探讨赖特有机造型的内在机制就是悬挑结构,并论证悬挑结构是对现代主义框架结构的静态审美的反驳,并由此发展出以"取势"为目的的动态造型,从而与自然建立关联。尝试讨论有机形态下建筑装饰与本体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只要造型的目的是生命之"动"而不是观念之"静",几何也可以是自然。  相似文献   

16.
以东、西方"诗意地栖居"哲思及理论为基础,从"定向""认同""栖居"3个层次对昆明古城传统景观进行解析。通过对滇池地区自然环境空间的认识,以及"湖-城-山"结构景观序列的建立,实现城市"定向"于大地之上;紧密结合湖山环境,展开劳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的营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地域产生"认同";最终,因诗意抒发和精神上的诗意营建实现"诗意地栖居"。在现今环境脉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伦理关系,要以相互的关照为核心。理解过去并立足当下,通过强化昆明城市空间与自然的联系,并在具体设计中捕捉湖山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集结,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5,(9)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从董仲舒阐述,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再到与多家学派思想互渗融合,成为了中华传统哲学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思想。"山南水北"是从中演化出来的重要的居住选址原则,由此形成特定的聚落形态。是自然对社会生产产生外部胁迫和社会内部双重作用导出的形态结果。现代主义设计以功能空间为主导,却忽略了社会地域性和压抑人的个生。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将会走向与自然和谐为原则,科学的数据研究方法为指导,以演化社会机制为核心的人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当下,中央政府力求通过推进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5):222-223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在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进共容的新型关系,是指"真、善、美"的统一。具体来说,"真"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根本条件,"善"指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基本要求,"美"指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理念。  相似文献   

20.
葫芦岛龙湾商务区生态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标准改造建设城市,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第一次将"生态"、"和谐"、"健康"三大主题统一,倡导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