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研究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开展了高注入倍数(200 PV)水驱油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渗透率、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速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注入倍数下,油相渗透率缓慢下降,水相渗透率大幅增加,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的"拐点","拐点"之后,耗水量急剧增加;渗透率越大驱油效率越高;提高注入速度可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为特高含水期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油水相渗曲线测量实验中普遍采用脱气原油作为实验用油,无法模拟实际储层中原油含气,设计实验使用含气高凝油,通过在恒温箱中利用高压活油瓶进行转样来保持原油高温高压条件和原始含气量,利用非稳态法测量得到含气活油高凝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对曲线的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气活油相渗曲线与脱气原油相比,油相相对渗透率较高,水相相对渗透率较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水驱油效率增加,含水上升变慢;随着实验温度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提高,残余油饱和度显著升高,含水上升快,驱油效率降低;储层渗透率在高温条件下对相渗曲线特征影响较小,但在析蜡温度以下时,低渗储层的残余油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都要明显高于高渗储层,水驱油效果较差,该研究实现了对高凝油油藏相渗曲线的精准刻画。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多数相对渗透率测试是在原始油藏温度下完成,代表性较差。为明确浅层超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机理,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对不同温度下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水驱浅层超稠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浅层超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很大,油相下降速度快,水相上升速度很慢。随温度升高,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等渗点右移,等渗点处的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140和180℃时蒸汽驱油效率分别高于同等条件下的水驱效率10.6%和11.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热水驱替可改善浅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水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的地质储量约占总开发储量的70%以上,用油田岩心试验等实际数据统计研究了河流相与三角洲相的平均渗透率K,平均地层原油粘度μ0、平均地层水粘度μw,平均油层温度T和平均油水粘度比μR,结合典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了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最大驱油效率EDL0(含水率100%的驱油效率),含水率98%的驱油效率ED0.98和流度比M,并得到了水驱油田最大驱油效率EDL0,含水流  相似文献   

5.
以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低渗储层为例,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研究区的岩心做水驱油效率和压汞试验,了解实验室岩心水驱油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注入压力、注入倍数、渗透率、水驱速度和孔喉的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都会影响岩心的水驱油效率,不同的条件下水驱油效率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6.
相渗曲线和水驱曲线与水驱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渗曲线和油水两相渗透率比值的表达式,导出了相渗曲线、水驱曲线和水驱储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水驱地质储量大小与水相指数、油相指数之和呈正比,与甲型水驱曲线的斜率和驱油效率之积呈反比。这也解释了童宪章院士提出的“7.5 法”不适用低渗油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是评价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的岩心驱替实验,在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函数的凸凹性将相渗曲线划分为水相凹型、水相凸型、水相直线型3类。评价了相渗曲线类型与储层物性、共渗点、共渗范围、驱替效率、含水率及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注水开发对相渗曲线变化影响较大,注水可改善水相凹型曲线岩心储层物性、有利于原油开采,而注水对水相凸型曲线岩心储层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一维两相渗流出发,通过引入一维非活塞式水驱油中采出程度与相渗饱和度的关系表达式,完善了两类水驱曲线公式推导,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指数关系的基础上,统一了水驱曲线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相互求取,实现了利用动态数据求取实际油藏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利用数值实验手段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理论分析以及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两种水驱曲线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方法是可行的,计算曲线与原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W110井区长6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油驱水实验中,长6储层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油相渗透率下降幅度较大,水相渗透率提升不大,两相流动范围较窄,表明可流动流体较少。水驱油中,长6油层中流体以非活塞式驱油,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含水率的增高幅度大于采收率的增加,在到达一定的注入倍数时,采收率没有提高的趋势,最终平均驱油效率为56.82%。储层的渗透率低、微观孔隙结构偏小和微观非均质性强同时导致研究区驱油效率低。  相似文献   

10.
储层润湿性决定着注入流体在储层中渗流的难易程度,对原油的驱油效率、采出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明确蒸汽驱过程中储层润湿性的变化,通过室内实验非稳态法水驱油、蒸汽驱油测定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研究了疏松砂岩油藏蒸汽驱对储层润湿性改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水驱到蒸汽驱,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下降,残余油饱和度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等渗点右移;综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表明,蒸汽驱使得储层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发展。通过非稳态法研究相对渗透率曲线,由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点的变化来判断储层润湿性的改变简单易行,蒸汽驱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善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