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广州大学城的地域特点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在中大校园中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图书馆与其周边建筑物的关系,在充分满足校方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力求将图书馆设计为一座能体现中山大学悠久历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2.
设计师将学院大道周边地区的设计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景观融合在一起.从而将迥然不同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校园社区。为整个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氛围.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交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大学无边     
文章简要介绍了作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从事教学实践时感受到的矛盾,及对应这些矛盾所提出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这是温州大学城的中央地块,我们试图为周边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环境、优美的服务区,主要是办公楼、图书馆、体育设施等。然而,水景是我们十分关注的景观资源之一,这里“理水”是这个规划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2009年康奈尔大学太阳能全能竞赛住宅”采用了可持续性模块化设计,为一个特殊的圆形和矩形的构筑物,其中圆形模块延续了纽约州的民居建筑.住宅由三个调控的“有生命的”圆柱体和一个中间四方的院子组成,一个悬浮的直线阵列的太阳能光伏板罩住了整个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6.
Bamboo House:Practice of Ecological Solar Residential竹屋——太阳能生态住宅实践1竹屋策略2010年7月,太阳能十项全能最后阶段的竞赛展出阶段在马德里皇宫边Manzanares河畔进行,各学校将设计一座投影面积不大于  相似文献   

7.
8.
项目设计师:AnneMcCance项目业主:多伦多大学俱乐部设计时间:2003.04竣工时间:2003.09项目规模:390m2座落地点:加拿大·多伦多摄影:RichardJohnson室内设计范围B H接受委托,将位于历史悠久的多伦多大学俱乐部内390m2的地下室空间,设计改造成一处新型的健身设施。室内设计目标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9)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高校学报收到的大学本科学生的稿件越来越多,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科技成果得以发表并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高校学报对大学本科学生的稿件仍不是很重视,发文量低,忽视了高校学报在大学本科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从高校学报对大学本科生稿件的态度、大学本科生稿件的特点与编辑策略以及培养优秀大学本科生作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相似文献   

11.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恢复和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 tradition of maps as inserts in magazines to assemble particular points of interest that are relevant and useful to the moment. AD was, and is, no exception to this, and as a 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Practice (EXP)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Nick Lister has generated a group of maps for the current phase of David Greene and EXP's research project LAWUN – the Invisible University. The original project imagined a serviced landscape, and was presented in the pages of AD between 1968 and 1970. Today, the research specul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and wire-free technology and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in determining the future education of an architect. These maps present three types of serviced landscapes present in the UK in 2004: regional parkland ecologies, locations and access between plac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se typologies relate the first stage of a comparative study that will be used to develop the brief of the Invisible University.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Rice University     
ZEROW(Zero Energy Row)House零能联排住宅ZEROW HOUSE的设计采用联排住宅。我们具体参照了休斯敦第三区的城市结构。设计针对小规模、可复制、预算有限的联排住宅,强调对现有技术的创新使用,采用当地的材料,以及对全生命周  相似文献   

14.
建设背景 深圳大学城是深圳市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基地,旨在通过引进国内一流学府的学术和科技优势,推动深圳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深圳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这是深圳大学有别于传统高校的特色之一.大学城是"不设围墙的大学",汇集了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所高等院校,大学城的规划更加强调开放共享,汇集优势,促进各办学实体之间、大学与社会的交流,是其特色之二.大学城的东部、北部是高尔夫球场,野生动物园以及水源保护地,南部有塘朗山,形成天然的景观和生态背景.用地内的缓丘植被繁茂,水塘和河道穿插其中,形成良好的区内小环境,此为深圳大学城的特色之三.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五个景观结构的实例探讨其所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并论证景观结构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大学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石钰  王兴平  胡畔 《规划师》2021,37(20):22-28
环高校创新圈建设是空间规划应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在存量规划时代,依托高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文章解析了大学城模式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我国从大学城到环高校创新圈建设相关研究的演进历程,归纳总结了环高校创新圈经济形态、空间形态、网络形态3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实践,提出环高校创新圈建设面临的现实制约及规划应对措施,以期相关结论能为我国依托高校促进内涵式增长的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为其他地区环高校创新圈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7)
<正>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坐落在山东省会济南,是以工学为主体、医学为特色,医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高校。2014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评为省财政支持的民办本科教育特色名校建设单位,2018年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占地10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形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02.6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环境"与"生命"的设计思想: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以生命为主题,体现医科大学救死扶伤、尊重生命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1)
<正>山东建筑大学地处山东省会——泉城济南,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国家城市建设部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征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为己任,柔承"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弘扬"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办  相似文献   

20.
本项目主要承担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综合球类比赛及合肥学院后续使用。由比赛馆、赛前热身及附属用房组成,比赛馆主要满足五人制足球、毽球和壁球比赛,设计上考虑各部分能够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