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墙是中国城市的标志之一。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古代城墙的产生主要是作为防御工程,由于城墙的保护,使许多城市免遭被战争毁灭之灾,而且在城墙保护下,使城市的辐射力不断加强,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城墙的固定性,却使得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也影响了城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当前的城市规划和改建工作中,拆除旧城墙会为城市发展带来宽松的环境,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城墙的历史价值,必须对城墙古迹与于适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城墙是城市普遍采用的一种军事防御工事,同时也是城市的边界,至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城市还保留着古代城墙的遗迹。从古至今,城墙的存在对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挥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某些城市,甚至在城墙消失之后,它的影响还依然存在。本文以巴黎为例,对巴黎城墙的演变及其对巴黎城市发展和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城墙是城市普遍采用的一种军事防御工事,同时也是城市的边界,至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城市还保留着古代城墙的遗迹.从古至今,城墙的存在对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挥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某些城市,甚至在城墙消失之后,它的影响还依然存在.本文以巴黎为例,对巴黎城墙的演变及其对巴黎城市发展和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汉阳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从明清至民国汉阳城的营建到城墙的拆毁,以政府、官员和绅商为代表的城市意志影响下城墙内外格局的变迁,城区空间的行政划分以及权力更迭争夺下汉阳城区归属的变更,从而揭示一座中国传统府县城市空间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5)
<正>城墙是古代人们为了防御来自外界的侵扰而修建的自卫设施。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史中,古城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数量众多。明清时期全国大小不一的城池有数千座,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中国古代城市几乎都建有城墙,  相似文献   

6.
李晓梅 《建筑》2005,(8):91-92
建筑群与城市空间建筑不应当是城市空间中的孤岛,它应与城市空间互为界定并紧密联系。北京曾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安。公元1267年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忽必烈统一中国并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后又经数次焚毁与兴建,渐为明清北京的型制。绵延封闭的城墙,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无比宏伟壮丽的宫殿, 严谨布局的方格路网,嵌入网中曲折动人的三海,还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青的瓦、灰的墙……  相似文献   

7.
古城墙在古代为城市的边界,分割内外.建筑为实体,承担防御功能。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并且由作为“城外墙”的边界,转变为“城中墙”的城市肌理以及历史印记。从古至今,人们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城墙进行修补和加建,在城墙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城墙犹如可以阅读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古往今来,承载着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向城市的外围扩张,与此同时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而言.规划的保护重点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宫殿、社稷以及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传统街区及传统民居.而对于城市总体格局的沿袭只是流于形态上的保存。如何真正以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为手段.从城市整体入手.实现城市文化及经济的复兴.实现古城的活力复兴.一直是潜在的、深刻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陶慧  张园 《山西建筑》2007,33(27):32-33
为整合西安城墙空间景观组织,通过对城墙开发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城墙资源的羡余症状,提出了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动静资源结合的园林化改造方案,以提升西安城墙旅游形象定位,最终将西安城墙旅游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10.
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新建筑》2000,(4):1-4
中国古代城市与册水相得益彰、和谐相处,在选址、规划、水利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发展了辉煌的古代城市规划相想和学说。这其中有着修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古代城市是如何与自然册水和谐共存的,并以隋唐长安城和宋平江城为例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1.
裴琳娟  林源 《华中建筑》2010,28(9):109-111
古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水系统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时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汉长安城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自然水环境也建设形成为水系统,并对长安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隋唐长安城"八水五渠"的水系除了为城市居民提供富足的用水环境外,还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该文主要的目的在于从隋唐长安城的水系入手,指出当今生态城市在水资源方面的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规划建设》2014,(3):48-50
因为城墙和狭窄的街道阻碍了近代商业社会所需要的人与货物的自由流动,所以象征中国人宇宙观和帝国秩序的城墙环绕的传统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历程,是以“拆除城墙为开端的”。在此进程中,为工商业服务的经济逻辑取代了保卫行政中心安全的防卫逻辑,  相似文献   

14.
概述1 中西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旧城,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宫殿或府衙,是禁止随意出入的封闭性空间。而西方城市、特别是许多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城市中心广场,是开放性空间(见图)。1中西方传统城市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形  相似文献   

15.
城、郭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往往又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个城(即一个城墙)或壕沟,并无“城”与“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郑琦 《规划师》2009,25(6):91-95
除了丽江、日喀则等部分民族地区外,中国古代城市都曾经有过城墙(城池),有一些城市甚至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双重(多重)城墙或两座(多座)城池,这种现象在规划史、建筑史中至今没有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董鉴泓先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中称之为“双重城”;张驭寰教授称之为“分城埘;陈桥驿先生在介绍大同城垣时称城外之城为“附城”;顾朝林博士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础上提出“主、辅城池”之说;此外,还有“套城”“围城”“关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据我所知,中国城市中广植行道树,至少还可追溯至汉代的长安城(约为公元前200年左右),在中国古代有关城市规划的名著《三辅黄图》一书中就有论及。书中对于汉代长安城的道路和行道树有如此的描写:“长安城,  相似文献   

18.
一座城,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更迭;一座城,凝聚起一个民族的千年血脉;一座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远与厚重……秦帝国希望永世长存的梦想、汉长安城的一笔一划、大唐帝国的辉煌与荣耀,透过中国都城规划之代表作长安城,便一目了然了。氤氲于这块土地上的王权之气,始终萦绕在那拆拆建建的城墙内外。都城之重。这个曾一度作为中国甚至亚洲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这个曾经傲立于世界的国际大都市、这个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王朝的秦、汉、唐之国都,西安曾经拥有强大无比的文治武功。然而进入现代社会,西安的经济社会一度衰退,城市发展陷入…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八水五渠"水系,分析了长安城周围环绕的八条河流以及长安城内开凿的五条渠道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八水五渠"水系对历史城市的保护意义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环2049     
设计概念二环2049是OPEN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借二环为一个切入点,大胆地探讨一种截然相反的城市发展策略。北京的二环所在地曾是代表着防御、封闭的古代城墙与护城河,之后被快速路和地铁取代;目前,它是首都里的"首堵",割裂着城市肌理。二环的变迁一直与北京乃至中国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