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断陷盆地具有典型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同一构造单元上同层系油气藏多藏伴生、成因复杂、认识难度大。传统油藏研究通常以层系或油组为对象,多藏笼统分析,用构造模式认识油藏,造成岩性地层等复杂类型油气藏地质认识存在误区,制约了勘探发现。油藏单元分析方法在理论上突破了经典石油地质理论中圈闭概念的束缚,提出了油藏单元的新概念。以油藏单元为对象开展研究,精细解剖复式油藏,能够准确揭示不同类型油藏的成因机制和富集规律。冀中坳陷大王庄构造带的应用实例表明,油藏单元分析方法使油藏特征和成藏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岩性油藏成因机制和主控因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构配置、满盆成藏"是岩性油藏基本的成因模式,岩性油藏在盆地内不同部位广泛分布。根据新的成藏认识指导大王庄构造带精细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使一个勘探开发40余年的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准确认识复杂类型油气藏、丰富完善油气聚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探索出了一种成熟探区岩性油藏勘探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再认识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凹陷,近年的勘探对象逐渐向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区及深凹带岩性圈闭发展。在构造再认识基础上,处理好构造样式、地震资料以及钻井之间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以往钻井的重新思考,又是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必由之路。同时,对深凹带古构造背景和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举一反三,指导未知区的岩性油藏勘探,不失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思路。文章结合构造地质理论,通过研究高邮凹陷复杂断裂的构造样式,重构复杂资料区的解释方案,在高邮凹陷复杂断裂带和北斜坡地区取得了新的认识;通过对构造背景与岩性油藏关系的研究,指出了高邮凹陷深凹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古近系断陷盆地构造、沉积充填的连续性特征,控制了其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结构的连续 性特征,形成了盆地内油藏连续分布、类型有序、纵向叠置、横向毗邻和复式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对济阳坳陷不 同层次地质单元油藏分布序列进行分析,各凹陷、二级层序、大规模沉积体系内部油藏类型均呈现岩性油藏—构造 油藏—地层油藏的有序分布特征。在宏观成藏地质要素及油藏类型分布表现出有序性的同时,含油饱和度、排驱 压力、中值压力等油藏微观属性也表现出有序变化的特征,表现了与宏观地质规律的成因对应性。另外,盆地不同 层次地质单元油藏分布序列也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某一类型油藏的缺失或各类型油藏在资源配比上的不均衡 性。  相似文献   

5.
张强凹陷长北地区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凹陷前辛断裂背斜构造带为凹陷的油气富集构造带,长北地区位于该带的北端,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具有两套烃 源岩系、多个储集体和多种构造类型;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式”为主。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好;油藏类型可分断裂背斜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喷发岩潜山裂缝油藏等四类。文章从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储集层条件、油藏类型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旨在对其他凹陷及类似该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油气勘探在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以及蒙古塔木察格盆地不断有新发现,二连盆地发现了小而肥的含油凹陷,发现了石炭系灰岩潜山油藏、斜坡坡折带规模储量、洼槽区岩性油藏,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地下客观规律的认识:生油洼槽控制了油气分布,斜坡坡折带有利于岩性油藏形成,洼槽带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带,反转构造有利于油气成藏,变换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带等.指出了北东向或北北东向洼槽是有利生烃洼槽,围绕主生烃洼槽多层多类找油、下洼找岩性油气藏和煤层气勘探等是该类盆地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油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贝中次凹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部,主要含油层为南屯组,其次为布达特群和铜钵庙组,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构造上东西向受边界断裂控制形成不对称双断式结构,有利相带为浅湖-半深湖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时期受构造和储层控制程度不同,因此可以形成不同的油藏类型.贝中次凹油藏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相带双重控制,具有分带性,分析认为油藏类型主要有3种:西部构造带的岩性-构造层状油藏;中部低凸起构造带为复式油气聚集带,主要为南屯组的岩性-构造层状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布达特群潜山构造油藏;东部构造带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9.
断陷盆地“相-势-导”成藏模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冀中坳陷古近纪和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沉积相类型、成岩演化、储层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勘探现状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了断陷盆地油气藏的地质分布规律。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断陷盆地"沉积演化-沉积相-储集相"、"构造带-温压场-油气势"与"输导体系"三要素由动态变化逐渐调整到静态平衡,从而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和三维空间中构成了断阶式、梯形、网格式、平面式、座椅式和裂隙式6类相对独立的"复式输导系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复式油气藏或复式油气聚集带,即"相-势-导"三元成藏模式。它们严格控制着富油气洼槽油气藏的规律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及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明地层岩性圈闭形成的地质背景,在沉积盆地中不同类型砂体及其分布控制岩性圈闭成因,与成油岩系有关地层超覆不整合面是形成地层圈闭的重要条件。还论述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六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有机配合可形成不同类型地层岩性圈闭。重点论述了地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在区域地质结构及其演化史,湖盆沉积体系和地层不整合等因素控制下,在同一类型盆地中不同类型构造岩相带形成不同类型地层岩性油藏聚集带。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类型和展布方式是不同的。最后,对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效果作了初步分析,还进一步阐明了地层岩性油藏的研究方法、内容和勘探程序。  相似文献   

11.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按构造带分析了主要的成藏规律:陡坡带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并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洼槽带的生储条件较好,是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缓坡带受断层控制,主要形成断块-岩性型油藏,在构造主体和沿主要油源断层纵向形成复式聚集带.  相似文献   

12.
高邮凹陷缓坡带戴南组发育多类型隐蔽油藏,成藏条件复杂,搞清其成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研究表明,缓坡带戴南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隐蔽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各类型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三点:烃源岩、有效输导体系共同控制油藏丰度;砂体类型、发育规模共同控制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局部盖层厚度、砂泥对接关系共同控制油藏纵向规模。  相似文献   

13.
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二连盆地一个富油凹陷,历经3轮勘探相继发现稠油油藏、常规构造油藏及构造一岩性油藏,展示该凹陷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并存、稠油油藏和常规稀油油藏成带的特点,但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规律复杂。通过从构造油藏勘探转向岩性油藏、从斜坡向洼槽转变、从浅层向深层持续勘探等思路转变,实现了富油凹陷的持续发现,并总结了取得成功的启示,指出只有不断地转变思路、深化认识,才能不断取得新发现、大发现。该凹陷仍有5000×10^4t剩余资源可供探索,通过解剖已知油藏、分析油气赋存规律,认为斜坡带宝饶构造两翼是构造油藏继续扩大规模的重要方向,洼槽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致密油领域是发现规模油藏的重要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部海域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在浅水区非烃源层系取得了岩性油藏的勘探突破。目前已发现的岩性油藏相对集中在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通过对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征、类型及主控因素开展详细解剖,划分出上倾尖灭型、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和条带型4类岩性油藏。其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①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多水动力交互控制着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不同水动力控制了不同的储层和岩性圈闭类型;②海平面的多期升降控制了储-盖组合,在主要成藏期具有6套有利成藏组合;③东沙运动控制了岩性圈闭的有效性和运移通道,调整了砂体的尖灭、翘倾状态,有利于岩性圈闭形成和成藏;④"烃源-断层-构造脊"的立体耦合影响油气的高效聚集。南海东部浅水区可划分出3类共6个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带。  相似文献   

15.
柴西南地区剩余油气资源巨大,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岩性油藏勘探起步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藏关键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油藏勘探进展。近年来,围绕柴西南富烃生油凹陷,加强基础研究,整体认识,精细评价,深入系统开展岩性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岩性圈闭的识别等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柴西南大面积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预测,明确了扎哈泉为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圈定了有利相带和落实了优质砂体分布,并准确预测“甜点”分布区,发现和落实了柴达木盆地首个亿吨级岩性油藏规模储量区。通过扎哈泉岩性油藏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勘探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深化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立体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勘探方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二连盆地、冀中坳陷近几年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与实践表明,高勘探成熟区富油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寻找规模整装富集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要树立富油凹陷不同类型油气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不同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相带、不同储层类型三维空间复式连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在勘探思路上实现“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由构造带向岩相带、坡折带、超覆带、侵蚀带;由环洼到洼槽;由单一油气藏类型向多种油气藏类型”的五个转变。其勘探技术方法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优选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圈闭落实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油藏预探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52,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