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安江流域安徽省地区水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流域内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产生量与污染物入河量的调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安徽省辖新安江流域点源入河系数约为面源入河系数2~3倍,点源污染是流域内主要污染来源,但面源污染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总磷,有近2/3来自面源,相对省辖淮河、长江两流域来说,面源污染贡献率明显增大。指出流域污染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点、面源污染两个方面;在点源污染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商丘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商丘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及其排放规律;全面分析各河流和各县市的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评价,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提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辽河流域沈阳段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指出氨氮和COD(化学需氧量)为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指标,确定农村生活源、畜禽养殖及农田径流为主要面源污染源,并核算面源和点源的污染物入河量,得出面源污染占污染的主要方面,其中畜禽养殖所占比重最大,为今后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7年以来宁夏13条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基本为劣Ⅴ类,迫切需要推进宁夏沿黄经济带污染防控,保障沿黄城市群高质量绿色发展乃至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带现状污染分析中未考虑污染物入河过程中的减少和点面源污染总体分析不足的问题,以TN、TP、COD、氨氮为污染负荷指标,采用统计数据和考虑入河系数的输出系数法,分析区域污染负荷特征,诊断主要污染源,计算分析点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进行污染物入河量控制分析,提出污染防控的重点和策略。研究表明:2017年研究区TN、TP、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23万t、0.15万t、6.16万t、1.00万t,入河量分别为1.03万t、0.03万t、3.31万t、0.44万t,城镇生活污水、农田化肥污染、工业污染物入河量分别占入河总量的55.9%、26.6%和14.7%。污染防控主要策略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标至准Ⅳ类,可削减污染物至现状的60.8%;农田亩均化肥折纯量控制在15kg以下,可削减污染物入河量至现状的32%;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工业园区实行近零排放。研究结果为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笛  田鑫  吴师 《水资源保护》2020,36(5):99-103
分析了南淝河水系的2017年、2018年逐月天然径流量,根据污水处理厂入河水量和主要污染物入河量推算2017年、2018年逐月入巢湖污染通量,并进行污染通量解析。提出南淝河治理思路:解决城区污水直排和混排历史遗留问题,重视城市建成区初期雨水和农村面源污染盲点,缓解河道基流匮乏和河渠不畅问题,采取城市重污染河道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西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广西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及其排放规律 ;全面分析各河流和各地市的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 ;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评价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论述入河排污口对河流水质和取水水源的影响 ,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安市境内主要河流基本情况的分析,在给定河流水功能区现状的和规划的水质目标、设计流量、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以及水质背景条件下,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核算了河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在调查分析现状年河流水环境状况和污染物入河量的基础上,预测了规划年生活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根据计算的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量,提出了规划年河流水功能区的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为西安市河流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规划年黑河污染物入河削减量任务最轻,COD入河削减量均为0,氨氮入河削减量2020年为1.6 t,2030年为0.6 t。灞河最为繁重,COD入河削减量2020年达到4215.2 t;2030年达到4401.8 t;氨氮2020年入河削减量达到624.5 t;2030年达到696.8 t。  相似文献   

8.
望虞河西岸主要入河支流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水量、水质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2006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望虞河主要河流的入河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区各主要入河河流污染物入河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河河流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张家港入望虞河污染物通量最大,所以张家港的污染治理是整个望虞河西岸污染治理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登敏 《海河水利》2023,(1):55-58+69
通过对城市面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深圳市河流水质保障建设工程达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初小雨截流调蓄这一面源污染治理对策。通过深圳市龙岗河流域初小雨调蓄工程案例,介绍了调蓄池规模、过流能力计算及处理思路等要点,从而为削减入河的初雨量并改善河流水环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流域面源污染调查方法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松花江流域的实际出发,在系统研究流域主要面源污染源的基础上,确定了面源污染调查方法及相关参数,初步得到面源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入河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数据,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污染控制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即农业、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总体不多,自主研发模型少见、控制管理措施单一、新型污染物研究不足等.未来黄河流域地区需加大基础数据的监测,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建立非点源污染数据库;进一步对非点源污染机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河流生态的保护途径 ——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点源污染控制的加强,非点源污染逐步成为我国乡村流域污染物构成的主体。在分析乡村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类型以及非点源污染对乡村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流域层面上的农村非点源污染管理模式,着重分析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相关技术并建立了在流域层面上管理乡村河流的工作步骤,该工作流程有助于建立乡村非点源污染防治规划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东阳 《人民长江》2018,49(14):24-33
基于污染排放负荷计算的非点源污染特征识别是开展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基础,并在当前流域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用地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IMPULSE,选择2008年和2014年开展滇池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模拟,从负荷量和负荷组成2个方面对比分析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了4种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的污染负荷削减效果。结果表明:(1)2014年流域TN、TP和COD入湖排放量比2008年分别增加23.87%,29.19%和1.65%。(2)各因子对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排序为降雨土地利用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降雨和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的变化均使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加,而以城镇用地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3)水土流失是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最高的污染源,2014年TN和TP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比重略有提升,COD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的比重由16.44%提高至38.63%。(4)退耕还林在3种单项措施中的负荷削减效果最好,而退耕还林和坡地改梯田组合措施的TN,TP和COD负荷削减率分别为37.20%,37.73%和11.91%。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滞后性、复杂性等特点,不易控制和治理。围绕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来源、分类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概括。国外对于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问题研究较多,但是不够系统,国内则基本未见报道,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河流上下游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河流上下游断面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及其变化,以及同一断面不同年份的非点源污染特征,以渭河的支流沣河上游大峪口断面和中游秦渡镇断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两控制断面2009-2011三年的非点源污染水质水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平均浓度法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并结合河流断面控制流域的土地情况、人类活动等情况,分析了河流上下游控制断面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是沣河的主要污染源,河流上游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所占比重大于下游区域;河流上下游断面非点源浓度基本相当,下游点源浓度大于上游;下游COD、TP和NO2—N的非点源负荷量是上游的10~20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点源排放对中下游河流水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道路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大,道路非点源污染问题将会日益突出.本文从路面沉积物的污染特性、路面径流污染特征以及道路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了道路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SWAT模型对苏南丘陵研究区进行非点源负荷模拟,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非点源污染与降雨径流的时间特性;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变化;研究施肥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探讨不同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为该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历史已有40多年,各国科学家系统地探索了非点源污染物污染特征、类型、单场暴雨、长期平均污染负荷输出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并付诸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的非点源污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往往局限于狭义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简单介绍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Edwin D. Ongley 《国际水》2013,38(3):299-306
Abstract

The pollution impa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SP) were identifi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lower Great Lakes of North America in the 1970s, beginning with the eutrophication crisis in these lakes and subsequently expanding to toxic substances and endocrine disrupting substances. Since then, there has developed a large knowledge base on this subject.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now an extensive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 for non-point pollu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Recently, China has recognized tha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to water pollution in many parts of China. There has been recent work in several of the large lakes of China where eutrophication is severe. Elsewhere, factory farms contribute large pollutant loads. There are currently limited legal, administrative, or technical frameworks for evaluating or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s part of 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EPA) is examining the need for a legislative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 to ensure tha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adequately evaluated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to ensure appropriate cost efficiencies in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s. The overall status and legal framework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Parallels between China of today and North America of the 1970s are instructive for policy make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