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雨水规划及其建设实施之间的矛盾为例,提出区域雨水规划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相结合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
结合南充市城市排涝规划编制工作,对小区域雨水管网及大区域雨水排涝的标准衔接、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特别是重现期取值进行了分析;结合南充市的规划编制情况介绍了排水防涝规划需要制订的标准,排水分区的划分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城市内河以及山洪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雨水调蓄及初期雨水治理等相关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3.
生态雨水管理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已经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为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策略和实施进行阐述,指出费城以生态网络作为多样化的雨水基础设施载体,将雨水基础设施与城市需求和功能相融合,使用"绿色英亩"作为量化的建设标准,基于建筑用地总面积及不透水区域的面积收取雨洪管理服务费。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胡倩  孙静  曹礼昆 《中国园林》2007,23(10):66-72
从水资源的匮乏和恶化出发,分析雨水回收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原有的自然水脉为网络进行城市规划以及建设和改造城市雨水景观的理念;利用城市原有的水系进行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收集,通过街道绿地中的水道,借助地势,将城市各区域的水汇集到城市低处的公园内进行统一的净化、协调,使城市雨水得以高效率的回收;并以山东即墨新城规划为例,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居住区、街道、公园等典型区域为例,为整个城市的水回收净化的景观设施设计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居业》2015,(19)
<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映霞认为,在海绵城市离不开合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哪些区域不能开发建设的问题,还要解决在允许开发建设的区域内需要控制多少雨水径流量、哪些地方应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这些设施预留多少用地空间等问题。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将这个指标作为控制目标,并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确定重点实施区域,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维二维耦合雨水排水数学模型,对雨水形成径流的各种水文过程、管渠的水力转输过程、地面积水过程等进行模拟。通过对输出结果的分析,调整现有或规划的管道尺寸、坡度、不透水表面比例、调蓄设施等参数,使模拟结果满足研究区域的雨水排水标准。调整后的模型参数可为雨水专项规划方案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2月住建部城建司提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概念,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则在2012年就将此事提上重要日程,加大了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步伐。根据海淀区的区域、水域分布特点,海淀区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雨水利用措施,统筹合理考虑不同区域的山形地貌河道水系等特点进行改造。其中包括加大住宅小区集雨设施建设和对辖区中小河道进行生态治理。2012~  相似文献   

8.
在对安徽省凤台县凤城大道西延工程进行排水设计时,因无完整的区域排水规划,且未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整合好现状与规划排水系统的关系,造成雨水系统设计方案在校审阶段先后反复调整两次,影响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张杨  李兵 《中国市政工程》2016,(4):44-45,102,103
"海绵城市"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与城市总规、控详规、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排水规划相结合,以城市降雨与径流控制率分析、初期雨水污染分析为基础,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网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编制雨水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在简要分析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城市雨水利用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20,(5):104-110
目前,交通运输部门正在组织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但在规划的性质和其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认识理解上,存有诸多争议困惑。本文在充分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对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关系、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探讨分析入手,重点围绕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性质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是规划技术和政策手段的结合体,发展规划则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组合包,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同样需要分级并建立相应体系,该规划性质需要从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规划思路则需要从均衡发展向以差异化为主的思路转变,规划作用则应从引导性规划转为约束性规划。  相似文献   

13.
邵莉  周东 《规划师》2012,28(4):46-51
在我国多级政府管理体制下,一级规划主管部门对应一级规划事权。城乡统筹规划如何面向规划事权是充分发挥规划职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济南市立足实际,面向管理需求,对应规划事权,划定市区为规划区,构建由宏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区镇村体系规划,中观层面的中心城控制性规划、重点地区次区域规划,微观层面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组成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尤其是加强了承上启下的市区镇村体系规划、重点区域的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覆盖乡村全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市区暨规划区城乡规划的多层次统筹。  相似文献   

14.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规划管理体制和规划治理思路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交通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一部分也面临迫切的深层次变革。本文梳理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的过程和含义,基于现有规划体系中交通规划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城乡规划的联系,分析了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变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交通规划的变革要点:首先,交通规划的变革要认识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面临的主要矛盾,明确交通规划的作用,厘清交通部门与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其次,确定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的适应性发展,即交通规划既需要在管控层面与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思路、分级管控和划定的"三区三线"相协调,也需要在发展上充分体现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需求。最后,以厦门市为例,介绍了厦门对于建立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的探索,分析了厦门交通系统规划与全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适应性,以期为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马武定 《规划师》2004,20(12):9-12
社会的转型,最根本的是又化模式的转型,是生存方式的转型。而文化模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转型。使经典的法令型的规划向通俗的契约性的规划转型,精英的理想模式的规划向公众的实践模式的规划转型,艺术型和技术型规划向大众又化型和公共政策型规划的转型,功能评判型规划向价值导向型规划的转型,是当代规划师面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徐波 《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针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该从法规的角度明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这一基本定位 ,建立与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相对应的 ,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分区规划、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等阶段的绿地规划体系。并提出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 ,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 ,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规划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规划具有两层涵义,既包括城市规划所开展的工作,同时也包含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相关的科学研究.但是其科学研究往往受到忽视.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双核心模式角度提出了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构架,认为城市规划学由理论城市规划学、技术城市规划学和应用城市规划学三部分组成,而科学性内涵是城市规划学科体系架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了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的概念特征及技术内容,并梳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几种类型,认识战略规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通过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互动的规划案例阐明两者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关系,提出强调两者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规划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应突出目标引导性,总体规划应加强综合控制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两张皮"的理论根源;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视角论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是这一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An interactive planning system approach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processing in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oriented planning models and constraint management incorporating design,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rough several planning stages. Sinc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volves cooperation among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project managers,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ols are relevan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lanning system (ICPS) aims to cover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processing based on formal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system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lanning system, appropriate modelling techniques need to be introduc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several issues such as formal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es, methods for incorporating project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constraints and the concept of applying an object-oriented paradigm to interactiv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planning. A prototype system is also presented which integrates building space planning, building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activ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