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即将进入高含水期的D油田东河砂岩组油藏,应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矿场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油田东河油层组的产量递减规律呈指数型递减;影响递减率的主要因素是含水上升率,其次是采液速度;影响初始递减率的主要因素是稳产期末的相关指标。研究成果对油田动态分析和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储采比是评价油田开发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预示着油田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开发,陆上油田对储采比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海上油田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储采比与储量替代率、递减率、开发时间、累计产量、采出程度和采油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J油田,结果表明油田实际变化规律与理论研究一致:海上油田储采比与储量替代率成正相关,与递减率呈倒数关系。储量替代率不变时,稳产期末储采比越高,初始递减率越小;递减率不变时,储采比随储量替代率增长而升高。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累计产量、采出程度之间呈双对数直线关系;与采油速度呈反比关系。研究成果对油田寻找新的储量资源、确定挖潜时机、制定开发技术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苑丽 《断块油气田》2005,12(6):33-36
开发实践一致认为,储采比与递减率紧密相关.为了研究二者的相关程度,从储采比和递减率定义入手,详细研究并推导了具有代表性的6种产量变化规律储采比与递减率的理论关系式及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方法,并尝试性地应用于冷家油田不同油品油藏中,效果较好.储采比是影响递减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油田递减率随储采比的降低而不断增大,且围绕理论曲线上下波动,对其他油田研究储采比与递减率关系有一定借鉴价值,并将合理储采比计算值与其实际相结合,参考有关文献,给出了该油田不同油品油藏合理储采比下限值,最后对其稳产趋势进行分析,为油田稳产形势的评价及规划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田影响产量递减的因素和探讨降低递减的有效方法。影响特低渗透油田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压差、综合含水、表皮系数、井网密度、流动系数等。通过保持合理的生产压差、降低含水上升率、提高井网密度、增加驱替效率等措施的实施,明显使递减率降低,实现了特低渗油田的稳产.  相似文献   

5.
结构储采比理论及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从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定义出发,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单一结构指数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趋势.推导了储采比与阶段递减率的关系根据油田开发中多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结构储采比的概念,确定了多结构油田的储采比与各结构储采比和各结构产量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推导了结构储采比与结构递减率的关系,对多结构油田储采比分析更加符合油田开发实际.针对喇萨杏油田典型的多结构的特点.应用结构储采比的概念,分析了喇萨杏油田储采比的变化,通过对水驱各类井网及聚驱产量递减及储采比的分析,得出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基本保持在12左右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影响产量递减率的因素与减缓递减的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斌  袁俊香 《石油学报》1997,18(3):89-97
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类型的产量递减规律,而对影响产量递减率的因素很少深入研究.文中分析研究了影响产量递减率的因素,主要是采油速度、井网密度、地质综合系数、流动系数、生产时间、地层压力、井底流动压力、综合含水、相对流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供给半径、表皮系数与动用储量等,并推导出相应的公式.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率的途径;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讨论,提出应将递减率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作为油田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油田开发工作者能动地控制产量递减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际可能.实例计算结果与通用计算公式计算的结果相近;但运用本文所推导的产量递减率公式可较准确地分析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并可提出进一步减缓递减、挖掘潜力的方向.说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递减率是反映水驱油田产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年度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结构递减率统计分析,总结油田结构递减规律,指导规划年结构递减率预测,并通过扣除结构因素影响还原历年正常自然递减率,总结出体现油田规律的正常递减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年度规划编制年的正常自然递减率,并预测规划年的结构因素对正常自然递减率的影响,进而确定规划年的实际自然递减率指标,指导年度规划开发指标安排。  相似文献   

8.
从产量递减率定义出发,首先导出了综合递减率与开井数、含水、产液厚度、压力、相对产液指数、井网密度、表皮系数等多因素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一般油田的生产测试数据特点和自然递减率与综合递减率的关系,建立了自然递减率多因素分析模型。该模型可准确地分析各相关因素对递减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控制油田自然递减率的调整对策提供了依据。经油田实际应用,效果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油田储采比合理界限与产量递减的趋势预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分析了油田开发过程中递减指数的变化特征,证实了大多数油田或油井产量的递减遵循n=0.5的双曲线递减规律,由此给出了油田产量递减的预测方法。 文中提出了一个计算油田储采比的重要公式,根据储采比与初始递减率之间的关系证明,油田稳产期末,合理的储采比界限应当保持在10以上。根据合理储采比界限,对某油田不同开采条件下的稳产期进行了分析,并对稳产期结束后产量的递减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前人发现定产液量生产时的水驱曲线法与Arps递减方法之间存在着联系,而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含水率上升产液量会逐渐升高,很难实现定产液量生产,因此开展了产液量变化情况下的产量递减规律研究。在推导产液量变化情况下产量递减率通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了4种常用水驱曲线变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递减率公式,并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分析结果,得到了乙型与丙型水驱曲线变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计算公式。分析发现:定产液量生产时的产量计算公式是变产液量生产时产量计算公式的一个特例;若油田生产符合乙型水驱曲线特征,当油田的产液量变化率与预测初始时刻的产量递减率一致时,油田的产量能保持稳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产液量维持油田稳产会导致产液量呈指数增长,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不能为追求稳产将产液量提高幅度制定得过高。   相似文献   

11.
产量自然递减类型的综合判断及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目前常用的产量自然递减类型判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根据Arps产量递减理论及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实例说明了综合判断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将油田产量自然递减率分解成产液量自然递减率和含水上升因子2个主要部分,分析了产液量和含水对产量自然递减率影响所占的比例,并预测了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12.
油藏高含水期原油生产递减合理性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原油产量的递减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对单井,井组或油田开发单元进行产量递减分析,不仅要分析理论递减率,还要分析直接反映开发单元动态变化的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影响递减的主要因素是采油速度,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可确定递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从水驱油田递减率方程出发,结合含水上升率方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从理论上推导出定液量和定生产压差条件下的自然递减率与含水上升率的关系表达式,使其与目前含水上升规律研究成果及相渗研究成果相匹配。在定液量的条件下,自然递减率与含水上升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在定生产压差的条件下,自然递减率主要受无因次采油指数的影响,随含水率的变化呈现出三种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是水驱油田的主要规律,但目前对于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含水上升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未认识清楚.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分流量方程,从理论上揭示了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在定产液量的条件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上升率通常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先凹形上升后转凸形上升,上升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先凸形下降后转凹形下降,转折点的含水上升率及对应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由水油流度比、水相指数和油相指数3个参数确定;在定产液量的条件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变化规律一致.认清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水驱油田的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后期周期注水应用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多油层、非均质注水开采的高含水后期所暴露出部分区块和个别井区的产液量高、含水高、动用状况不均衡、常规注水难以再扩大波及体积等问题,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具体开发区块周期注水的合理时机和周期。通过现场试验,达到了控制产量递减速度、含水上升速度、套管损坏速度、提高注入水利用率的目的。为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扩大波及体积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油层油藏分层注水稳产条件与井网加密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家宏 《石油学报》2009,30(1):80-83
实现注水开发油田的稳产,须提高产液量,以弥补产油量的下降。当现有的井网适应性变差,提高产液量受到限制时,就应该进行井网加密调整以增加井点数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来提高产液量。提高产液量是实现油田稳产的基本条件,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增加可采储量则是实现油田稳产的必要条件。油田稳产的5个要素包括含水率、产液量、井网密度、注水量及注水时机。以含水率与产液量关系建立了油田稳产方程,表述了不同含水阶段实现油田稳产的技术界限。根据统计规律提出了井网密度与可采储量增长率表达式,该计算式可用于预测不同开发阶段井网加密调整可采储量的增幅。对保持产液量稳定增长的宏观注水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储采比和递减率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从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定义出发,推导出指数递减和双曲递减条件下储采比的理论变化公式,分析不同开发模式下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变化关系。结合杏北开发区水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稳产模式和定储采比模式下的储采比与递减率、稳产年限和开发年限的关系,确定出了杏北开发区水驱合理的储采比。  相似文献   

18.
Arps递减曲线与甲型水驱曲线的相关性及参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rps产量递减曲线和甲型水驱曲线表达了大部分水驱油藏的基本规律。确定Arps产量递减曲线的两个参数(产量递减率和递减指数)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拟合生产历史(产量)获取,但存在拟合历史应取多长、预测范围应多大这两个问题。从甲型水驱曲线出发,提出了甲型水驱油藏的产量、递减率、含油率的预测模型,确定了Arps产量递减曲线的两个参数与含水率、产油量、动态地质储量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的开发阶段,甲型水驱曲线可用几条含油率与累计产液量之间的双曲递减曲线分段描述。在产液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油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满足双曲递减规律,其递减率与年产油量、含水率成正比,与地质储量系数成反比;而递减指数取决于水油比。给出了Arps曲线与油田生产历史能够吻合的范围和预测区间的大小,以及Arps曲线与甲型水驱曲线的相关性。针对产液量基本稳定的生产过程,还给出了产油量的预测模型,用该模型预测产油量可到产油量初值的1/4~1/2,生产历史可拟合到产油量初值的1.2~1.5倍。在拟合预测区间内,甲型水驱曲线上的直线段与相应的Arps递减曲线具有相同的开发特征。图3表2参3(裴连君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