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注水开发油田储集层水淹后电性特征变化复杂,为水淹层的识别和剩余油饱和度的评价带来较大困难。采用密闭取心井岩心进行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岩电-相驱实验,分析了采用不同矿化度注入水进行驱替时岩石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驱替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改变、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对岩电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高矿化度注入水或地层水驱替时,岩石电阻率总是单调降低,呈"L"形,且物性越好,降低幅度越大;而采用低矿化度注入水驱替时,一般呈"U"形或"S"形,且物性越好,电阻率由单调降低变为单调升高的第一拐点含水饱和度越高;注入水体积导致的孔隙结构改变对岩电参数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逐渐增大,在计算剩余油饱和度时,应当考虑在不同的水淹阶段地层水矿化度差异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测井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注水开发的涠洲W油田由于油层水淹程度不同,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区块的地层水电阻率成为剩余油饱和度计算准确与否的关键参数.对于水淹层,利用产出水矿化度随含水率(即水淹程度)的关系确定地层水电阻率;对于未水淹层,采用纯水层计算地层水电阻率.利用实际...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部分注水开发油藏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率高,采收率低,而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差。地下的剩余油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简要介绍了剩余油的形成条件、分布形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剩余油研究的关键技术则是其含油饱和度的确定。所以文章重点介绍了针对裸眼井或套管井的中子寿命测井(NLL)、碳氧比(C/O)能谱测井等核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电阻率测井等电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并分析了孔隙度、胶结指数、地层水、储层温度、压力等地层参数对阿尔奇公式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地层水高矿化度影响的方法。在对剩余油饱和度的各种测量与监测手段比较分析后,文章阐述了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三次采油,对利用剩余油饱和度测量和监测手段进行剩余油挖潜的工艺技术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地层注淡水开发,地层水矿化度在不同程度上被淡化,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呈"U"型或"反L"型关系,水淹层难以识别。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王窑区长6储层中含有较多的钙质夹层,且测井响应特征在水淹前后变化明显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钙质夹层电阻率对比法。该方法识别效果较好,可进行半定量解释,弥补电阻率在水淹后"U"型或"反L"型变化造成水淹层多解性的缺点,对注淡水开发的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姬塬长9油层矿化度变化范围大、油水分布规律复杂导致的电阻率测井响应复杂、油水层界限模糊的问题,开展了复杂油藏油水层多信息综合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计算视地层水电阻率,并通过对储层视地层水电阻率的平面分布状况研究,建立了适合此类储层的3种油水层识别测井图版,提出了综合地质和油藏特征进行油水层多信息综合识别的方法.研究成果对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的低孔低渗复杂油藏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西油田石炭系油水分布规律及含油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油水分布在平面上具有明显规律,即由南向北原油性质逐渐变重,且不受构造的控制,地层水的变化则东、西两块有别,西块为低矿化度水分布区,离子浓度梯度由南向北;东块为高矿化度水分布区,高于浓度梯度由西向东.综合研究认为,原油和地层水的迁移方向均由南向北;油自中部断裂是分隔东、西两侧地层水分布并进而影响油气丰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之的  夏宏泉  牛林林 《特种油气藏》2005,12(4):55-57,i0011
乌尔禾油田属于中孔、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水矿化度多变,油、水层的识别难度大;油藏的储层物性变化大,油水分布关系复杂。为此,给测井精细解释带来诸多困难。针对该区地层水电阻率多变等实际情况,在明确地层水在平面及纵向的分布规律之后,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计算了地层水电阻率,并重点开展了测井精细解释研究。通过提高含水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8.
测试资料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很大,且储层受到复杂润湿性影响,基于自然电位和储层电阻率~孔隙度组合预测地层水矿化度等经典方法均失效,给储层含油饱和度预测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在假设储层地层水矿化度与邻近泥岩层束缚水矿化度近似相等的前提下,首先选取邻近泥岩层中稳定部分(高自然伽马、未扩径和低电阻率),读取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数据。其次,完成邻近泥岩层声波时差数据的压实校正。然后,通过电阻率和校正后声波时差交会图,实现对不同矿化度下(0~20,20~40,40~60以及大于60 g/L)邻近泥岩层识别,进而提出一种利用邻近泥岩信息确定储层地层水矿化度的方法,预测结果得到了实验分析数据的验证。最后,利用该方法预测了106口井长81储层地层水矿化度资料,结合69份地层水分析矿化度,绘制了陇东地区长81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平面分布等值线图,有助于地层水矿化度的准确选择和平面分布规律研究。同时,为润湿性影响下的低渗透储层地层水矿化度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2段68份地层水矿化度资料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且平面分布复杂。为弄清复杂平面分布的主控因素,揭示地层水与油藏圈闭演化的关系,结合研究区成藏以及构造作用对岩心资料、地层水化学分析资料、试油资料以及测井资料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在高矿化度区域,其平面分布与储层的高含油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上部长7烃源岩厚度基本都大于30m,反映出更强的成藏动力。横向和纵向上单井小层特征的对比结果显示,在成藏期经历过石油充注的储层,其地层水矿化度比相似地层条件下未成藏的水层高。在低矿化度区域,地层水水型发生变化,并且断层和构造裂缝发育。因此,得出长82段高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成藏作用,具体表现为成藏期烃源岩排出的高矿化度地层水与石油在过剩压力的驱使下一同注入储层,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低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表现为上部地层的低矿化度地层水借助断层和构造裂缝等通道渗入储层,导致地层水矿化度相对原始沉积水明显降低。与研究区类似的低渗透岩性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下,高地层水矿化度及其导致的低对比度油层很可能伴生,对地层水矿化度进行准确计算将成为含油性评价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高地层水矿化度对储层是否经历油气成藏过程具有指示意义,并为研究区的油气精细勘探,寻找隐蔽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喇嘛甸油田沉积成分复杂,相带变化快,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严重,长期的注水开发导致水淹层水淹程度差异较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应用宽能域测井、氯能谱测井、碳氧比测井等3种套后测井评价技术对喇嘛甸油田Ⅱ类储层进行剩余油评价,结果表明:碳氧比测井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小,在岩性、物性好的中、厚层能很好地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宽能域、氯能谱测井在低矿化度地层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储层孔隙度,但是剩余油解释的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吐哈油田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矿化度储层特征,其含水饱和度大于50%时,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增大而增大。室内岩心注水驱油实验表明,注入水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总矿化度相当时,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升高而降低;注入水矿化度小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升高而不再单调下降,出现U形曲线。建立水淹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结合过套管地层电阻率,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可求得套后地层含水饱和度和套后地层含油饱和度。实际应用中,综合分析确定水淹阶段及混合水电阻率,结合阿尔奇公式,用U形曲线迭代方法寻找最优的含水饱和度值。  相似文献   

12.
塔河石炭系低阻油藏被披覆于奥陶系顶面古地貌隆起上的低幅度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所控制,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值接近,难以正确识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岩心分析、薄片观察、地层水分析及压汞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塔河油田石炭系油层低阻成因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矿化度高及束缚水饱和度高是造成其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为此,建立了适合该区的测井参数解释模型,并根据测井参数解释结果、测试及录井资料,利用交汇图,建立了油水层识别标准。该标准应用于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泥浆侵入地层双感应测井曲线正负差异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泥浆侵入地层径向电阻率发生不同的变化造成以电测井资料识别油气层困难.依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水的对流方程,结合电测井理论,进行泥浆侵入地层的双感应测井响应特性分析.研究表明,泥浆侵入地层的径向电阻率分布较为复杂,深中感应曲线的正、负差异不仅与储层含油性有关,同时受到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气饱和度等因素影响.油层减阻侵入是有条件的,当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较大、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气饱和度较高时,油层可表现为增阻侵入.不能简单根据深浅电阻率曲线幅度的差异性直接判断油气、水层,必须结合该研究区块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性质、地层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是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当油田发生水淹后,储层的润湿性、地层水电阻率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所需的处理参数必须重新确定。以南中国海某河流相沉积油田的储层在水淹后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关键参数研究为例,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和地层混合水矿化度与实际含水率的关系,研究探索求取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关键参数的有效方法,应用中与实际生产符合较好,为此类开发油田的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元复合剂驱岩石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庆油田三元复合剂驱已具备了工业化推广的条件,三元复合剂驱对复电阻率的影响有待于实验研究论证.实验针对不同地层水矿化度,在三元复合剂驱条件下进行了泥质砂岩岩心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同一地层水矿化度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和同一含水饱和度不同地层水矿化度下岩心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以及不同地层水矿化度不同频率下聚合物驱岩心复电阻率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复电阻率模值、模的差值、虚部、虚部差值、虚部比值与含水饱和度有着很好的单调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价三元复合剂驱条件下储层的油水层解释.  相似文献   

16.
高电阻率水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实验室岩心分析资料的研究,认为高电阻率水层的成因是岩性变化、残余油的存在及局部地区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引起的.采用聚类判别分析技术,以他拉哈地区为研究工区,确定油水层分布,进而达到对其它储层流体性质进行识别的目的.经过近1年地区试油资料的验证,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7.5%,比应用该方法前的解释符合率提高了23.8个百分点,收到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措施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物理模拟实验中常采用岩心内油水电阻率及其变化来判定剩余油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在完成电极材料优选和电极排列方式优化的基础上,以现代油藏工程、提高采收率和现代检测技术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标定曲线实验研究和三维仿真模型原油饱和方式对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及无碱二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水矿化度及离子类型和岩心渗透率差异对标定曲线存在影响;对于三维仿真模型岩心应选用边角饱和油方式,驱油剂类型优选二元复合体系;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和主流线的两翼部位。  相似文献   

18.
滨里海盆地K区块稠油油藏储层类型独特,目的油藏埋深较浅.针对哈萨克斯坦K区块开发后期含水上升快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开发后期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建立符合盐上稠油油藏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及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结果表明,K区块为注入水水淹,水淹程度为中水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在水淹后均增大,泥质含量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同时存在高电阻率油层与低电阻率油层,使油层的识别难度增大.分析研究了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认为储层岩性细、微孔发育、束缚水饱和度高以及高矿化度地层水是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提出了电阻率影响相对较小的相对渗透率解释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标准,辅以电阻率和三孔隙度曲线分析,能够很好地解决该区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问题,解释符合率可达到95%以上.给出了2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