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盘古梁长6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油田开发中含水阶段,综合含水上升,油井水侵严重,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本文针对长6油藏储层物性、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长6油藏注水开发的注采矛盾,分析了控水稳油技术在盘古梁长6油藏注采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控水稳油前后产量变化监测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蟠龙油田王庄区含水率高、产量递减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5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选取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流动分层指标3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参数。这些参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长2储层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长2储层划分为A、B、C、D等4类流动单元。分析了4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南部,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强。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砂厚、流动带指数五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马岭长81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分为E、G、M、P四类。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的划分精度在92.87%以上。E类流动单元,其物性好,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强,开采程度较高;G类流动单元其性质好,分布面积大,是油田开发的主力产层,有助于大面积的注水开发;M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强,开采程度较低,剩余油的分布面积大,可以采用合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挖潜;P类流动单元物性很差,且分布在砂体的边缘部位,难以开采。  相似文献   

5.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单砂体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等参数的分布特点,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基本原理入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优选出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作为该类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划分出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为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9^2+3、延10^1、延10^2、延10^3和延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渤海海域Z油田东营组油藏为目标,对水淹前后岩心储层样品按不同流动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岩性、物性、电性和渗流特征室内实验,分析总结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储层粒度中值增大,黏土矿物含量下降,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实验中,随着驱替倍数增加,岩心电阻率下降,饱和度指数下降,不同流动单元样品的变化幅度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评价及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对于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及认识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识别方法较多,且适用性存在差异。以珠江口盆地W油田为例,对比了4种不同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并探索了其适用性。研究认为:修改的地层Lorenz图法和流动分层指标法均基于孔渗比值关系,难以识别致密层;孔喉几何形状法虽能识别致密层,但对质量较好的储层区分作用不明显,而对质量较差的储层划分又过细;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同时考虑了控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定性参数和表征流体渗流特征的定量参数,将致密层单独划分为一类流动单元,有效区别于其他油水层,划分结果避免了异常点或过渡类型的影响,能够全面、合理地反映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0.
黄珏油田方4阜一段储层属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储层特性较为复杂,在进行储层参数的求取时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取心物性资料、测井资料,选用流动带指数IFZ划分方法将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成Ⅰ、Ⅱ、Ⅲ类,并建立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学习训练,与测井曲线建立其相关的学习和预测模型,对非取心段储层流动单元进行预测,明显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为储层精细评价提供一种较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相盆地露头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与概念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露头储层地质建模的关键是阐明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即储层沉积非均质性、储层成岩非均质性和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具有层次性,并可以分为3种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进行研究。在不同尺度的沉积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建立储层内部构成格架模型是储层沉积非均质性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补充和完善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和等级界面分析法的概念等级序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河道单元在各类河道中具有普遍存在的规律,并指出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内部构成复杂性和层次性具有差异,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原因在于古流能量存在差异和沉积作用方式的不同。建立高渗透网络格架模型的基础是识别和划分流体流动单元。流体流动单元是以隔挡层为边界按水动力条件划分的建造块,其规模和分布空间与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关系密切。不同尺度的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重点。以中尺度研究为例,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焦点在于流体流动单元的差别上以及构成流体流动单元的储层岩性相的差别上。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叠加有不均匀的成岩作用的影响,那么整体孔渗值将会大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12.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_9~(2 3)、延_(10)~2、延_(10)~2、延_(10)~3和延_(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流动单元能够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预测和油田开发,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储层参数。优选了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9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流动单元的模糊评价矩阵;求取评价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作为各参数权重系数;利用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流动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定量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利用该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进行研究,其流动单元类型以E类和G类为主,M类占一定比例,P类鲜有发育,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差异大。在储层建筑结构指导下预测出七区西Ng52+3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E类流动单元分布在侧积砂坝内,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内核";G类流动单元围绕E类流动单元展布,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主体";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废弃河道和天然堤内。  相似文献   

14.
以渤海Q油田为目标,对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了基于物性特征的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对不同岩石物理相不同水淹级别储层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物性、电性参数变化规律室内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海上稠油油田疏松砂岩储层粒度中值增大,泥质含量下降,储层粒度非均质性增强;孔隙度增加幅度较小,渗透率明显增大,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增强;随着驱替倍数增加,岩心电阻率下降,饱和度指数n值下降且呈明显的两段式。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海上稠油油田注水开发,能够为油田综合调整井复杂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井间流动单元预测与剩余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微相、渗流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特征,结合储层的实际情况,选用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最大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等5个参数,综合应用岩性-物性划分法以及流动层指数划分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建立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E、G、M、P等4类流动单元模式。根据研究区内平面、垂向和井间流动单元分布,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5段剩余油气在馆陶组5段3层的东北部和中部相对富集。综合考虑井间流动单元排列方式和注、采井射开位置,建立了井间流动单元分布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剩余油气的空间分布,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气挖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姬塬油田吴420区为例,根据垂厚、渗透率、孔隙度、突进系数等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理制定各参数权重,对河流相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精细揭示河流相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以及流动单元与单井产量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姬塬油田吴420区为例,根据垂厚、渗透率、孔隙度、突进系数等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理制定各参数权重,对河流相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精细揭示河流相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以及流动单元与单井产量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针对濮53块厚油层特征,采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完成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基于岩心物性参数的自然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选择渗透率、孔隙度、渗流系数、储集系数等将储层划分为E、G、F、P 4种类型。用门槛值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确定性和随机预测,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依据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相对比例将小层划分为4种类型,二、三类储层具有较多的原始油气储量和潜力,储量动用情况表明,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流动单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的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储层研究的热点,其目的是更精细地刻画储层非均质性,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文中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出发,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流动单元的划分和研究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深入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