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点研究了长沙窑釉彩断面上的着色剂浓度分布,并和历代典型釉下彩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长沙窑各种不同类型的彩瓷,在着彩区的胎、釉中间层上,看不到有任何残留色料颗粒,即使生烧残器也是如此;(2)除了少数精笔描绘成的彩绘瓷以外,其他各种大小斑块装饰、联珠彩、单色釉等,在彩饰区断面的上部看不到有透明釉层,而且着色剂的浓度分布在胎、釉中间层处最弱,釉面处最强,中间呈逐步变化的过渡状态。这些差别说明长沙窑的彩饰工艺和历代典型釉下彩不一样。长沙窑的彩饰工艺包括色釉工艺、点彩工艺和釉下彩工艺。某些精细彩绘采用釉下彩工艺,但在好些方面却和典型釉下彩工艺不一样。本文还研究了长沙窑釉彩的化学组成。主要特点是P_2O_5含量很高,褐彩中的MnO含量也很高。绿釉和绿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SnO_2,As_2O_3和PbO。SnO_2,As_2O_3和P_2O_5的存在,使绿釉和绿彩呈强烈的乳浊感。长沙窑是我国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的古窑场之一。其绿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在局部地区出现铜红。长沙窑的陶工在这种偶然现象的启发下,通过试验;初步烧制出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一历史事实说明铜红釉彩的起源应归功于长沙窑。  相似文献   

2.
<正>釉下五彩瓷之始釉下彩是彩绘瓷的一种独特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用颜色在素坯上绘制纹样,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纹饰隐于釉下,色彩经久不变。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和醴陵釉下五彩等都属于釉下彩系列。釉下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最初只是简单地褐色点彩,并没有刻意绘饰。真正的釉下彩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创烧于唐代,因为是在长沙郊区铜官镇首次发现,所以又名"铜官窑"。它代表着中国陶瓷釉下彩装饰的起点,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述并分析了长沙窑产品造型、装饰以及制作工艺特点.认为长沙窑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开创了大写意中国画的先河和诗词装饰瓷器产品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长沙窑器型、品类多样,釉彩绚丽丰富,并且享用结合,曾经作为晚唐、五代中国最主要的外销瓷生产地,研究长沙窑釉彩工艺的文献很多,但主流观点存在极大误区。先后介绍了长沙窑的胎釉工艺、釉彩的特征、施釉技术、铜红的特色及发色原理,重点介绍了长沙窑新的釉彩工艺和特征。特别分析了单色青瓷和高温釉上多彩。指出单色青瓷和釉上多彩瓷是长沙窑的主要品种,之前学界流行的长沙窑的釉下彩其实是高温釉上彩,并且是长沙窑彩瓷工艺的主流,唐三彩(低温釉上彩陶)和岳州窑(高温青瓷)嫁接衍生了丰富的长沙窑高温釉上彩。重新厘清长沙窑的釉彩工艺有独特的艺术和科研价值,对当代陶瓷设计和创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釉下五彩瓷,与著名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等瓷种一样,是我国陶瓷园地中的一朵奇葩。釉下五彩瓷具有悠久历史釉下彩,始创于公元八世纪中唐时代的湖南长沙铜官,今被人称为“长沙窑”产品。“长沙窑”早期产品,只有单一的褐彩,产品上多绘流畅的简单花草,后发展为褐、绿、蓝等多种颜色。纹样题材也多种多样,有花鸟、人物、动物、建筑、诗文等。晚唐时代,釉下彩发展达到鼎盛。随着时代变迁,以后逐渐没落。在二十世纪初,被称为“瓷城”醴陵,在长沙窑釉下彩基础上创造出釉下五彩装饰新技术。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1906年,著名人…  相似文献   

8.
<正>一、釉下意象花鸟1、釉下彩定义釉下彩是瓷器釉下装饰的一种,又可以称做"窑彩"。釉下彩的出现很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直到唐代,釉下彩绘瓷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然后蘸上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釉下彩包括青  相似文献   

9.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湖南省陶瓷工业概况(一)发展概况湖南省日用陶瓷工业历史悠久,长沙窑始于唐代中叶,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中,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创新发展了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系统的生产极具文化特色的釉下多彩日用陶瓷产品,长沙窑首创釉下彩和釉中彩,并巧妙地把传统器物装饰方法,如划花、镂雕、模印、堆贴、捏塑、剪纸、书法、绘画等技法,移植于陶瓷装饰工艺之中,创新出集文化内涵与陶瓷艺术结合的装饰技艺,这些装饰技法对宋代磁州窑、明清景德镇窑以及全  相似文献   

11.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装饰艺术的创新.特别是高温釉下彩绘的创烧成功,为唐代的陶瓷艺术注入了绚丽的色彩.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从它的美学特征中认识其装饰造型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所谓彩瓷是指用高温或合成低温颜料在坯上或白胎上进行加彩装饰的艺术。它是把中国传统绘画运用到瓷器上装饰的一种特有艺术魅力的工艺美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下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是用褐、绿、蓝三彩在胎体上绘画,有人物、花鸟、走兽、诗词等纹样,技法娴熟,构图美观,为彩瓷装饰开辟了新的路径。到了宋、金时期,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部分釉上的红、绿、黄彩和金彩。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是这一时代最负盛名的釉下彩瓷,釉下青花最早是出现于唐代,但青花瓷并不成熟,产量很低,流传不广。到元代青花才成…  相似文献   

13.
(一) 湖南长沙铜官窑,在唐五代时期盛产釉下彩青瓷,款式多样,在唐窑中是少见的。其装饰艺术也有独特的成就,它不但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也为后世釉下彩青瓷的发展开了先河。铜官窑瓷在国内分布较广,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广西等省的古墓和古城遗址都有出土。出土数量多的是江苏省,又以扬州为最多。杨州在唐代是国际贸  相似文献   

14.
斗彩始于明代青花盛行、五彩兴起之时,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而命名,取二者相互"逗趣"之意,属陶瓷综合装饰的一个品类。改革开放以来,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斗彩工艺的出现结合其它各种装饰工艺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好的艺术效果,颜色釉综合装饰(斗彩)就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形态。目前,颜色釉的装饰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三大类:一是单色的颜色釉产品,如祭红、琅窑红、影青等;二是利用颜色釉的不同质地及在不同温度和气氛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斗彩是明代景德镇窑将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结合创烧的一种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装饰工艺相互交融,斗彩陶瓷艺术呈现新的活力.本文简要分析了斗彩的传统工艺和装饰形式,探索了斗彩陶瓷技艺的人才培养和工艺创新,促进斗彩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1 长沙窑的状况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或石诸窑。唐、五代釉下彩窑。窑址位于今天湖南省长沙铜官及望城县书堂乡石诸湖一带,而以蓝岸嘴为中心,分别向尖子山、枫树嘴两侧和高处司坡、谭家坡一带扩展,面积为二十万平方米之多,龙窑长41来左右。主要有壶、碗、罐、瓶、水注、灯与烛台、玩具等制品,以釉下多彩、釉中彩、点彩、诗词、图案(包括花鸟、走兽、人物、山水和抽象图形)等装饰方法,而闻名于世界。  相似文献   

17.
1长沙窑的状况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或石诸窑.唐、五代釉下彩窑.窑址位于今天湖南省长沙铜官及望城县书堂乡石诸湖一带,而以蓝岸嘴为中心,分别向尖子山、枫树嘴两侧和高处司坡、谭家坡一带扩展,面积为二十万平方米之多,龙窑长41来左右.主要有壶、碗、罐、瓶、水注、灯与烛台、玩具等制品,以釉下多彩、釉中彩、点彩、诗词、图案(包括花鸟、走兽、人物、山水和抽象图形)等装饰方法,而闻名于世界.  相似文献   

18.
孙静 《陶瓷研究》2020,(1):116-117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颜料本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绘画颜料,但本文改变它惯有的装饰手法,与浮雕艺术瓷结合,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还可再釉上加彩。在制作过程中,从装饰技法、工艺流程和技术上创新,替代大部分颜色釉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等不良弊端,更好地呈现浮雕瓷的空间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陶瓷釉下彩的发展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黄釉下彩盘口壶。此壶是在坯胎上用毛笔通体绘褐黑色纹饰,之后罩上青黄面釉一次烧成。它证明了当时已有烧制釉下彩绘画的工艺,开创了釉下彩绘画之先河,到了唐代,在四川的邛崃和湖南的长沙窑中,釉下彩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用彩以多色为主,以含有铜、铁、钴、猛等元素的矿物质为着  相似文献   

20.
从宋代广西永福窑田岭窑瓷腰鼓的装饰工艺入手,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釉下彩绘装饰、釉上彩绘装饰、刮釉填彩装饰、化妆土装饰和酱釉装饰的多层呈色结构,从多层呈色结构的叠加顺序分辨出三种装饰手法,并从胎釉截面处的土质细腻程度判断化妆土装饰。窑田岭窑瓷腰鼓在装饰上有磁州窑和耀州窑的痕迹,其点画大块白色斑点和刮釉填彩工艺与磁州窑相似,应为模仿鲁山窑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