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中国儒学于公元6世纪传播到日本之后,经过漫长的消化和吸收,于近世形成了在含义上与中国儒学呈现很大不同的日本儒学。在比较中日两国儒学含义上的差别的基础上,探究含义变迁发生的过程、时代背景,以及它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日本社会与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就决定了两国儒学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变革后的日本儒学在近世与日本民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对日本近世乃至现代的各种事件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学从其产生起,便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的,是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的。它以实现王道理想为最终目标,针对社会现实提出问题,并努力从理论上对其进行论述和解释,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当然,儒学的政治哲学特质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因此,以阶段历史的进程为线索,选取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并以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发展历程为对象,试图以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宋代新儒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论述,来诠释传统儒学的这一政治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五常论”为文化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企业管理可借鉴儒学思想中的精华为我所用。立足于儒学传统思想的精华“仁义礼智信”,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阐述了儒学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传统地位影响和决定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民族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强烈的主导作用,孔子着力提倡的诚信尚德、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人格平等是人生哲学思想中民族生命意识的闪亮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精华--道德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重新思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儒商论     
儒商起源于日本,是儒家思想与工商管理的有机融合,是重“利”与重“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的整合。利他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换原则是儒商的三个基本理念。当代中国也存在儒商,虽然他们与海外儒商有不同之处,但他们的崛起,对当代中国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蕴含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承接晚清“经世致用”观点而来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与开放的世界民族主义思想;介于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钱基博民族主义思想所表现出的这种多歧性与复杂性,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是其一代人所受到的传统儒学教育的烙印与近代西学的影响二者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交错缠结;在社会层面,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与文化转型不同步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7.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注社会政治与现实,注重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张通过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去实现某种政治理想.反对追求外在的天国或彼岸世界.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道德为本位的积极用世的人文主义学说.然而,在儒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却又显示出它有某种宗教色彩.本文对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兼具的宗教色彩作了概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教育哲学培植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与现代社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但其对人才培养、文献整理、注重道德修养及其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对当今时代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品牌引领的社会。一切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事、物,都在向品牌化的方向集聚,形成一个精彩纷呈的品牌文化社会。如果说商品作为品牌的功能主要是引领消费,那么人品作为品牌的功能则是引领生命。人品作为品牌具有更高层面的精神价值,它散发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引领着人类向更美好、更和谐的方向和更崇高、更神圣的境界迈进。王宽诚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儒商的佼佼者,作为著名的爱国人士,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品牌修炼所揭橥和标举的智、仁、勇三达德完美地集于一身,成为个人品牌塑造的典范,这对于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全世界树立完美的个人及民族品牌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学源远流长的一贯传统,但其内涵在各个时期又各有解读和侧重。先秦原初儒学民本思想中既有保民而王的传统也蕴涵着立君为民的朴素民主精神,但随着秦以后君主专制发展,其立君为民的朴素民主内涵逐步被掩盖。李贽的人物史评正是在晚明社会思想动荡背景下,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朴素民主精神的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出现了士商渗透、官商融合、弃儒就贾之风。这种社会现象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状。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重商观念的出现、科举考试竞争的白热化都是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儒商精神也在商业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纹样是古老的华夏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纹样不能只是一味地重复,而应该不断地为它注入新鲜血液,以指导现代和未来设计。生态哲学指导下的仿生设计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传统纹样设计中寻求灵感,做到“师法有理”、“以形传神”和“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令人痛恶痛绝。本文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发挥儒学思想在拒腐防变中的教育功能,如儒学“人本主义”思想;“重均平、抑分化”的集体意识;加强自我修养的“慎独”工夫;发扬中国传统精神等。本文认为:在拒腐防变过程中,儒学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增强儒学思想固有的功能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注社会政治与实现,注重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要通过人自身的道德修去实现某种政治理想,反对追求外在天国或彼岸世界,是以人为核心,人以的道德为本位的积极用世的人文主义学说,然后,在儒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即又显示出它有某种宗教色彩,本文对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兼具有宗教色彩作了概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无讼“思想在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其美学基础“和为美“这一儒学传统文化内涵长期左右中国人心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吸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化思潮,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的相通之处,又要看到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艰难性以及它与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对立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 2 0世纪 2 0年代 ,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 ,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 ,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 ,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 ,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 ,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的相通之处 ,又要看到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艰难性以及它与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上对立性  相似文献   

18.
“无讼”的法文化传统始于儒家的社会理想,是所谓“以德去刑”之极端;随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法治精神的东渐与公民意识在中国的成长,特别是近两年不断曝光的民事大案,“无讼”传统受到了猛烈冲击;公民的诉讼权要求促使这一传统观念的内核发生裂变;而当前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为“无讼”传统的延续带来一线转机。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是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改革促使这些因素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或量变。传统的政治机制、经济机构、文化体系等都发生解体和分化,现代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新起点和加速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各国公民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而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处理本国的民族传统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采用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在实践中因为各国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怎样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使我们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少走弯路呢?传统与现代之间究竟有没有融合与对话的可能?文章力图通过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解释,以及通过回顾古今中外的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所提出的观点和走过的道路进行梳理,并明确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揭示出传统与现代是完全可以融合与对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