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站油田属于外围低渗透油田,储层发育较差,油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异大,砂体分布零散,给油田动态分析和动态调整造成一定困难。本文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需要,有效地利用油水井压力监测及注入剖面、产液剖面等资料研究油田的非均质性,以及油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为缓解因裂缝造成的层间、平面矛盾,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理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濮城油田卫79块沙三下1-2储层的岩心资料为基础,从层内、层间、平面的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的特点,认为该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水下分流河道强、前缘砂中等、远砂较弱,层间非均质性中等,平面非均质性中等偏弱。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开发体系及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特别在油田开发后期,对研究油层的水淹程序、剩余油的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油层的非均质性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一直制约着我们对石油的开采,油层的非均质性会产生层间干扰、单层突进、注采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石油开采难度更大,想要在开采石油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并且不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就要解决油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种测井参数综合评价的方法,重新认识储层内部结构特征,认为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三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性较弱,属于均质油层。而非均质性区强的地区则是形成剩余油主要部位,也是油田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层剖面的动用程度 ,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往往停留在仅仅依靠取心井分析资料而建立的概念模型上。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结果 ,将非均质性概念模型发展到预测模型 ,分区块、分开发层系、分砂层组计算了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参数 ,分析了研究区各区块、各开发层系、各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长岩心多油层水驱油室内试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和油田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层剖面的动用程度 ,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往往停留在仅仅依靠取心井分析资料而建立的概念模型上。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结果 ,将非均质性概念模型发展到预测模型 ,分区块、分开发层系、分砂层组计算了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参数 ,分析了研究区各区块、各开发层系、各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长岩心多油层水驱油室内试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和油田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河油田目前己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和产量递减阶段,大量可动原油采不出来的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双河油田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统计学方法较实用,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并且能定量地研究储层非均质程度。得出双河油田存在较严重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8.
文卫马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构造复杂,小断层发育,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油田开发重点由I类油层向Ⅱ、Ⅲ类油层转移。通过确定储层启动压力,采取分层治理措施,控制主力层的吸水,提高中低渗层吸水能力,是实现老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龙  李明 《辽宁化工》2011,40(7):753-755
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为了揭示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内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进行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以强非均质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
花土沟油田是典型的非均质多油层油藏,油层的物性变化大,分布很不均匀。通过开发层系适应性分析及现有井网适应性分析,选择贴近于油田实际需要的层系、井网划分方法,减少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依据录井资料和岩心实验分析报告描述储层特征,如岩石薄片粒度图像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油层物性分析报告、压汞报告等。同时通过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油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姜家川长8储层为长石砂岩,具有典型的延长组东北物源特征长8储层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绿泥石,其次为水云母,浊沸石和硅质。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长8油层组各亚组在纵向上有一定的非均质性,长821小层层间非均质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冷昊  王青青  李书静  黄战卫 《辽宁化工》2011,40(4):380-382,416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是进行油藏描述时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对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胡状集油田水淹层测井综合解释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胡状集油田严重非均质油藏油层水淹前后物性、电性变化特征、水淹层测井解释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成果对胡状集油田近年来新钻的开发调整井进行水淹层测井解释和跟踪分析,符合率较高,效果可观,此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的测井解释分析系统,对类似油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港油田港西明化镇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港西油田明化镇组为曲流河沉积。本次研究精细划分出点坝、末期河道、决口扇、废弃河道、泛滥平原等5个沉积微相,其中点坝是本区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平面上明化镇组油层非均质性较强,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层内及层问属中等一强非均质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特高渗粗喉、高渗粗喉~中喉型吼道的特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李博  张鹏  许勇  陈博 《辽宁化工》2012,41(2):145-147
针对下寺湾油田非均质油层参数在油藏范围内的分区性和差异性,利用油田非均匀井网分布对非均质油藏的控制及其储量分布的匹配关系,选择物性、原油性质及其延伸厚度相近的油层控制在一个区块储量计算单元内,从而有效地采用有效厚度下限的多参数标定确定区块含油面积及有效厚度.它可以明显有效地控制非均质油藏储量计算的精度,对确定油田的油气富集方向和开发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储层的非均质性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以及平面和层间、层内非均质性。通过非均质性研究可以揭示储层的物性、含油性的具体分布特征,为合理开发油田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羊二庄油田的庄一断块为基础,根据岩芯化验分析资料确定油藏的沉积相特征和微观非均质特征,并分析其对生产的影响,说明了非均质特征研究对油藏开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葡南扶余油田注水开发实践表明:油层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注水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又由于该类油层中天然裂缝的普遍发育,加剧了油层平面的非均质性,给油田注水开发带来了许多因难,本文针对扶余油层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对注水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扶余油层开发特点的注水调整对策,改善注水状况,优化水动力学驱油方法,为下一步开发扶余油层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某油田河道砂体发育以窄小河道为主,平面连续性差,多呈断续条带状或零星分布.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低,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开发二十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注水开采,在油层内部发育相对较好的河道已经动用程度非常高,但由于层内的非均质性,层内发育相对较差的砂体未动用.其中注采关系完善的河道砂体综合含水已经达到94.56%、采出程度仅为29.94%,靠注水结构调整层间控制高含水井、层的注水量和产液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层内调整作用较小.有机铬聚合物凝胶是一种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调剖技术.聚合物凝胶具有强度大,稳定性高,注入容易的特点,在某种条件下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 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