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 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 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 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 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厌氧与铁床耦合工艺处理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通过生物厌氧、生物厌氧与铁床耦合、耦合工艺施加外电场3种模式的对比,研究外加电场对促进该耦合工艺降解染料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单独生物厌氧的为活性艳蓝KN-R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1.86%和32.28%;生物厌氧与铁床耦合能显著提高活性艳蓝KN-R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65.64%和56.25%;耦合工艺施加外电场后,去除率在0.5V电压下分别达到90.92%、73.38%.单独厌氧的污泥对染料吸附量少,微生物也没有固定形态;与铁床耦合后的污泥开始以染料及中间产物作为吸附有机物,厌氧污泥区对去除活性艳蓝KN-R起主要作用;加入电场后,污泥微生物以螺旋菌为主,铁区对去除活性艳蓝KN-R其主要作用.加入电场后活性艳蓝KN-R去除率随硫酸钠含量增大而下降,在碱性条件下脱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宿程远  卢宇翔  覃菁菁  黄梅  郑鹏  林香凤  黄智 《化工学报》2017,68(12):4784-4792
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氨氮含量变化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有机物及氨氮效能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疏松胞外聚合物(LB-EPS)及紧密胞外聚合物(TB-EP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增加到1000 mg·L-1时,厌氧颗粒污泥对COD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4.19%下降至93.33%,其对COD去除影响不明显;但NH4+-N去除率由40.6%降至7.9%,去除效率明显降低。UV-Vis谱图分析表明,LB-EPS与TB-EPS在205~210 nm处出现了吸收峰,表明其中均含有苯环与双键结构,且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吸收带出现了红移。EEM谱图分析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SMP中芳香蛋白吸收峰强度降低,而在EX/EM为370~390/420~450 nm处的类胡敏酸吸附峰增强;对于LB-EPS而言,辅酶F420吸收峰消失,表明高氨氮浓度对产甲烷菌的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TB-EPS类蛋白荧光峰发生了红移。而由LB-EPS的FTIR谱图可知,氨氮浓度为1000 mg·L-1时,LB-EPS中存在较多的羧酸。通过利用UV-Vis、FTIR、EEM谱图可对厌氧颗粒污泥的SMP、LB-EPS、TB-EPS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为指导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4.
外循环对IC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燚  刘敏  陈滢  辜清  汤伟 《化工学报》2014,65(6):2329-2334
为改善已形成颗粒污泥的IC反应器运行性能,增设外循环装置,并在回流比分别为0、1.0、2.0、3.0、4.0的情况下,进行了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与无外循环的情况相比,在设定的回流比范围内,附加外循环不会破坏反应器内部厌氧条件,反应器运行稳定;在进水COD为6000 mg·L-1左右,系统HRT约为10 h,容积负荷为14 kg·m-3·d-1的情况下,系统污泥MLSS有所增加,COD去除率随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加,最高可达97.3%,出水COD低至160 mg·L-1;随回流比的增大,产气总量逐渐增加且最终可达171.2 L·d-1,甲烷产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回流比为2.0时可达到91.7 L·d-1;增加外循环运行一段时间后,厌氧颗粒污泥生物相更为丰富,产甲烷优势菌由甲烷杆菌转变为甲烷八叠球菌。结合能耗和去除效率等考虑,回流比为2.0时最佳。  相似文献   

5.
宿程远  王恺尧  李伟光 《化工学报》2015,66(5):1897-1903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24 h、18 h、15 h、12 h)对双循环(DC)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效能的影响,并对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PSD)、胞外聚合物(EPS)、微生物群落等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RT由24 h缩短为12 h后,DC厌氧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仍在90%以上。虽然出水中乙酸含量升高到339.69 mg·L-1,但未造成VFA的过度累积;出水中辅酶的荧光吸收峰有所降低,而类腐殖酸与类富里酸的吸收峰增强,不适宜再继续降低HRT。随着HRT的缩短,颗粒污泥的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均降低,其中酪氨酸对于保持污泥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表明,HRT缩短对于DC厌氧反应器第2反应区内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革兰阳性菌由原来占总脂肪酸生物量的44.24%下降到32.69%,而革兰阴性菌由32.69%增大到38.66%。  相似文献   

6.
流量分配比对改良A/O分段进水脱氮除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A/O分段进水工艺处理我国南方低浓度、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在进水COD/TN为5.16,HRT为8.7 h,SRT为15 d,MLSS为5.66 g·L-1,污泥回流比为75%,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为4∶8∶10条件下,通过设置6种不同进水流量分配比,控制各好氧段DO为1~1.5 mg·L-1,经过150 d的连续运行,得到系统最佳流量分配比为20%∶35%∶35%∶10%;在此工况下COD、氨氮、总氮、总磷出水水质分别为33.05 mg·L-1、0.58 mg·L-1、9.26 mg·L-1、0.46 mg·L-1,出水优于国家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原水COD绝大部分作为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所需碳源,系统对碳源有效利用率达74%;DO和ORP 的协同控制可以作为系统厌氧放磷段的控制参数;同时亦可作为缺氧段反硝化完成和好氧段硝化完成的指示性参数。  相似文献   

7.
响应曲面法优化电化学耦合体系预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焦化废水有机负荷高、生物抑制性强等特点,采用电化学耦合体系进行预处理研究。以原厂污泥制备污泥活性炭(AC)粒子电极,并表征其表面含有羟基、醚基、羰基、羧基等多种含氧官能团,有利于催化反应。考察阴极曝气对预处理的影响及降解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曝气有利于开环反应。基于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法考察外加电压、初始pH、曝气量、AC填充比等因素对预处理的单独影响及交互作用,并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影响显著性顺序为AC填充比 > 初始pH > 曝气量 > 外加电压,其中初始pH和曝气量的交互作用较显著。最佳运行条件为外加电压15 V,初始pH 5.8,曝气量12.4 ml·min-1,AC填充比50%,反应时间45 min,此时COD去除率达46.8%。废水COD由4700 mg·L-1降至2500 mg·L-1,色度去除率为50%,B/C由0.05增至0.37,可生化性明显提高,且能耗较低为0.971 kW·h·(kg COD)-1。研究表明,采用电化学技术能有效预处理焦化废水,并提高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8.
间歇低氧曝气下CANON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接种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污泥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间歇低氧曝气条件下实现了CANON工艺的启动。同时,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污泥浓度对处理效果及系统的稳定也很重要。该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淘洗,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为主导反应,自养脱氮体系稳定。系统稳定运行后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进水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为63.9 mg·L-1和62.7 mg·L-1,出水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2.3 mg·L-1和7.6 mg·L-1,总氮和氨氮去除率为77.8%和86.7%,总氮去除负荷达0.16 kg N·(m3·d)-1。试验研究为间歇低氧曝气运行模式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自养脱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研究温度条件对反应器处理效能和污泥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容积负荷和上升流速条件下,温度变化(40~14℃)对反应器COD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出水COD浓度稳定在70~90 mg·L-1,COD去除率在81%~83%。温度降低使颗粒污泥中间粒径(0.85~2 mm)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同时中间粒径范围内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呈逐渐变小趋势。微生物活性和EPS含量受温度影响的趋势相反,污泥脱氢酶活性和比产甲烷速率随着温度下降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EPS含量先降低、而后不断升高,尤其是S-EPS和TB-EPS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陆瑶  杨洁  邵智娟 《水处理技术》2022,(2):134-137+143
在柱状序批式反应器内调查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并考察进水有机负荷率(OLR)对颗粒污泥形成规律及COD、氨氮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OLR由1.0 kg/(m3·d)升高至7.0 kg/(m3·d)时,颗粒污泥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颗粒污泥系统沉降性最好,污泥沉降指数(SVI30)仅为52.6m L/g。此外,进水OLR影响颗粒污泥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组分。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分布于0.9~1.2 mm,且占比38.5%,EPS的含量升高至81.3 mg/g,显著高于其他进水OLR组别。进水OLR变化主要影响EPS内蛋白质(PN)含量变化,而对多糖(PS)含量变化影响较小。进水OLR能影响颗粒污泥处理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当进水OLR为5.0 kg/(m3·d)时,COD和氨氮去除率最高,且分别为79.5%和85.6%,而进水OLR对浊度...  相似文献   

11.
多点进水改良型复合A2/O处理低C/N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思敏  杜国帅  唐锋兵 《化工学报》2013,64(10):3805-3811
以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了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原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以合理分配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在好氧池和缺氧池中分别投加填料,以稳定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提高系统的脱氮性能;厌氧池和缺氧池出水都直接进入好氧池。在进水COD/TN平均为5.54,HRT为11 h,SRT为15 d,MLSS为3000~4000 mg·L-1,污泥回流比为50%条件下,通过三种不同进水分配比以及三种混合液回流比的对比试验研究,得到系统最佳进水分配比5:5,对分配脱氮和除磷所需碳源更加合理;而混合液回流比为200%,过高会破坏缺氧池的溶解氧环境,过低又会导致缺氧池反硝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最优工况下COD、NH3-N、TN和TP出水水质分别为29.7、0.1、11.8和0.42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8%、99.7%、72.4%和91.3%,出水优于国家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在缺氧池中发生了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王成  孟佳  李玖龄  李建政  赵贞 《化工学报》2016,67(9):3895-3901
针对高氨氮低C/N比干清粪养猪废水处理面临的脱氮问题,制作并运行了一种升流式微氧生物膜反应器(UMBR),考察了废水水质和由出水回流比调控的溶解氧(DO)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系统内DO控制在0.23~0.70 mg·L-1范围,不会对UMBR的COD去除率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NH4--N的氧化效能。但DO为0.70 mg·L-1的微氧环境,会抑制厌氧氨氧化作用,降低系统的TN去除效能。在HRT 8 h、27℃和DO 0.40 mg·L-1的条件下,UMBR对NH4--N和TN的去除负荷平均可达0.94和0.91 kg·m-3·d-1,COD去除负荷也能达到0.60 kg·m-3·d-1左右。分析认为,填料的布设及生物膜的着生,不仅保证了UMBR的微生物持有量,而且可为化能自养菌群、氨氮氧化菌群、自养反硝化菌群和异养反硝化菌群等微生物类群创造各自适宜的微环境,是系统保持污染物高效去除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铁元素对A2O工艺污泥絮凝性的影响,考察Fe3+在污泥上清液、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与底泥(Pellet)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原子吸收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Fe的存在形态和结构特征,揭示Fe3+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探索Fe3+对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Fe3+(<10 mg·L-1)能够提高COD和TN去除率,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污泥生物絮凝性;高浓度Fe3+(10~40 mg·L-1)则抑制微生物活性,使EPS总量升高,污泥絮体脱稳,LB、TB层PN/PS是影响污泥絮凝性的关键因素;Fe3+的投加强化生物除磷效率,当Fe3+浓度为40 mg·L-1时,TP去除率为93%。Fe3+在污泥混合液中的分布规律为TB>上清液>LB>SMP,Fe3+在生物体内富集累积,能够改变EPS各层的组分。  相似文献   

14.
宿程远  郑鹏  廖黎明  邓秋金  陈孟林  黄智 《化工学报》2018,69(12):5237-5245
以阿莫西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经不同程度磁性纳米铁(Fe3O4 NPs)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后对活性污泥理化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程度(未经预处理、经40% H2O2预处理和经60% H2O2预处理)的升高,活性污泥对废水COD平均去除率由81.5%升高到89.1%,氨氮平均去除率由86.2%升高到95.6%,同时活性污泥中蛋白酶的含量由0.13 mg·g-1升高到0.19 mg·g-1。且随着阿莫西林预处理程度的升高,活性污泥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三维荧光光谱(EEM)中可见光区类腐殖酸与类富里酸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小,表明活性污泥活性良好。对于微生物群落分布而言,在未经预处理、经40% H2O2、经60% H2O2预处理的条件下,变形菌门所占比例分别为73..81%、84.08%和77.08%,同时厚壁菌门所占比例为0.6%、0.82%与0.78%。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种,诸多固氮细菌与聚磷菌属于变形菌门;而厚壁菌门可利用水解酶来分解蛋白质与糖类,两者所占比例的升高,为废水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a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SBBR) for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wine wastewater was evaluated.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wastewater was set at 12.5%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The anaerobic and aerobic times were 3 h and 7 h,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the aerobic phase was about 3.95 mg·L?1. The SBBR process demonstrated good performance in treating swine wastewater. The percentage removal of tot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mmonia nitrogen (NH4+-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as 98.2%, 95.7%, 95.6%, and 96.2%at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of COD 85.6 mg·L?1, NH4+-N 35.22 mg·L?1, TN 44.64 mg·L?1, and TP 1.13 mg·L?1, respectively.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Further improvement in removal efficiency of NH4+-N and TN occurred at COD/TN ratio of 11:1, with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at NH4+-N 18.5 mg·L?1 and TN 34 mg·L?1, while no such improvement in COD and TP removal was found. Microbial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il er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a thick biofilm, forming an anaerobic–aerobic microenvironment and facilitating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rganic matters. A long-term experiment (15 weeks) showed that stable removal efficiency for N and P could be achieved in the SBBR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生活污水对成熟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氨氮废水方面,对低氨氮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经过除碳和部分短程硝化后的实际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氨氧化UASB反应器,探究生活污水对成熟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厌氧氨氧化UASB反应器的进水由配水变为生活污水后,反应器出水中氨氮浓度可降到5 mg·L-1以下,亚硝态氮浓度可降到1 mg·L-1以下,但是硝态氮的生成量高于理论值,可能是溶解氧被带入UASB反应器使硝化作用增强。UASB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污泥颜色由红色变为红黑色,T-EPS含量减少,PN/PS由1.13增大到3.66,沉降性变好,反应器内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所占比例由17.7%减少为14.4%,系统内AOB和NOB菌的含量增加,如果能够降低进入UASB反应器的溶解氧,有可能会减少出水硝氮,达到较好总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产氢性能与菌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盛  李建政  付青  赵兴茹  郑国臣 《化工学报》2015,66(3):1156-1162
以稀释糖蜜为底物,通过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 的启动和运行,考察了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 6 h,进水COD浓度从 7000 mg·L-1提升至11000 mg·L-1时,反应器仍能稳定运行,并维持乙醇型发酵类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COD 7000 mg·L-1时的2.43 m3·(m3·d)-1提高到COD11000 mg·L-1时的3.51 m3·(m3·d)-1,而活性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在COD 为9000 mg·L-1时最高,为10.71 mol H2·(kg VSS·d)-1。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产氢发酵产乙醇菌群为ACR系统中的主要产氢功能菌群,且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的优势度显著增强,但丙酸发酵菌属Propionicimonas sp. F6也开始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