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气候变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策略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共生。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愿望,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  相似文献   

4.
抚顺市新屯公园为东洲区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创造了互惠共生的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在公园里得到充分体现,并贯穿到园林设计当中,和谐共生是提升新屯公园的主要理念。文章对新屯公园景区规划情况做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安装》2021,(11)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对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旨在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见》明确,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乡村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进程中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但随着乡村重心向城市的倾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照搬城市元素,导致乡村特有传统文化和物质文明逐渐凋敝,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致使人与环境形成割裂局面,无法达成和谐共生,还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们对于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策略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亟需人们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桐庐县荻浦村的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提取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可以尽量避免对原有乡村面貌和风俗文化造成破坏的“共生”设计策略,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和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贫困问题集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脆弱贫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未来一段时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开展研究,论证了实现生态资产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时增长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路线图。对照"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实现绿色现代化"的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目标,阐述了中长期(当前—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研究表明,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相对贫困,使生态资产触底达到拐点,启动恢复性增长;到2035年,西部地区整体消除相对贫困,彻底修复受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整体生态恢复;到2050年,西部地区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魏琰  吴伟  唐菁 《包装与设计》2020,(1):118-119
十九大报告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提岀“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和“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新农村发展方向,同时实施“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公安机关做好打击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林业多种经营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策略,将人与自然对抗转变成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将林业多种经营建立在生物共存、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逐步建立起一个生态结构良好、功能健全、资源丰富且有利于林业长足发展和适应可持续战略要求的多种经营体系。本文从多种经营的概念入手,着重探讨了其地位以及发展方向,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绿色包装》2021,(3):10-10
今年两会期间,“绿色发展”称得上是热点中的焦点,关键词中的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中,专门提出要“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这不仅是快递业连续第八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纳入,也是在新发展趋势下对行业提出的最新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章节中又明确提到“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周肖舒  霍楷 《包装学报》2024,16(2):39-4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包装业正处于变革时期,绿色包装成为包装领域的重要发展内容与趋势。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我国绿色包装研究的可视化图谱,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分析,结合文献论证,厘清了近30年绿色包装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并以此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包装产业转型的发展路径:从力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包装材料研发等方面推进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绿色包装领域想要获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向智能化、体系化、多元化拓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面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客观不可回避的水-工-环问题;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方能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呼吁认识的提升和政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旨在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从而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有序地共存.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为实现和谐社会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以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为立足点,分析长信宫灯的生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过程哲学存在性范畴中的概念引入长信宫灯这一物体中,并将研究点着重放在其生成过程上。提出以动态共生的过程思维去观察器物本身,将重点从以往的“研究其生态环保”转向各“现实存在”通过“摄入”促成“聚合体”生成这一过程中来。以相对广阔的视角,从历史的流动性角度去分析材料、工艺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从动态共生的生成角度去研究长信宫灯。长信宫灯作为一件器物,是一种存在,是多种现实存在摄入共生的结果。每一个选择都会促成不同的生成,器物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要从动态共生的思路看待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践城区采煤沉陷地生态恢复整治新思路,以"回归自然"为本,因地制宜,依沉陷区原自然地势和水文、地质条件,在人工支持、诱导下重建一个高水平的突出人地关系、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发展协调的环保型森林绿地。将百年采煤迹地变成展示历史文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按照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所形成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近些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生产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和加大监管力度,实行绿色GDP的考核制度,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居住区绿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既可以满足人民可居、可游、可赏的需要,又可以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