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热电偶的制作及测试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铜一康铜微热电偶(Φ0.2mm)的制作过程及其标定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每个热电偶的标定曲线逐一进行了拟合,找出实际热电偶热电效应特征与通用分度表之间的差别。证明热电偶质量是可靠的。最后,结合实用情况,分析了应用这种热电偶进行温度场测试时,可能引起的误差大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故障树和剖析故障线束,找出了某型号柴油机批量出现热电偶排温传感器故障误报警的原因,解析了故障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并进行了跟踪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搭接方法能够解决热电偶排温传感器与线束搭接存在的问题,可提高线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MC9S08DZ60单片机、K型热电偶和MAX31855冷端补偿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器设计分布式热电偶温度采集系统,实现多路热电偶温度的数据采集及处理。采集系统的分辨率为0.5℃,可进行热电偶的开路及短接等故障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速度和精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热电偶温度采集系统能够实现温度的实时检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某机组运行中蒸汽热电偶套管损坏脱落,撞击调节级动叶导致的汽轮机故障事件。经过分析,指出了调节级热电偶套管的结构和安装方面的因素是其损坏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热电偶套管的几项改进措施,认为采用单挠性套管最安全有效,可应用于同类型机组热电偶套管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黄振军 《柴油机》2016,38(4):50-52
针对铠装热电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对热电偶绝缘阻值及性能进行分析,并在高温油污等严酷环境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电偶测量端的焊接质量和绝缘电阻大小是影响铠装热电偶测温精度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指出:为保证热电偶的测温精度和使用寿命,在采购和使用前,应对绝缘电阻有严格的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热电偶(E、K、S、R、J、T、B)测温虚拟仪表平台,其中的快速热电偶虚拟仪表可用作对钢水、熔渣等的温度测量。介绍了一个快速B型热电偶虚拟仪表测温的具体实例,给出了快速热电偶虚拟仪表的主要源程序,此外,还对虚拟仪表硬件的选择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涡轮后排气温度作为反映燃气轮机运行状态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测量传感器的故障识别及容错处 理对机组的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型燃气轮机涡轮后排气温度测点有16个,为了准确判断温度 测量值的异常变化是否因传感器故障引起,同时避免因为单点传感器的故障而造成整个燃气轮机机组不必 要的停机,设计了一种结合相邻测点温度变化和负荷变化情况的实时在线热电偶故障识别判断的逻辑算法。 经应用验证,所设计的逻辑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判断排气热电偶的故障情况,并向操作人员提供及时的预警信 息,有效地避免了单点传感器故障造成机组停机。  相似文献   

8.
对三菱M701F4型燃气轮机的排气检测包括温度检测、压力检测与可燃气体含量检测进行了介绍。其中着重介绍了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检测,它是通过26个热电偶来实现的。其中20个热电偶用于检测透平叶片通道温度(BPT),6个热电偶用于检测透平排气系统下游排气烟道的排气温度。结合某公司机组自投运以来出现的几次BPT负偏差偏大等的异常情况,详细叙述了该类故障的分析判断过程和解决方法,并从系统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改进上,给出了预防此类故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薄膜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兰 《内燃机学报》1998,16(2):251-252
薄膜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钱兰陈宁(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引言在内燃机缸内瞬态传热研究中,表面温度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壁表面瞬态温度测试的实现。换言之,薄膜热电偶必须能反映出内燃机缸内壁面在内燃机高速运转时的周期温度波动,或者更为有代表性的反映出缸...  相似文献   

10.
通过6个故障实例说明了工业加热生产现场所应用的热电偶补偿导线不当使用引发的设备运行事故和生产事故。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指出了为避免同类生产和设备事故应该采取的关于工业加热生产现场热电偶配套补偿导线的配置、运行、操作方式的12个要点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能源管理师试点工作已在山东、北京及河北等五个地区陆续开展,各地在制定试点制度内容时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日本能源管理师的经验。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试点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且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分析日本能源管理师制度有效执行的深层原因,为完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以美国注册能源管理师为代表的基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也为我国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未来我国能源管理师制度若在全国开展,必须博采众长、以“入”为本,从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岗位安排、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的能源管理师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RT-flex系列柴油机新的调谐方式(选择项)——LowTVTuning(低扭转振动调谐),阐述了LowTVTuning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方式。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LowTVTuning在直立五缸、六缸和七缸机轴系上应对扭振的积极效果,并通过实测的结果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一台燃烧福建无烟煤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炉内添加石灰石脱硫的工业热态试验,测试了Ca/S摩尔比变化对燃烧福建无烟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效果以及SO2、NOx、CO等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试验表明:燃烧福建无烟煤循环流化床锅炉自脱硫效率较高,并且脱硫效率随着Ca/S摩尔比增大而呈"S"型曲线变化,在Ca/S摩尔比...  相似文献   

14.
当前覆铜板行业所使用的废气焚化炉有直燃式废气焚化炉和蓄热式废气焚化炉。蓄热式废气焚化炉的蓄热陶瓷体能够将燃烧机的热量储存起来,当蓄热陶瓷体的温度超过有机废气的着火点时,即使燃烧机不点火,炙热的蓄热陶瓷体也能点燃有机废气。介绍了直燃式(TO)焚化炉和燃气蓄热(RTO)焚化炉的原理和特点,广东深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直燃式焚化炉改造为燃气蓄热(RTO)焚化炉,工程应用表明,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规模化光伏并网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在区域电网内接纳光伏装机容量,世界主要光伏应用大国均出台了与各自国家电网相适应的光伏发电并网技术标准。中国和德国已成为世界光伏并网发电大国,在光伏并网标准制定与光伏并网管理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2012年,德国的新能源法案EEG要求接入中压电网的光伏发电系统必须满足BDEW《Generating Plants Connected to the Medium—Voltage Network》标准,中国则在2012年制订了GB/T19964-2012《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总体来看,两国标准在光伏并网的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该文将结合中国及德国现行并网技术导则,针对技术要求、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等内容的异同开展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十一五"前4年山西省焦化行业能源消耗状况及对"十二五"山西焦化行业节能潜力的预测,提出了重点推进的节能技术(路径)及节能保障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EAF—LF—VD”炼钢流程能量优化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发应用电弧炉能量优化输入节能技术(包括集束氧枪供氧技术、分时段控制技术等)、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装备及技术和“EAF—HGR(‘烟气余热回收’的简称)-VD”系统的能量集成控制,实现生产优特钢的“EAF—LF·VD”炼钢流程工序能耗每吨钢消耗标准煤由83.79k降低到42.43kg。  相似文献   

18.
“零碳县(区)”系统工程规划,是指导实现“零碳”发展模式的科学基础;是研究掌握“零碳”规律的方法学依据.本研究对“零碳县(区)”的定义、原理、目标、技术流程、创建方法与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大胆的创新实践.通过对碳源和碳汇的统筹、调整,平衡大气温室气体含量,调节地球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创建“零碳”发展模式,并进行复制与推广,从而实现“零碳国家”和“零碳世界”.使地球气候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掌握气候变化的主动权,消除雾霾,获得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适生境.  相似文献   

19.
陈凤林  张曦  邢德海 《中国能源》2010,32(10):25-29
通过总结中国化工"十一五"期间开展能效对标、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推进技术改造项目、探索生产执行系统(MES)以及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相关方法与实践,探讨企业集团节能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北京PM2.5与冬季采暖热源能关系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治理严重灰霾天气,北京市政府采取了热电联产“煤改气”(使用大型燃气热电联产全面替代大型燃煤热电联产)措施。这个措施对减少灰霾、改善空气质量有多大的作用呢?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PM2.5的形成机制与造成严重灰霾的关键因素,再比较冬季采暖各种热源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定量的计算比较使用燃气热电联产供热和燃煤热电联产两种方式供热对PM2.5形成的贡献。研究表明:减少NOx排放量是治理PM2.5的关键,而热电联产“煤改气”措施并不能显著降低NOx排放量,反而会大幅增加天然气用量,造成用气矛盾,因此不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来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