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履绥 《中国建材》2006,(11):35-35
春雨社长打电话告诉我《中国建材》杂志25年刊庆之时,我正旅居海外探亲。越洋电话使我倍感温馨,也勾起我和《中国建材》弥足珍贵的回忆。我与《中国建材》牵手整整25年。那时我还在杭州玻璃厂办公室任秘书,由于工作原因,是《中国建材》忠实的读者,后来结合实践屡屡投稿,又成为一名热心的作者。1984年,《中国建材》杂志在浙江宁海召开会议,我第一次参加杂志社全国会议。一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早期至今的《中国建材》,留下建材行业和《中国建材》发展的画卷。25年的交往,我对杂志感知很深,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建材》是“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  相似文献   

2.
从鲁南水泥厂到国家建材局生产司、行管司,从中国建材协会到中材料集团,在20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每月必读《中国建材》,特别是国家建材局转制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材》成为唯一直属的行业喉舌,我对于《中国建材》更多了几分关注,我愈加感受到《中国建材》是建材行业不  相似文献   

3.
我欣然答应为《中国建材》创刊25周年写点什么,是因为我很赞赏《中国建材》这帮小年轻植根于建材企业之中、与各省市建材业界人士交朋友的做法。5年前,我应邀参加在广西柳州举行的《中国建材》20周年的庆典活动,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建材》的号召力。当时,全国各省市建材企业都派  相似文献   

4.
正1957年创办的《建筑材料工业》,1981年更名为《中国建材》。我伴随着更名后的《中国建材》杂志走过了37年。我与杂志社的情缘,《中国建材》曾发表过我的文章《也说当年那些事》,其中有详细记叙,不再复述,只说近十年杂志社与我约稿,发表了我的50多篇文章。我感谢杂志社为我积累了资料。《中国建材》杂志"史海钩沉"栏目,刊登回忆性文  相似文献   

5.
董广驰 《中国建材》2006,(10):19-19
从鲁南水泥厂到国家建材局生产司、行管司.从中国建材协会到中材料集团.在20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每月必读《中国建材》.特别是国家建材局转制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材》成为唯一直属的行业喉舌.我对于《中国建材》更多了几分关注.我愈加感受到《中国建材》是建材行业不可缺少的鼓号、桥梁、挚友。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材》2005,(1):33-33
《中国建材》是建材行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刊,又是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唯一主管主办的行业“喉舌”,我给《中国建材》总结了几句话:悠悠岁月,亲历行业千变万化:文史哲经,点化建材千姿百态。这是我对《中国建材》的认识,也是对《中国建材》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难以忘怀。《中国建材》杂志通联工作就是其中之一。从《中国建材》一创刊,我就是热心的读者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建材》四川通联站成员、站长。20个春秋过去,我头发由黑变成灰白,2000年7、8月,我又办理了退休手续。20年来,我曾为《中国建材》杂志的发行而奔走呼号。1981年时,四川订数达1800多份,在各省市名列前茅;1986、1999年,我曾为《中国建材》组织过两个“四川专刊”;多年来,也曾为《中国建材》撰写过一些稿件,至今仍放在我的案头。杂志社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更为难忘的是《中…  相似文献   

8.
欣闻《中国建材》杂志创刊20周年,思绪万千。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中国建材》创刊20周年给我人生的道路却留下了凝重的一笔。  记得198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浙江建筑材料总厂工作,读到的第一份杂志就是《中国建材》,接着尝试给《中国建材》写稿。当时刚好《中国建材》进行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有关建材企业资金管理的文章,经杂志王贻骏编辑发表了,这为我以后的笔耕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从1984年任总厂领导后,我把《中国建材》作为案头必备书刊,经常将杂志上推荐的一些建材企业管理的典型案例,与本厂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建材》杂志期刊中心谭主编打来电话,说《中国建材》寻找到其前身的创刊号,至今满六十大庆。她的电话令人欣喜,也勾起我脑海里有关的那年那事。那年那事《中国建材》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本杂志,更是人生伴侣,良师益友。1982年,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毕业生,我原本已到杭师报到任教。之前的供薪单位追到杭师,希望我回原单位厂办工作。我是念旧感恩之人,二话没说便回了杭玻。也由此有了与《中国建材》一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我国建材行业的权威期刊《中国建材》杂志创刊60周年,作为一个曾经的建材人,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迎接这个光辉日子的到来。自从我投身于建材队伍以来,许多朋友只知道我担任过《中国建材报》的社长兼总编辑,而不知道我还曾兼任《中国建材》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达2年之久。那是1986年,我奉调来创办《中国建材报》(原《人民建材报》),当时的国家建材局正式下文,任命我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正司级)。同时,局党组又决定将  相似文献   

11.
陈志达 《中国建材》2006,(11):10-10
金秋十月,华灯初上,中国建材行业各路英豪齐聚北京,共庆《中国建材》杂志创刊25周年,在此,我代表北京金隅集团,向《中国建材》杂志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2.
开卷有益     
值此《中国建材》杂志创办十周年之机,我代表陕西省建材行业的35万职工,对《中国建材》杂志10年来的成长、进步、对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我是《中国建材》杂志的老读者和好朋友。过去,我在别的工业部门工作,对原来的《建筑材料工业》杂志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材》第一次召开通讯员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通讯员济济一堂,交流经验,畅谈体会,研究如何把《中国建材》杂志办得更好。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我祝这次会议开得成功。一、我对《中国建材》的认识《中国建材》是全国建材工业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自己的综合性刊物,也是我们的参谋、顾问,良师益友。《中国建材》给我们指出工作方向。近两年来,多次刊载原建材部领导同志的文章,从各个方面对我们工作加以指导和帮助,使我们能  相似文献   

14.
在庆祝《中国建材》30岁生日的座谈会上,我心潮澎湃,目不转睛地盯着站在台上讲话的秦春雨社长,眼前不时浮现出我与《中国建材》相识、相知、相依的一幕幕往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材》2005,(1):29-29
我们“中国凯盛”一直是《中国建材》的理事单位,《中国建材》一直是“中国凯盛”信得过的重要盟友。现在是年终岁末,老板们都忙得四脚朝天,我也一样。但是,再忙也要参加《中国建材》理事会,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材》在办刊的10年中,经历了艰苦曲折的道路,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庆贺和总结。我作为《中国建材》杂志的一个忠实读者,有三点体会值得一谈。首先,《中国建材》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政策性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17.
张人为 《中国建材》2006,(10):16-16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以喜悦的心情代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热烈祝贺《中国建材》杂志25周年华诞!在此,我还要对25年来为《中国建材》杂志做出了贡献的新老班子成员和全体职工致以由衷的敬意!对25年来支持和帮助过《中国建材》杂志发展的建材企业、广大作者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建材》杂志走过的25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25年,也是中国建材工业飞速发展的25年。25年来,《中国建材》杂志用行业传媒应有的职责,如实地记录了建材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了建材行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巨变历程。在原国家建材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建材》杂志创刊25周年。我谨代表中国建材集团,对《中国建材》杂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临登机前,《中国建材》杂志社长秦春雨来电,约我为杂志25周年写点什么。老实说,我在建材这个行业呆的时间论不得长短,前后加起来共有6年时间。其间《中国建材》发表过我的文章,并请我讲过课。最初接触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真诚、热情、认真。往来多了,逐渐越来越关注这群人,越来越关注他们办的这本刊物,并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情同兄弟姐妹。无论多忙,只要时间拨得开,我都会参加《中国建材》组织的各类研讨会。飞机穿越的下方是美丽的闽北山区,福建水泥的顺昌水泥厂就坐落在这里。6年前,凭借《中国建材》企业文化研讨会的良缘,顺昌水泥厂迎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材》是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从她一创刊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喜爱《中国建材》,不仅因为它有精美的封面和彩色插面,更主要的是喜爱它有丰富而深刻内容的文章,10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期《中国建材》一到,我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先翻阅一下目录,了解一下大概内容。用较短的时间看完评论员文章,从中了解行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