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焉耆盆地宝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宝南地区构造复杂,以往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差,断裂和圈闭的成像精度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为此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研究。介绍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主要参数(去假频距离、偏移孔径、延拓步长等)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的影响,给出了焉耆盆地宝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较好地改善该区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2.
叠前偏移是解决强横向变速情况下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碳酸盐岩成像处理研究中,利用波动方程叠前偏移较叠后偏移能获得分辨率高、保幅性好的偏移成果,孔洞能得到很好的刻画,串珠聚焦程度好,归位更加合理,能真实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提高碳酸盐岩岩溶地形的地震预测成功率。对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在理论方法、适用性和处理剖面效果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地下构造复杂或横向速度变化较大时,叠前深度偏移能获得更好的效果。速度建模是影响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获得准确的层速度是叠前深度偏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日趋成熟的地震成像处理新技术,已逐渐成为地震偏移成像的主导技术,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叠前时间偏移是现阶段复杂构造成像较为理想的适用配套地震新技术,可用于中国大部分探区的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能够获得更好的构造及地层成像效果和储集层预测效果。同时,叠前时间偏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叠前偏移的技术思路贯穿于采集、处理的每一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取得最佳效果。目前实际应用中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以Kirchhoff积分法为主,需要加快研发成像精度更高的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及其实用配套技术,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对地震成像精度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维连片数据处理已成为若干相邻分区块三维资料进行统一地质解释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针对复杂地表区和复杂地质构造地区存在的静校正,速度横向变化造成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讨论了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层析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等与三维连片叠前偏移相关的一些技术,旨在为处理人员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成像及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精细勘探的需求,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因其较高的执行效率、优异的成像效果得以广泛应用。桂中坳陷为典型的特大型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岩溶发育;复杂的近地表条件使得该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重点探讨了联合静校正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叠前偏移成像的关键因素,通过叠前数据规则化技术、叠前偏移数据能量调整技术及高密度各向异性速度分析解决了复杂三维探区地震资料的叠前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获得的深度剖面,可较好地反映实际构造形态。但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山地复杂构造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周期长,成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发展的需求。两步法地震深度成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成像方法。第一步在时间域里归位,采用叠后时间偏移或叠前时间偏移,对叠加剖面上的横向畸变现象(回转波、绕射波、断面波及倾斜反射波)进行偏移。第二步在深度域里归位,在偏移时间剖面上,建立有井约束层速度模型,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纵向归位,纵向上消除受速度"上拉效应"形成的假背斜和假高点,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该项技术已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据品质对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数据品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复杂,资料噪声较重,野外采集通常采用变化的观测系统施工,部分地段炮检距分布非常不均匀,造成资料品质不能满足叠前时间偏移的需要。通过对川东地区一条二维测线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的试处理分析,总结出一套提高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质量的技术方法,即利用偏移前道集去噪技术,提高道集资料信噪比;运用道内插技术,改变由于野外施工造成数据分布不均的现象。最终使得数据品质能够满足叠前偏移处理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叠前深度偏移已成为解决复杂地区地震成像的有力工具,但与叠前时间偏移相比其速度敏感性较强,这是制约其应用的技术瓶颈。库车大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西段,地表结构和地下构造的双重复杂使得该区地震成像难度很大。介绍了处理解释结合,多重约束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通过表层调查、层析反演、井资料约束、非地震资料等多信息的融合应用,建立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9.
叠前深度偏移已成为解决复杂地区地震成像的有力工具,但与叠前时间偏移相比其速度敏感性较强,这是制约其应用的技术瓶颈。库车大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西段,地表结构和地下构造的双重复杂使得该区地震成像难度很大。介绍了处理解释结合,多重约束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通过表层调查、层析反演、井资料约束、非地震资料等多信息的融合应用,建立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辽河盆地构造复杂、地震勘探成像困难的问题,通过对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中的叠前偏移预处理和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系列的研究,提高了地质资料品质和最终的地震成像质量。将该成果推广应用到辽河油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该研究的成功不仅提高了辽河油田地震勘探的技术水平,对国内地震成像技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 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 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 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马寨深层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层复杂构造地震勘探是当前具有挑战性的一项研究领域,胜利油田马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由于马寨地区地震资料差,难以得到合理的地质构造解释,根据地质经验,本文建立了马寨速度模型,借助有限差分纵波波场模拟方法得到了叠前地震记录,并对其进行了偏移成像试验,数值试验结果证明,当前广泛使用的叠后时间偏移技术难以使马寨地区的地震资料正确成像,并且从理论上讨论了叠加过程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负面影响,同时,利用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分别对马寨速度模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成像试验,为进一步寻求更合适的成像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叠前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野外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积分法叠前偏移处理是不满足叠前偏移处理要求的,尤其在进行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时,由于不同区块的资料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存在更多不适于叠前成像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GX断裂带叠前深度处理要求和叠前数据特点,对叠前地震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和叠前随机噪声衰减技术的使用技巧和参数选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使GX断裂带地区地震资料的断面形态更加清晰,潜山及其内幕成像清楚,解决了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叠后偏移归位不准确的问题,取得了理想的叠前深度偏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复杂构造和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区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的有效手段。介绍了基于STseis系统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及处理流程,给出了应用该系统对胜利油田BS6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效果。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相比,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断面形态更加清晰,潜山及内幕成像更加清楚,表明了该方法及软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一项解决地层倾角大、断层复杂成像的关键技术,可以求取准确的速度场,偏移后断层清晰。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道距、仪器和采集参数不同,且覆盖次数低、信噪比较差的二维老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在低覆盖和信噪比差的老资料处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海拉尔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叠前精细预处理、三维剩余速度分析,蒙特卡洛法自动速度拾取和三维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对海拉尔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结果相比。浅、中层断层成像清楚。断面波发育,基底成像效果明显改进。深部反射结构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为在该地区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江苏火成岩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江苏油田苏北盆地地下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广泛,速度横向变化大,用常规时间偏移资料很难得到准确的地质信息。针对江苏油田ZH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实用有效的叠前深度偏移流程。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较之叠后时间偏移剖面品质有较大的提高,偏移归位准确,地质体的成像整体上有明显改善,火成岩下伏地层的反射能量有所提高,剖面的信噪比较高。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解释的目的层层位,与实钻结果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及复杂构造区,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观测系统方案,以期改善复杂构造区地震成像质量.根据中国西部某探区的地质结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模型数据,得到不同的野外观测系统参数的地震数据记录,进行叠前偏移成像处理,最终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参数对地震叠前偏移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道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宽方位、炮检点均匀对称分布的观测系统更有利于叠前偏移成像.同时通过应用实际地震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于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2007年度EAGE年会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方位或宽方位的三维采集技术,能够改善地震资料的照明、去除多次波和提高横向分辨率,因此,相对窄方位采集的资料,在成像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在地震速度建模方法中建立短波长的速度模型,可以提高速度场的分辨率。复杂地质体建模加入地层倾角变化和各向异性的影响,使得速度模型更加适应地下复杂构造。在构造倾角大于90°和射线多路径成像问题中,可以采用逆时偏移方法实现高陡构造的成像。纵波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应用表明,在偏移处理中即使采用最简单的各向异性参数,也比使用各向同性参数处理的效果好,各向异性参数应尽早引入处理流程。对比转换波资料的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和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改善成像道集和剖面的质量。S波分裂中的慢S波在含水地层的振幅响应为弱振幅,且S波分裂现象明显,而含油地层的S波分裂不明显。这些观测表明了用S波分裂进行油水识别的可行性。多分量地震资料中PS波的振幅信息能够提升PP波在河道砂岩识别中的精度,速度比和各向异性参数的应用能精细刻画地层裂缝发育。在四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获得的不同差值剖面可能会改变对剩余油分布的判断,显示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重要性。用时移地震资料监测断层的移动,可以规避钻井穿越活动断层时的风险。贝叶斯方法能够有效地计算出AVAZ反演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视化显示后可为AVAZ反演效果提供评估依据。叠前地震资料反演的属性参数能用于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