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气井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段合试,先测量静温梯度曲线作为参照曲线,然后再开井待生产基本稳定后测量流温梯度曲线,产气层段由于气体从气层流入井筒会使流温明显降低。据此可较准确地判别产气层段。文中通过某井实测,对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测试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吸水剖面测井技术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水平井的井身结构、井内注入流体的流动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垂直井中的测井技术很难准确解释注入水在整个水平井段的流动状态及分布状况;同时使得垂直井中的测井仪器、测试工艺无法适应水平井测井的需求。根据井身结构和测井工艺的特点,采用连续油管传输工艺技术,将井下仪器送至测量井段,达到对水平井进行吸水剖面测试的目的。用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仪测量水平井段的井温恢复曲线,定性地分析出水平井段的注入状态及吸水井段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
井温预测     
产液沿井筒向上流动时,温度在不断变化其变化规律受产液量、含水率、生产时间、动液面和井身结构等因素的支配本文介绍了不问井身结构下井温的计算方法,分析讨论了井温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归纳出井口温度与产液量、含水率、生产时间的关系曲线组这组曲线为指导油井生产管理,控制和预测井口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微差井温仪的结构、特点、技术指标、电路设计及试验情况。室内及现场试验表明,该微差井温仪性能可靠,通过对所测井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地层产液状况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大段衬管或裸眼完井的新场气田蓬莱组气藏,多个含气层段合试或合采,由于存在层间干扰,很难判定主产气层的井深及厚度。流动井温曲线法根据天然气从地层向井底流动过程中,随压力降低、天然气吸热膨胀、井温降低的原理,同时结合邻井地温资料,可以较准确地判断主产气层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的测井过程中,经常会同时测量井温曲线,文章通过几个典型的实例,验证井温曲线在资料综合分析中的重要性,提高测井资料的利用率,为油田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测井资料。  相似文献   

7.
闫来喜  孙玉环 《测井技术》1999,23(2):155-158
通常用同位素测井和环空找水测井来了解油用开发中的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但以于那些地层和流体性质特殊的疑难井来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井温测井曲线特征和疑难井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并温资料在找漏找窜,了解聚合物注入剖面,找水堵水,评价堵水效果和主产液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解释中综合应用井温曲线和流量曲线,能够有效的矫正单一的同位素测井解释中所出现的一些误差。如井内同位素污染,一些特殊井的同位素曲线异常现象,同位素遇阻层以下的吸水情况,井下分层配水工具的工作状况等。  相似文献   

9.
工作原理及特点: 注入剖面组合测井仪可组合流量计、伽马仪、井温仪、压力计和CCL.根据测井条件,可选用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测井结果可给出同位素吸水剖面、梯度和微差井温曲线、压力梯度曲线、连续流量曲线和CCL曲线,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可有效识别同位素沾污、地层大孔道等因素的影响,可确定层段和层段内分层注入量。  相似文献   

10.
井温测井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昌华  白璐 《钻采工艺》2001,24(5):35-37
在油气生产井中进行井温测井,可解决井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产出层位的准确划分,套管窜槽,滤失情况的确定,加砂压裂后压井段判断及效果评价等。这对于油气田开发和生产井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光纤传感器在油田开发测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林  陶果  刘新茹 《测井技术》2006,30(3):267-269
光在光纤传输过程中,光纤传感器件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磁场、电场、位移等,从而导致传输光的强度、相位、频率、偏振态等光波特征参量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这些量的变化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物理量.介绍了油田开发测井测量参数功能作用,重点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在测井时测量流量、温度、压力、流体含水率、流体密度、自然伽马、VSP及光学电视测井的原理、测量优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ĥ��������ĥ��ʩ�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大位移井、大斜度井、水平井和深井钻井中,或者在狗腿严重度较大的井段以及在技术套管下入后的长裸眼钻井过程中,常常出现套管磨损问题。由此而诱发的套管抗挤强度和抗内压强度降低问题影响了油气井的后续完井测试作业、降低了油气井寿命,严重时还会导致某段油气井报废或整口油气井报废。为此,文章提出分别以水基泥浆、油基泥浆、清水作为润滑介质,用实验手段分别研究了法向载荷、温度、转盘转速、摩擦副材料特性对套管磨损的影响。同时,在对国内外防磨措施进行研究后,指出敷焊耐磨带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防磨措施,在深井钻井、大位移井钻井和大斜度钻井中应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分层注水工艺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原油田针对注水井高温,高压,层间矛盾突出,套变井,套损井不断增加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和攻关,相继研制出一级两段油套分注,一级两段高压分注管柱,多级高压分注管柱等一系列分注工艺技术,并完成了套变井分注工具的配套。有效期与1998年以前相比延长了近2.4倍,耐压指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青海油田测试公司先后引进SONDEX公司生产的MTT+MIT多臂井径成像测井仪和俄罗斯生产的MID-K多层管柱电磁探伤成像测井仪,针对不同的测井目的优选套损检测测井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MTT+MIT套损检测技术在套管变形检测方面主要用于检测套管弯曲变形、错断、缩径等套管物理形变情况,在MTT的辅助作用下,可检测套管腐蚀、穿孔等;MTT+MIT测井前应通井、洗井。若井筒出液,应挂接井温系列,放慢测速(最佳测速为600m/h),可有效识别疑似孔、洞、缝等不易识别的情况;加测MID-K电磁探伤测井进行辅助验证效果会更好。MID-K套损检测技术在套管腐蚀等化学形变检测方面主要用于检测多层套管技术状况、套管变形、腐蚀情况,尤其是识别小直径孔、洞、缝等套损情况效果明显。射孔对套管的影响非常大,有近1/4的变形是在射孔部位。在后期开采中应选择适合油田的套管类型,优化射孔方案,在保证施工成功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套管。完成MTT+MIT测井133井次、MID-K测井125井次套损检测测井作业,给出了8个具体实例,为套损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温引起的套管附加载荷实用计算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建立了高温高压油气井测试、采油等作业中因井筒温度发生变化导致的套管附加载荷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套管的温度效应、膨胀效应、屈曲效应和流体的热膨胀效应、体积压缩效应等因素,适合于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悬空套管段的围压与轴向力变化。以文中模型为基础,能够方便地编程计算任意井身结构的套管温度载荷,分析套管失效条件。  相似文献   

16.
�Ϻ�ݺ��������¸�ѹ�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勇 《天然气工业》1999,19(1):71-75
经过钻探证实,南海莺琼地区中深部地层同时存在着高温高压。实践也证明,高温高压在地层中的同时存在,比只是常温常压地层或者是高温常压地层、常温高压地层,给钻井作业造成的困难和风险大很大。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组织人员,针对南海莺琼地区高温高压井钻井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外高温高压井的作业情况开展考察、研究,对适合南海莺琼地区高温高压井钻井的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初步认识。文章主要是在介绍南海莺琼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热采井中的偏梯形套管螺纹接头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力学特性。结果认为,套管在承受轴向拉伸载荷的工况下,最大等效应力的发生区域集中在套管螺纹和接箍螺纹的两端;在套管温度升至300℃的工况下,螺纹接头已发生塑性屈服,并且塑性区域有从接头两端向接头中部发展的趋势;套管温度降至地层原始温度30℃的工况下,塑性屈服区域减小,仅局限在接头两端。在轴向拉伸载荷的工况下,最大接触压力发生在套管螺纹的第1圈,并且每圈上的接触压力分布并不是均匀的;高温载荷下,螺纹间的接触压力值和接触位置发生了改变;恢复至初始温度时,套管螺纹接触面上的接触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8.
康艺岿 《测井技术》1995,19(5):373-377
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常规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在汽驱注汽井停注期间和吞吐井抽油阶段测量井温,替代直接吸汽剖面测井,指导稠油开发,启迪从事稠油热采的同行挖掘现有常规试井、测井仪器的潜力,提高热采油藏动态监测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井温在注产剖面解释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秀云  石善勇 《测井技术》2003,27(2):147-150
多参数组合测井是提高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成果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井温测井资料在注入剖面解释中可用于辅助判断吸水层位及吸水级别,验证封隔器和死嘴是否密封;在产出剖面解释中,井温测井资料有助于判断主产层,分清大层段内小层或厚层内各部分产液情况,以及校验套管和水泥环的完整性。通过一些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带井温曲线的组合测井综合分析在注、产剖面解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