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智  归晟 《中国生漆》2022,(1):19-21+25
本文通过对清代归庄诗文漆盒上铭文的研究,引出明末清初抗清组织——复社成员:归庄、金俊明、卞文瑜的生平。结合中国漆盒发展史的梳理,推断出这件具有“反清复明”文化属性的漆盒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文人定制的漆盒。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漆》2022,(1):15-18
板砚(一种长方形石砚)是汉代墓葬较为常见之物,但其嵌放于装饰精美的木胎漆盒则幸存不多。作为古代石砚与髹漆技艺相结合的器物,漆盒板砚的出现受到了人们诸多关注。文章以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漆盒板砚为研究对象,结合出土位置、墓主身份以及同时出土的木牍、削刀等文房用具进行推测,该物主要用途当为濡墨书写之用。以天长纪庄汉墓为例,西汉中期出现的“实用为主,兼具审美”漆盒板砚其价值属性丰富了古代砚台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后世砚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3.
鸟纹是明代青花瓷装饰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从审美特征来看,明代青花瓷鸟纹具有装饰之美、神韵之美、自然之美三大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明代青花瓷鸟纹具有吉祥寓意、文人旨趣、时代思潮等内涵。  相似文献   

4.
明代陶瓷在中国历史上尤为著名,本文通过对明代陶瓷的釉色、造型和装饰等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陶瓷特有的艺术魅力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作为爱茶人士的心爱之物,从明代开始慢慢崭露头角,本篇文章旨在从明代各个阶段探讨紫砂壶在造型艺术方面的特征及代表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它,研究它。本篇将明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点划分了两个时间段:一是明代中期,这一时期是紫砂壶创作发展的探索时期;二是明代晚期,明代万历到明末这一段时间是紫砂壶初步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期间,紫砂壶迎来了它第一个黄金期。  相似文献   

6.
明代山西琉璃艺术空前兴盛,有相当数目的琉璃人物造像被用于建筑装饰当中。琉璃人物造像题材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细、造型各异。在综合运用建筑学,设计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对明代山西琉璃人物造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分析研究。认为琉璃人物造像作为明代山西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从构图、造型手法、釉色上均形成了具有时代面貌的艺术特征。也进一步从文化层面反映出山西地区明代社会风貌。其所显示出地域文化沉淀,文化之间交融等文化内涵,正是通过建筑琉璃人物造像的艺术特征反映出来的。作为山西明代社会在建筑装饰层面的具体呈现,从而具有较高的设计学,美术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明代,人们并不会觉得陌生。青花瓷如今在生活中普遍使用,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明代时期的艺术文化特征。明代是距离我们现代除清代以外最近的古代社会,她并不像远古时代或者也不像隋唐时期那样,让我们感到或神秘或浪漫。明代时期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就是当时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人就开始用漆了. 在各种工艺重器中,漆器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张扬,也绝不低调;外表光滑,却手感温润;不华丽,却摄人心魂.第一次看到这件剔犀云纹漆盒,就被它惊呆了.无论是它的器形、大小、颜色、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看久了,眼中甚至有泪.这正是"美得惊心动魄"! 这个漆盒为木胎,胎表面用黑、朱两种色漆分别鬃饰,堆漆肥厚,漆光蕴亮.器身满雕如意云纹,刀口深达1厘米,刀口剖面可见朱漆三道,每道相隔2毫米.盒底光素,漆呈紫黑色,左侧近足边缘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  相似文献   

9.
明代,运用天然漆进行纹样描绘的漆画大量出现在宫廷建筑装饰、室内陈设、日用器具等方面,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漆画的运用能够与所处空间的摆设、装饰风格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呼应,更为宫廷再添奢华,满足帝王的审美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明代各阶段帝王审美及变化,从而探讨出明代宫廷漆画的不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陶瓷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