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西方美育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践行模式,中国现代美育是在德国美育、中国乐教传统以及教育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以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思想巨擘共同奠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的观念、路径和方法。百年现代美育的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和境界教育三种范式,在"理论"、"人生"、"启蒙"和"实践"四个维度展开探索。世纪性境遇下的中国现代美育由于其强烈的实践品格,而在核心概念、主要命题以及基本功能方面存在问题和偏差,亟需清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实验话剧作为"两岸三地"的"共时现象",是在"二度西潮"影响下,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戏剧现代性进行对话的产物。从现代性这一视角出发,就"两岸三地"实验话剧剧本在语境、表现手法(以荒诞、象征为例)、结构以及主题、题材等方面所呈现的现代性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对实验话剧现代性进行初步地考察和体认,赋予"两岸三地"实验话剧现代性追求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从大众文化雅俗兼备,具有平民性、直观性、亲和性、大众性等多元文化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大众文化对恢复当代美育的感性之维的作用。其娱乐性能唤起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压抑的童心和天真,能够恢复美育的"游戏"本质,而大众文化的现代性也有助于实现美育的现代化。同时,大众文化还是当代美育的重要践行对象,对之进行的审丑或审美都有助于实施美育的最终目的——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大众文化在当代美育中的价值和功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追求的是文学大众化的源泉和动力;在现代性语境中,大众化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内涵、特征。大众化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性对大众化具有制约的作用。二者既是一种互促的一致的关系,同时二者之间也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在当代美育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从大众文化雅俗兼备,具有平民性、直观性、亲和性、大众性等多元文化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大众文化对恢复当代美育的感性之维的作用。其娱乐性能唤起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压抑的童心和天真,能够恢复美育的“游戏”本质,而大众文化的现代性也有助于实现美育的现代化。同时,大众文化还是当代美育的重要践行对象,对之进行的审丑或审美都有助于实施美育的最终目的——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大众文化在当代美育中的价值和功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已刻不容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在实践原创性的基础上把握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航向,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保持开放的发展姿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8.
酒店从业人员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文化必将成为酒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酒店从业人员的人文精神是深层次酒店文化的体现,并使酒店文化不断得到完善。酒店文化管理要求现代酒店重视并建立从业人员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及其人文精神在现时代社会中的作用在目前是其他哲学理论难以超越的,尤其是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时更是凸显出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作为政治暴力的重要类型,是与暴力、恐怖和死亡紧密相联的现代性问题.对死亡的工具化支撑着对受害者的非人化是恐怖主义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将恐怖主义界定在政治伦理的语境之内,既可以在政治的意义上将其与一般的恐怖犯罪相区分,也可以从伦理的层面表明其为何被视为"绝对之恶".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形态展开现代性批判,并将资本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落脚点,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现代性演进和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首先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学术界对于现代性的界定不一,对于现代性认识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对于现代性危机及其解决方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是由于它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广泛批判,并相应引起时它的辩护与重建问题的发生,"后现代性"尚未颠覆"现代性",但正在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并且渗透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聚焦研究生美育,思考审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是有价值的学术探讨。文章首先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以研究生创新为切入点,结合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美育与创新的紧密关系引出研究生美育的必要性;继而从三个层面进行梳理:"现状反思",主要反思现有研究生美育在高校具体实践中现状与问题;"学术探寻",探究研究生需要怎样的美育途径;"推进措施",从国家、学校和具体教学管理制度入手思考推进措施。最后构建出"以深化审美和创新培养为目标,专业渗透为路径,学科交叉为特色,审美实践为补充"的新型研究生美育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材料的占有和现代观念的确立在批评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支点。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是逻辑论述的必要前提,同时批评还需在现代意识中进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在现代语境中试图还原历史基本是徒劳的。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形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较为稳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哑巴英语"在中国学生中是十分普遍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语言环境。因此,语境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对语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文章首先介绍了语境的含义、划分和功能,接着就如何加强语境来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百年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学界主要从论域错位、美育不是信仰等方面对该说提出质疑。本文认为,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均视为广义的情感教育,二者之间不存在论域错位。我们从张世英"万有相通"的哲学思想和关于美的神圣性观点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可以看到"以美育代宗教"的逻辑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人文精神是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魅力所在。贵阳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但城市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详细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探寻城市人文精神提升的可行性路径,可为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对建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刻剖析后现代语境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育人观念、本质功能、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齐格蒙·鲍曼的反思现代性力作。鲍曼在书中提出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绝非人类历史上一次普通的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而是这起惨剧背后的现代性本质要素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书中所提及的现代种族主义之于大屠杀的影响、现代官僚主义与园艺文化的关系、受害者的理性以及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等方面予以分析,进而阐释现代性是如何将大屠杀等非理性行为运作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最后,结合新时代的形势进行了相关的反思,以期为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人们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被忽视了.以培育师范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宗旨的(教师科学素养)课程改革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文理融合,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为主体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总结出了"讲、读、观、写"一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