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住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20例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及时性2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血流阻力指数、检查时注意斑块回声特点。结果89例患者中80例有内-中膜增厚,阳性率89%,其中脑梗死患者中斑块阳性率84%,软斑阳性率68%,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中斑块阳性率85%,软斑阳性率49%,糖尿病患者斑块阳性率87%,软斑阳性率43%。脑梗死、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软斑是危险信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人群,对他们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利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超在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通过彩超检查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检测有无斑块,并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IMT),与6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0例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出现中度及以上血管狭窄,对照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例,仅1例出现中度血管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5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疗程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以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后颈部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变薄,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引起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斑块形成、糖尿病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引起老年脑梗死的4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防治方案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0.05)。结论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血管性痴呆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占优势。高频超声是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血管疾病 ,它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脂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脂代谢紊乱、低密度脂蛋白 (LDL)、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CD4 0 CD4 0配体及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 ,有些药物虽有一定疗效 ,但仅仅是暂时抑制AS病情的发展 ,不能有效治疗AS ,所以研制LDL疫苗、CETP疫苗、CD4 0疫苗、Cpn疫苗等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将有助于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减少这些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所致TIA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大小及动脉狭窄度。方法先以二维方法显示颈动脉(CCA)远端、分叉部(BIF)及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横轴、纵轴的实时二维图像及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大小及动脉狭窄度,然后以Doppler方法检测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本组粥样动脉硬化斑块以扁平斑为最多见,其次为硬斑与溃疡斑。结论前循环缺血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变化及管腔狭窄是导致TIA的重要原因,而中年以上、高血压、吸烟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5(Sfrp5)、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12~2019-1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90例为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0例)、稳定性斑块组(2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5例);预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Sfrp5、Wnt5a水平,并分析Sfrp5、Wnt5a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血清Sfrp5水平(27.06±8.74)ng/mL低于对照组(34.28±9.01)ng/mL,血清Wnt5a水平(4.28±0.98)ng/mL高于对照组(3.31±0.9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Sfrp5(23.70±9.13)ng/mL低于稳定性斑块组(28.72±8.00)ng/mL,血清Wnt5a(4.74±1.02)ng/mL高于稳定性斑块组(4.08±0.6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Sfrp5、Wnt5a的表达程度对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参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总动脉平均内膜(IMT)进行分组。结果内膜异常患者粥样斑块评分、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患者,P<0.05;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尿酸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指标,值得临床及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并确定斑块范围、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并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160例,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2组间检查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4.38%,对照组病例检出率为16.2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治疗与预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治疗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1)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01)。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20.7%,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治疗组的IMT、Tmax、S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疗效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肾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正常孕晚期、正常未孕妇女血中GPⅡb/Ⅲa水平和肾功能相关指标(BUN、CREA、UA)。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GPⅡb/Ⅲa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有BUN、CREA、UA水平升高,与正常孕晚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GPⅡb/Ⅲa水平升高可引起肾小球小血管内血小板活化、黏附及聚集,进而影响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Q波心肌梗死(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酮Ⅱa磺酸钠,为钙离子拮抗剂。我们在治疗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改善临床症状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将3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24h尿蛋白定量(UAE)的影响。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的作用,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改善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橙皮苷对ApoE~(-/-)小鼠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10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分为对照组(ApoE~(-/-))和橙皮苷给药组(ApoE~(-/-)+HES-100mg/kg/d),每组10只,所有小鼠喂饲高脂饲料14周后收集各组织样本。采用酶学试剂盒检测各组的血脂(TC、TG、LDL-C);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全血管及主动脉根部的斑块面积及斑块分布;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主动脉根部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14周后,两组之间体重无明显差异,橙皮苷给药组的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明显低于对照小鼠(P0.05);同时橙皮苷给药组的LDL-C明显小于对照组小鼠(P0.001);全血管和主动脉根部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橙皮苷减少了AS斑块面积(P0.001,P0.01);对照组斑块有大量泡沫细胞及炎症细胞形成,并伴有胆固醇结晶,发生脂纹期病变和纤维期病变,而橙皮苷能降低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和纤维成分,没有胆固醇结晶,多为脂纹期病变。结论橙皮苷能抑制ApoE~(-/-)小鼠AS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8.
《广东化工》2021,48(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wnt5a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首次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40例A组,初诊无高血压患者40例B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C组。收集各组一般资料并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等指标并检测血清wnt5a。结果 (1)三组血清wnt5a水平依次为,T2DM合并高血压组T2DM组健康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wnt5a与体重、BMI、FPG、HBA1C、TG、TC、UA、SBP、DBP、Fins、F-CP、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wnt5a为因变量,体重、BMI、FPG、HBA1C、TG、TC、UA、SBP、DBP、Fins、F-CP、HOMA-IR、HOMA-β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Wnt5a的独立影响因素是TG、BMI。结论:血清wnt5a在T2DM合并高血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作为T2DM合并高血压的预测指标,为T2DM合并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引起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治疗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7例,作为进展组;和同一时期治疗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作为非进展组。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史71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37例(P<0.05);进展组高血压77例,非进展组高血压53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4例进展组患者和21例非进展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前者54例,后者21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展组中近期感染者21例,非进展组感染13例,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胆固醇87例,而非进展组67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糖尿病、高血压及近期感染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LA)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9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分别于29倒CAG检查未见异常者对照,全部研究对象用尿酸酶比色法检测UA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并统计其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水平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uA血症可能与冠心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