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准确认识塔河油田东部三叠系阿四段条带状砂体的展布规律和砂体边界,在砂体成因分析基础上开展砂体边界精细刻画研究。通过岩性、粒度、砂体展布规律等研究,认为研究区阿四段属于湖盆边缘滨湖—浅湖沉积,条带状砂体为滨浅湖砂坝成因。利用储集层敏感地震属性识别砂体,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刻画砂体边界,研究认为均方根振幅是研究区储集层敏感地震属性,自然电位是储集层的敏感测井曲线,砂岩自然电位小于24 mV.通过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砂体预测和自然电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综合钻井资料等对TK7226井区阿四段油藏储集层边界进行识别,最终确定该井区条带状砂体宽度为170~300 m,准确地落实了含油面积。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大量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部高台子油层三砂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湖泊相中发育滨浅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又可区分为砂质滩坝、混合滩和泥滩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时期,受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西部物源和西南物源供应的影响,形成了5个三角洲朵体。其中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和西南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大,而西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小。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微相。在富62井—富13井一带、杜408—杜45井一带和杜431—塔4井一带,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其中沿最大湖岸线带状分布的富62井一富13井一带的滨浅湖砂质滩坝规模较大。其余地带,以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在江36井和来54井附近分别发育了滨浅湖泥滩微相。砂地比对沉积微相具有较为敏感的反映。在河口坝和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在0.4以上,在远砂坝发育区,砂地比在0.3左右,在滨浅湖混合滩发育区,砂地比在0.2左右,在滨浅湖泥滩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小于0.1。  相似文献   

3.
鄂南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发育退积型沉积层序及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与环绕延安期湖盆发育的曲流三角洲存在密切的共生组合关系;曲流三角洲的退积和废弃为滨浅湖滩坝体系的发育提供了物质补给。延7+8沉积时,陕北安塞-志丹地区处于延安期滨浅湖亚相区,滩坝沉积广泛发育并构成其沉积主体,可进一步细分为滨浅湖滩砂、浅湖砂坝、浅湖席状砂及浅湖泥岩4个微相类型。滩坝砂体一般位于河口的侧翼及远离河口的平坦开阔的滨浅湖环境,平行于湖岸线生长,中、细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波状层理、斜波状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等。其中,滩砂往往呈席状分布,厚度较薄;砂坝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厚度较大,剖面呈透镜状,底部具反粒序,中、上部发育水进层序,是滩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沉积。一系列滩坝砂体以不同相位复合叠加,形成顺岸分布、集中发育、绵延不断的大型富砂区带;而夹于其间的浅湖泥岩则构成了滩坝砂体的侧翼遮挡或者上覆的盖层。滨浅湖滩坝体系的沉积特征对延安组上部的储层发育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下油砂山组(N21)为南八仙油气田主力油层,以细砂岩为主。对其岩心、钻井、录井和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利用井间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砂体模式,共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砂体,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沙坝砂体、远沙坝-席状沙砂体、滨浅湖坝砂体、滨浅湖滩砂体。研究区包括四种砂体搭接类型(孤立分散、水平搭接、错位叠置、垂向叠置);整个研究区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四种搭接类型砂体交替出现;顺物源方向砂体的连通性好于垂直物源方向,前三角洲-滨浅湖砂体、三角洲平原砂体连通性较差;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较好;总体上砂体连通性表现为从沉积中心向外先变好再变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粒度、测井特征等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古近系沙一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并局部发育深水滑塌浊积扇、滨浅湖滩坝微相以及滨浅湖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多呈条带状、片状分布;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在平面上主要呈椭圆状、土豆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在河道主体边侧呈条带状、席状分布;深水滑塌浊积扇主要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边界处或者河道砂体之外,整体呈现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沉积组合,其物源来自南西方向。断裂、古地貌及物源供给方式是影响南堡凹陷南部物源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AT9井区三叠系阿四段滩坝砂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萍 《石油物探》2010,49(3):275-279
塔河油田南部阿克亚苏地区三叠系阿克库勒组四段(阿四段)滨浅湖相滩坝砂储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快,单个滩坝砂体识别的难度较大。以阿四段滩坝砂储层预则为目标,建立了一套以叠后地震资料提频处理技术、地震古地貌和属性分析技术、拟声波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和神经网络油气检测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系列。利用这些技术对AT9井区三叠系阿四段滨浅湖相滩坝砂储层进行了有利区域预测,部署并钻探的滚动开发井中有两口井在阿四段滩坝砂储层中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露头及岩心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砂体成因类型多样,主要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砂体。有东\,南\,西\,北4大沉积体系,其中北部和南部沉积体系较为发育。纵向上紫一段砂体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9.
尚店油田东营组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湖泊三角洲沉积是在河流与湖泊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河流入海形成的三角洲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为河控三角洲。尚店油田东营组属湖泊三角洲,它除了具有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外,而且还具有其特殊性,发育了滨岸坝、湖滩砂。这两种类型沉积砂体在已有的典型湖成三角洲砂体模式中很少提及。研究了区域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认为东营组早期为河控沉积为主,逐渐演变为浪控沉积为主,即由建设性三角洲逐渐变为破坏性三角洲;滨岸坝、湖滩砂仍属湖泊三角洲沉积,它丰富了湖成三角洲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10.
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存在争议,诸多研究仅局限于次凹,缺乏对整个海安凹陷的系统研究。利用研究区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粒度、沉积构造、电性、砂体展布等滩坝识别标志,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海安凹陷阜三段发育滩坝沉积,多发育于滨浅湖区,粒度累积概率曲线以两跳一悬式最为常见,跳跃次总体呈两段式,沉积构造以反映滨浅湖波浪成因为特征,砂体展布呈卵形或条带状平行于湖岸线分布。滩坝的发育受古物源供给条件、古地貌条件和古风(浪)动力条件的控制。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时期,盛行南风,波浪持续地由南向北传播,在建湖隆起南侧缓坡带形成了较广泛的波浪影响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高邮凹陷北部的浪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被再次分配,为海安凹陷滩坝沉积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疆乌什凹陷东部舒善河组沉积相及其储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乌什凹陷内5口钻井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实验室分析,认为乌什凹陷东部的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一套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粒度粗,分选和磨圆均差.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湖泊宽广而浅,主要沉积滨浅湖泥滩和较少量的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的砂坝.储层主要分布于舒善河组中段,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段,砂岩成分类型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沉积微相、砂岩粒度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寻找接替区,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沙河街组二段进行了砂层组划分与对比,进而圈定了各个时期沉积相的展布范围并总结了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可划分为4个砂层组,各砂组依次向南逐层超覆,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洼陷周缘凸起带附近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河口砂坝与水下分流间湾。洼陷内部以滨浅湖滩坝为主,按其成因可分为正常砂质滩坝、砂岩-碳酸盐岩混积型滩坝以及风暴成因滩坝三类,不同类型砂坝分布规律各不相同。沙二段整体呈湖盆不断扩张、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扇三角洲分布减少而滩坝沉积规模不断扩大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东部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于凹陷东部,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粒度粗,分选磨圆均差,为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主要的有利油气储集体。该时期的湖泊宽广而浅,其滨浅湖砂坝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亦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微相。储层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砂岩,位于舒善河组中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储集空间是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通过对有效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后认为,沉积作用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而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结合波阻抗反演预测了三维工区内有利砂体分布,对储层分布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和岩心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于浅湖砂坝、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部分席状砂、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建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一中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5.
在东营凹陷王73井区的沙四段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沉积。根据岩心特征、滩坝单砂体的平面展布、平面单砂体不同位置的垂向粒度变化,将本区沙四段与滩坝有关的沉积微相划分为滩坝主体、滩坝后缘、滩坝前缘、坝后湖湾、滨湖沉积等。研究区沙四段的滨浅湖沉积在垂向上发育较为对称的高频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这些滩坝砂体主要沉积在湖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相对稳定期,可根据滩坝后缘与滩坝前缘的垂向沉积序列和组合来判断滩坝主体的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南部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地质开发问题倍受重视。文中在地震储层反演、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粒度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中油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AT1井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该区发育AA、AB型非典型鲍玛序列,并主要发育中扇亚相。该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中扇辫状水道。该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冯兵  蒋进勇 《石油物探》2003,42(3):384-388
在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解释成果开展约束反演及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三叠系储层展布和油藏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塔河油田中三叠统中、下油组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因此,在三叠系油藏勘探中应立足于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油藏,应向工区东南部扩展研究范围,查清1区中、下油组的构造圈闭情况,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异常区布设钻井。中三叠统阿克库勒组四段内的次砂体在油田区西北部较发育,其上倾方向尖灭线落在油田区内,存在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在储量计算的基础上,认为2区不适合打新的开发井,特别是水平井。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乌夏南斜坡克上组沉积微相和演化特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探讨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乌夏南斜坡克上组岩性为砂砾岩、含砾中-细砂岩、细砂岩、泥岩,包括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冲刷充填沉积构造;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物源来自于北部,河道为北东—南西走向。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滨浅湖、席状砂和决口扇。中三叠世早期,斜坡西北部强烈隆起,存在2~3条主河道,河口坝发育,形成2套厚砂岩、砂砾岩优势储层;中三叠世晚期,发育滨湖相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分布面积减小;克上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势沉积勘探潜力较大,面积为50~110 km2。此次研究深化了准噶尔盆地乌夏南斜坡重点层系的沉积微相,明确了有利沉积砂体的展布范围,可为下步细化油气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