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元祥 《中国陶瓷》2006,42(5):82-84
中国是瓷、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它汲取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精髓,中国的吉州天目与饮茶结合,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唐宋时期,日本的留学僧来到中国,把茶文化和禅宗,特别是中国的天目瓷制造技术带到岛国,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陶文化,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唐代中日佛教干漆造像交流为研究对象,以鉴真东渡为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等资料整理,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艺术学,设计学的角度对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鉴真六次东渡及东渡后对日本佛教干漆造像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日本奈良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探究唐代中日佛教干漆造像交流脉络,揭示鉴真东渡及其团队对日本佛教干漆造像的深远影响,为唐代中日佛教干漆造像交流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佛教白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即与本国文化相互融合,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传播、传承历经了千年的漫长历史。千年的发展促使佛教文化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及文化等层面,作为异域文化的精神载体,在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刺绣服装工艺、绘画工艺、夹芝工艺、石雕工艺、建筑工艺、家具工艺等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均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佛教流入我们华夏民族,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从东汉开始佛教文化就不断渗透到全民族。佛教文化中的观音则是在汉化佛教的定型里产生了一个丰富且意味深长的过程。观音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了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陶瓷等。在观音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形式。而陶瓷上的观音文化受着佛教文化的壮大,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陶瓷上的观音文化起源于汉代,在经历了隋唐时期之后,兴盛于宋元两朝,在明清时期技术已然十分纯熟,逐渐形成了景德镇窑系、德化窑系以及石湾窑系为中心的观音文化陶瓷创作基地。而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普罗大众对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日渐重视,陶瓷观音创作也在最大限度上的向着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禅在镰仓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后,逐渐超越佛教的框架,对日本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与僧侣密切相关的茶道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从禅宗的视角出发,分析茶陶中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可以管窥日本茶陶器物与思想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陶瓷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记载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而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陶瓷艺术发挥着异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研究之莲花纹饰的演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花纹样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装饰纹样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青铜器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的传入,莲花纹饰与佛教的渊源使得莲花纹样逐渐兴盛起来,发展并开始有了各样的变体。时至现在,莲花纹样依然是追踪我国艺术作品装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国人爱莲花,诗仙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足见莲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陶瓷》2018,(12)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陶瓷茶具是当今陶瓷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茶与禅宗这两个文化的结合也承载了很多匠人精神。中国的禅宗文化起源于印度,逐渐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互融合,中国在唐宋时期逐渐和日本开始进行文化交流,对于禅宗文化而言,而日本的禅宗文化则是源中国再进行传播的,逐渐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不同的思想和人文环境都会在其所制作的茶具中表现出来,这些精美的茶具不仅仅代表了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更代表了同一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中发展的不同。笔者针对中日陶瓷茶具的禅宗文化特点与异同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前言 真丝由中国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真丝一直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从古代天竺国(印度)传入我国的,随着岁月的洗礼与我国文化的熏陶,佛教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中的陶瓷雕塑,佛教的陶瓷雕塑遍布我国的大河山川,形成了一种佛教的文化艺术气息,其中展现出来的神韵丰富多彩,佛教陶瓷雕塑造像中的神韵表现、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文化特色的表现、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民族性的表现以及佛教陶瓷雕塑神韵中的仪表美与心灵美,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便以佛教陶瓷雕塑的神韵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邓禾颖 《陶瓷研究》1998,13(2):34-36
佛教与中国陶瓷文化邓禾颖(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310008)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影响是巨大的。佛教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除了大量兴建石窟寺庙外,在绘画、建筑和工艺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样,在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佛...  相似文献   

13.
在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薪火相传和言传身教之下,紫砂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相互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紫砂作品"佛肚竹壶"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竹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结合起来,用抽象的艺术手法演绎而成的一件紫砂作品。两种文化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意境,在生生不息之中蕴含包容,在包容之中不断成长,让我们在欣赏品味此壶的同时参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直接催生了佛教雕塑,更间接渗透于书法﹑绘画﹑设计等领域,从而使中国本土艺术形成多元化的新风貌。紫砂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后起之秀,其创作的形与意中也渗透着佛缘和禅趣。本文通过审视紫砂艺术的历史风格,结合学院派紫砂艺术和南大美术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以佛教雕塑与紫砂创作的渊源和交融为切入点,通过作品具象与抽象两种方式,运用传统符号性元素和延展创作实践,表达对紫砂艺术传承﹑借鉴﹑创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一把壶,一个典故,一段历史,一个国家的文明,一种民族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紫砂壶艺的民族文化根系.我们在这壶里,不仅能看到紫砂匠人的技艺,感叹中国紫砂的魅力,还能品味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中的璀璨与辉煌,这种艺术渲染力,娓娓诉说着千年古国的文明,不是那么浓烈与刺激,却耐人寻味,让人久久沉醉.  相似文献   

16.
正工笔动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发展至今已留下大量精湛的遗产。这些艺术珍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了许多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艺术特征和独有的艺术特色。动物走兽画自唐以来,历尽宋元,走过了它最辉煌的时期。明代和清朝前期走兽画曾一度处于萎缩状态,但是通过传教士的媒介,西方的写实绘画传入中国。他们把素描、透视、明暗的法则同中国的传统绘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画风,走兽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末岭南画派受到西洋画影响也与之巧妙结合,这时期也是传统走兽画走  相似文献   

17.
佛教,由古印度释加牟尼创建,汉代传入中国(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隋唐时期进入鼎盛,宋代以后逐渐与中国的儒教、道教相融合,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民俗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德化雕塑艺术瓷,是为适应佛教文化的需要而兴起的,始于宋...  相似文献   

18.
胡洪明 《江苏陶瓷》2010,43(4):57-57
儒与道,一直是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以来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主线之一。而紫砂艺术作为一门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它的影响自然无法与儒道相比.然而透过一把把小小的紫砂壶,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藏在壶背后的儒道精神。  相似文献   

19.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16—17世纪最大的垄断商业组织,该公司的商业版图遍布世界,该公司从中国带回欧洲的陶瓷在欧洲卷起了一股中国陶瓷热。但是在清朝政府所颁布的海禁政策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破坏了中国瓷业,导致了中国陶瓷出口额锐减。同一时期,日本陶瓷产业刚刚成熟,面对世界市场对陶瓷大批量的需求,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把视野转移到了发展迅速的日本。日本在东印度公司大量订货的重压下,开始学习中国的陶瓷样式,吸收中国陶瓷技术,日本制瓷器在技术、规模和质量上都向中国靠拢。1690年中国重回国际陶瓷市场,并且后来者居上,并于1750年重新回到陶瓷霸主的位置,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亚洲与欧洲贸易的主要桥梁,对这一时期的外销瓷数量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角度,通过分析当时中日的产品、政策和其他因素,浅析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对中日外销瓷时,做出市场决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总结我党近80年的历史,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历史的经验启迪我们,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面对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面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党要经受住新的考验,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广泛吸取党的历史经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