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一心乡进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垄双行覆膜+膜下滴灌+垄向区田"和"行间覆膜+滴灌+垄向区田"两种技术集成措施在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内灌不同量的水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基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最佳灌水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3~2015年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宽垄沟灌和传统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分胁迫均对作物的生育进程有影响,夏玉米生育周期随着水分处理的增大而延长;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宽垄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的生育周期延长了1~4d.过低或过高的水分胁迫均会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灌浆速度缓慢,适当水分处理(L-70)能有效促进籽粒增长,达到节水高产的效益.2013~ 2015年夏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基本上都随着灌水量的提高而增加,较常规种植,宽垄沟灌方式下夏玉米平均增产率为2.38%~6.04%.说明宽垄沟灌能有效改善夏玉米穗部性状,促进籽粒灌浆,达到夏玉米节水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土钻取土烘干法及作物指标常规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年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及种植方式下小麦、玉米出苗率、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小麦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4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0%;玉米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4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06%。在实际种植生产中小麦应以春灌定额105 mm,生育期灌水2次(灌水定额105mm)为宜,玉米应以春灌定额105 mm,采用垄沟种植,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定额60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在烟草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草是一种喜水作物。种植烟草以其投入少,产出高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途径。目前种植技术主要是棚室育苗,本田覆膜移栽,6月末揭膜,而5、6月份正是黑龙江省最干旱的季节。因此,烟草生产必须有灌溉措施做保障。通过在呼兰县农户的烤烟地块的试验成果,介绍一种新型节灌措施即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是滴灌的种型式,即用专门设备或自然水头加压,通过低压管道系统末级毛管上的孔口或灌水器,直接送到农膜下作物根区附近,均匀适量地施于作物根层所在部分土壤的灌水方法。1 试验地块概况该地块垄长500m,宽20m,每垄宽1m,面积为1hm2,该…  相似文献   

5.
覆膜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减少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改善水分利用的有效性,进行了双垄全膜覆盖不同时期覆膜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秋膜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的出苗率升高,生长状况优良,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因此,覆膜时间越早,对减少冬春季节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和提高粮食产量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地膜凹形覆盖作物栽培节水增效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膜凹形覆盖作物栽培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对原平地铺膜改为垄沟凹形覆膜,作物栽培在沟坡或垄背上。地膜凹形覆盖能够充分接纳雨水和实施膜上灌技术,可以在地膜覆盖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完成,是一项操作简单、成本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坑及田间试验,探究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及模系数,研究不同供水条件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该灌水技术条件下所研究作物的适宜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研究表明:在试验设定的灌水量范围内,较小的灌水定额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较优的灌水处理为SM处理,即灌水定额为450 m3/hm2,灌水时期分别是返青、拔节、抽穗、灌浆4个时期,灌水次数为4次,灌溉定额为1 800 m3/hm2;在SM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可达到9 520.03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2.85 kg/m3。该试验结果可为缺水地区冬小麦种植探究高效可行的灌溉方式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补灌对马铃薯土壤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共设计5种处理模式(T1、T2、T3、T4、T5):T1平地种植,全生育期不灌水;T2到T5处理为沟垄覆膜栽培模式,补灌时间依次为播种期、苗期、发棵期和薯块膨大期。试验结果表明,T4和T5处理中40~80cm剖面段的水分消耗显著,分别为25.6mm和27.4mm;从产量及其构成来看,T4处理的产量为24 984kg/hm2,其大薯和中薯的产量为14 490.7kg/hm2,商品率最高;从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来看,T4和T5处理最优。总体而言,在发棵期实施补灌的T4处理是一种能有效节水增产的限额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覆膜畦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油葵产量及水分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开展了田间试验,通过3个不同灌水处理和对照处理的比较,测定覆膜畦灌油葵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热变化和产量。结果表明,阶段耗水量和总耗水量对照处理均高于其他处理;并非灌水量越多产量越高;较对照处理,灌溉定额180mm,灌水4次处理后,油葵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研究成果可为西北旱区畦灌油葵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风沙土耕作区气温低,天然降水少等不利因素下,玉米的水分生态效益问题,进行了垄向区田、行间覆膜、秸秆覆盖和垄向区田与行间覆膜的集成措施四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研究。试验表明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水分生态效益影响较大,其中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集成措施和行间覆膜措施的玉米长势最好,在整个生育期内其叶面积指数、株高、茎粗、产量等方面均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对照处理,各措施对玉米生长影响的优劣程度依次为:垄向区田与行间覆膜的集成措施行间覆膜垄向区田对照秸秆覆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四个站年垄膜沟灌试验资料为依据 ,以单方水产值最大为目标 ,分析提出了各站试验年气候条件下的冬小麦垄膜沟灌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并与相应灌水条件下的畦灌灌溉制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垄膜沟灌较畦灌可平均节约灌溉水量 2 9.7% ,平均增产 6 33kg/hm2 ;单方水产量平均增产 0 .44kg ,单方水产值平均增加 0 .5 3元 ,纯收入平均增加 5 30元 /hm2 。  相似文献   

12.
鲁学成 《中国水利》2010,(23):48-50
通过对大田玉米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双垄沟播的灌水流量、灌水定额、节水效益、作物产量以及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的研究测定,认为玉米全膜垄作沟灌技术在河西地区推广有较好的效益和前景,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灌区配置水权水量的减少,发展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农艺节水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沟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水质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雷廷武  肖娟  詹卫华  袁普金 《水利学报》2004,35(9):0118-012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灌水定额相同的情况下,沟灌灌水方式(波涌灌,连续灌)、PAM(0、10和20ppm)处理、灌溉水质(对照即完全用黄河水灌溉,黄河水中加入10%和20%的地下咸水)及入沟流量(3、5L/s)对灌水沟中土壤剖面盐分累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地下咸水的矿化度从玉米生育初期的3.3dS/m到收获期的4.8dS/m,其钠吸附比SAR为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因素中,只有灌溉水质是影响产量的显著性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灌溉水质的影响,生育期不同的灌溉水质都引起土壤剖面盐分的累积。随着灌溉水中地下咸水含量的增加,盐分累积也在增加,3种灌溉水质灌溉条件下玉米收获期1m土层平均盐渍度分别为:0.41、1.17和2.01dS/m。与对照(黄河水)相比,沟灌灌溉水中加入10%的地下咸水,作物减产9.2%,加入20%的地下咸水,则减产达到13.2%。与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相比,不同水质沟灌的玉米平均产量提高15.1%,用黄河水沟灌的玉米则较同水质地面漫灌的玉米增产24%。尝试建立了沟灌灌水沟中土壤盐渍度和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据此确定了当地玉米的零产量极限盐渍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沟灌不同覆膜方式水分入渗试验,分析了相同水平湿润距离下覆膜方式对水分运移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入渗时间下不同覆膜方式的累积入渗量大小顺序为不覆膜、沟坡覆膜、沟底覆膜、沟底覆膜+1/2上部沟坡覆膜;(2)入渗初期,相同水平湿润距离下,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大小顺序与累积入渗量大小顺序相同;(3)入渗结束时,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等值线近似半圆形,不覆膜和沟坡覆膜的土壤含水量等值线分布明显比其他覆膜方式密集,土壤含水量则明显变小。总之,本研究可以为确定合理沟灌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比较大垄双行覆膜处理和行间覆膜处理环境因子和生理指标,得出大垄双行覆膜处理更有效地改善玉米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温度,抑制棵间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使地表20cm土层在长期无降水补给时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水量,利于玉米生长.在生育期内大垄双行覆膜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行间覆膜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时空交替模式下咸淡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河北南皮对夏玉米4个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采用微咸水(4 g/L)、淡水(1 g/L)进行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的遮雨测坑试验。根据不同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组合,分为4个处理:处理1-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咸淡咸"交替沟灌;处理2-全生育期沟1和沟3均灌淡水,沟2和沟4均灌咸水;处理3-全生育期沟1和沟3淡咸交替,沟2和沟4咸淡交替;对照CK处理-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水灌溉。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土层土壤盐分和离子累积程度大小关系为全生育期灌淡水的CK处理咸淡水交替隔沟灌的处理3 咸淡水固定隔沟灌的处理2和淡咸淡咸交替灌的处理1;较全生育期淡水处理,咸淡水交替灌溉减产率为24. 8%,咸淡水固定隔沟灌溉减产率为22. 1%,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减产率为11. 3%;在全生育期相同咸淡水灌溉量的情况下,选择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方式土壤盐分累积量最小,较全淡水节约淡水量50%。可为缺乏淡水资源的华北平原灌区夏玉米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Water‐use efficiency under drip‐ and furrow‐irrigation in Hawaii's sugar industry was studied. The study method consisted of a quadratic production function describing tons of sugar per acre (TSA) with respect to water use, fertilizer use, plant cycle, cane age, irrigation method used, cane varieties, harvesting months, a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Drip irrigation in Hawaii's sugar industry was found to be a preferred alternative, resulting in yield increases of about 15% and water‐use reduction of almost 12%. This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drip over furrow irrigation was largely due to the land‐quality‐augmen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rip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8.
滴、喷、沟灌以及非充分供水和河井双灌区利用涝年汛期弃水,通过引洪灌溉补充地下水等节水措施的推进,都因分户经营土地少又分散而受阻。先将各户分散土地分户集中连片,就有条件把机开沟的沟灌推开,使现有畦灌区的节水增产效益大幅提升,同时使引洪灌溉补充地下水、非充分供水都变得可行。  相似文献   

19.
介绍2008年在豫中烟区采用大田试验比较微喷灌溉不同灌水量及传统沟灌条件下烟株生长发育、产量、产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伸根期干旱情况下灌溉处理可显著促进烟株生长发育,表现为株高增加,茎围增大,有效叶数增多,叶面积扩大,以总微喷量为72 mm的效果最好;烟叶产量、产值以总微喷量72 mm的最高,分别比不灌水对照增加65.64%和103.35%。水分生产率和水分产值率以总微喷量48 mm的最高,分别比传统沟灌提高23.24%和48.29%。微喷各处理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沟灌,灌水生产率、灌水产值率和灌水增产率以总微喷量24 mm的最高,灌水增值率以总微喷量48 mm的最高。豫中烟区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以总灌水量48~72 mm为宜。  相似文献   

20.
Two different irrigation systems,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and furrow irrigation, are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viral contamination and survival when tertiary effluent is us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effluent was injected with bacteriophages of PRD1 and MS2. A greater number of PRD1 and MS2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lettuce in the subsurface drip-irrigated plots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furrow-irrigated plots. Shallow drip tape installation and preferential water paths through cracks on the soil surface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causes of high viral contamination in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plots, which led to the direct contact of the lettuce stems with the irrigation water which penetrated the soil surfac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h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Thus,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is an efficient irrigation method for vegetable crop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f viral contamination can be reduced. Deeper installation of drip tapes, frequent irrigations, and timely harvests based on cumulative heat units may further reduce health risks by ensuring viral die-off under various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