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治淮》2021,(5)
正一、基本情况安徽省亳州市位于淮北平原的西北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国的八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农田灌溉大部分依靠机井提取浅层地下水,由于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影响,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增大。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实现粮食战略工程的设想,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长期规划纲要》,建立了促进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机制,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兴农、强农战略,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五丈原水话     
仲冬的一天,我得暇去了一次五丈原,使早就藏在心中的夙愿得以实现。 五丈原曾是诸葛亮平生最后一次开展他的政治、军事活动的地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亮率大军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河。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相持百余日,其  相似文献   

3.
水利释义     
水利就是水之利或水之利用,意至明显.不过,它的含义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充实完备的.先秦古籍言水利者,见《管子·禁藏》:"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所谓"利在水"、"取水利"等,皆泛指水产捕鱼之利的范畴.到了汉朝,"水利"的含义便已比较完备.朱更翎同志提出:《史记·河渠书》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专业性质(《水利史研究溯源》,《中国水利》1981.3).我同意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4.
温均华 《水利天地》2014,(10):44-45
<正>如今,百姓理财渠道广泛,储蓄、基金、股票、黄金、期货等,这是以银行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尽管古代没有银行,每个家庭一年下来,有的可能入不敷出,有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节余,那么,这些有节余的家庭,他们是怎么理财的呢?"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尉缭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后汉书》也有记载:"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相似文献   

5.
1.引言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易经·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意即远古的建筑只求实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事关国家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足则天下安。"粮袋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河南粮食生产连续6年大丰收,  相似文献   

7.
三、水力机械 (一)水磨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硝、纸、墨之匠,并许焉。”《新唐书》记载类似:“高宗即位,……弄赞……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诏许。”碾硙只是个形制,但用水力驱动则较难,吐蕃所求碾硙之工当包括后一技术要求。康熙以来有关西藏水磨的资料渐多,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秋,清朝官员吴廷伟来到今林周县达隆寺附近,发现路旁有水磨(见其《定藏纪程》);1774年10月底,英国人波格尔来到今康马县嘎  相似文献   

8.
正(一)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关于郤缺的一段记载可以确知"箕、冀"同为一地,"冀、郤"共为一祖。又据《说文解字注》":郤,晋大夫叔虎邑也。叔虎之子曰郤芮,以邑为氏,从邑谷声。"和杨伯峻《左传注》"元子世袭君位,而次子则世守王畿内之采地,在王朝为官"的说法,笔者认为郤氏的祖籍封邑即最初封地当在晋国国  相似文献   

9.
捞刀河今昔     
捞刀河,位于湖南长沙县高岭乡苏托垸下游,与浏阳河相接后汇入湘江,为古今长沙北郊之交通要道。相传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刘备乘胜南征四郡,大将关羽领命攻取长沙。时逢雨季,大雨如注,捞刀河一片汪洋,关羽只得下马步行。其下马处的中岭村至今仍称下马坑。又相传:关羽乘船渡河时风大浪急,不慎将青龙僵月刀掉进河中,被副将周仓从河底捞出。捞刀河以此而得名。据县志记载,捞刀河多则六年、少则一年就要发一次洪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上游山洪暴发,捞刀河水陡涨数丈,洪水漫溢,人畜死亡过半,田禾尽没。可是一遇大旱之年则又禾稻枯萎,疾病流行,死亡枕藉。过去当地有民谣说:“家住捞刀日夜愁,十年种地九不收,蓼花汀草当粮吃,官兵豪绅还揩油。”  相似文献   

10.
正为满足"四节一环保"中节地、节能、节材、环保的要求,提高仓容和码头效率,广州港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首次应用了圆仓-梅花仓复合连体群仓的设计,该仓型以错列式排列连体群仓代替正交排列群仓,以大型梅花仓代替小星仓。新型群仓的应用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规则的异形结构也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在前文字时代,凝结古人思维的多是沉默的遗存,用文物界的术语来说是可移动的遗物与不可移动的遗迹.《左传·成公二年》提及"器以藏礼".今日考古学,特别是所谓"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由各类考古发掘出土的形而下之"器求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12.
古语曰:"无粮不稳"、"农业安天下".对于拥有9.4亿农民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是关乎国泰民安的大事.榆林也不例外,榆林总人口353人中有82%的农业人口,这一群体的安康富裕,是确保全市稳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头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水利》2013,(3):186
"节水增粮行动"是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针对东北四省区实施的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节水增粮增效的项目。该项目实施期为2012-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节水增粮行动"覆盖全区5个盟市、38个总任务56.44万hmz。  相似文献   

14.
正鼓吹乐的形式自从融入民间以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礼俗密不可分:"鼓吹,本军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庶人用之、僧道用之,金革之器遍于国中"(清《日知录》)。特别是在丧葬礼俗中的记载,更可见一斑。我国的丧葬礼俗继承周礼"居丧不言乐"的传统加之历朝历代的禁乐令,使得丧葬礼俗本应成为鼓吹乐的禁区,如《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闻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山东、河北调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他强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兴农田水利,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水利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不管生物学家们怎样说,峡江里的人都坚定地相信,桃花鱼是鱼,而且是与他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鱼。因为与桃花鱼相生相伴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用"朵"来作为鱼的数量单位,似乎有些荒诞。但是,桃花鱼的确只能用"朵"来表述。鱼·桃花桃花鱼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的《归州志》中。清雍正三年的《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了"桃花鱼形小,味美、备五色,三月浅水可得。"在1837年的《归州志》中对桃花鱼做了更准确的记载:"桃花鱼出  相似文献   

17.
楼房仓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储粮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散装粮食楼房仓是一种具有很好推广价值的储粮仓型。然而由于粮食对楼房仓仓壁的侧压力作用,会对其结构性能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针对楼房仓的地震性能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散装楼房仓为背景,通过ANSYS建立了一个满仓粮食的三层框架结构。选取地面峰值加速度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指标,对楼房仓进行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最后得出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结构会依不同的概率达到相应的性能水准,综合概率曲线分析,满仓粮食下的楼房仓的抗震性能是满足要求的;针对散装楼房仓的IDA分析,可给出散装楼房仓地震损伤风险的定量评价结果,具有指导工程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利》2013,(24):164-167
<正>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享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2013年,通辽以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为契机,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实施"8511521113"工程统揽全市农村牧区工作,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设3个十万亩连片节水增粮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既节约了地下水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升级,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字,在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上就有了。但甲骨文中是否有“水利”二字,至今未见有出土文物证明。“水利”见书者,细检古籍,《管子·禁藏》载有“渔人之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记有“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这里的“利在水”或“取水利”,皆泛指捕鱼、编织、捕鸟等个人或者少数人就可以做的事儿,当然也算是水利的内容之一,但它终究不能和“自由人  相似文献   

20.
<正>有意思的人物往往藏在平静的历史记载里不动声色。会埠镇有一座山,叫芰山。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有一个叫邹珣的人,带着一众邹氏族人迁徙到这里,建造了一个邹姓的村庄。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里,缘由不得而知。不过邹氏的宗谱上记载了一件事:邹珣的父亲叫邹攀举,是一个修道之人。传说中的道家神仙文箫、吴彩鸾自钟陵相牵逃逸出来,就寄食于邹攀举家里。文箫、吴彩鸾升举成仙的时候,留丹砂一粒、诗一首给邹攀举。诗曰:"一班复一班,引入越王山,世数今淘尽,烟霞得再还。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