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油气勘探中的成功与风险并存,有风险就有失误的可能,但成功与失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有成功多于失误的时期,也有失误多于成功的阶段.回顾勘探历程中走过的弯路,可促使人们去反思:如何减少失误,增加成功的机遇,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渤海部分勘探实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勘探实践中,若能不断调整人们的主观认识,使之符合客观实际,多数勘探实施就会获得成功;若不能深入分析具体的地质条件,及时修正背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最终将导致总体失误或推迟油气田的发现.回顾总结过去,目的在于少走弯路,降低成本,使海上油气勘探能够高速高效稳妥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化历史,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油气在空间的分布不够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川西坳陷的勘探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川西坳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表明:虽然该区油气规模运移聚集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但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较晚,因此,具多源、多期成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决定了该领域立体成群的气藏分布格局。根据川西坳陷资源特点和着眼大目标、立足大发现的勘探方针,近中期勘探工作的重点是:主攻深层,扩大中深层,拓展外围浅层。  相似文献   

3.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坳陷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吐哈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几乎都分布在吐鲁番坳陷。该坳陷有两套主要烃源岩,有3 种类型原油和3种类型天然气。油气源对比证实,台北型原油和煤型气来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伊拉湖型原油和油型气来自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湖相泥岩,火焰山型原油和过渡型气为混合来源,分布于两套烃源岩叠置区域。据此,吐鲁番坳陷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J1 + 2 - J2( !) 和T+ P( !) 。J1 + 2 -J2( !) 含油气系统是主要含油气系统,有效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以流水沼泽相为主的煤系泥岩和煤岩,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带,其上覆岩层厚逾3000m ;主要储集层为中侏罗统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三间房组、西山窑组和七克台组发育5 套含油气层系。该含油气系统的区域性盖层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上侏罗统齐古组泥岩( 厚700 ~1000m) ;煤系烃源岩有两个大规模生、排烃期( 前期为晚侏罗世末期,后期为第三纪末期) ,以连接烃源层和储集层的断裂为运移通道;第一个关键时刻是晚侏罗世末期( 中燕山运动期) ,已具一定规模的古构造捕获前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成藏,第二个关键时刻是第三纪末期( 喜山运动期),古构造加强并定型,继续捕获后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新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渤海周边的下辽河、冀东、黄骅和济阳等坳陷与渤海海域石油地质条件相似,勘探工作时间接近,但油气产出却反差极大,本文认为海域在油气勘探部署中,对甩开与集中的辨证关系处理以及对海域石油地质特殊性的认识上,需要深入分析,目前渤海海域勘探程度不高,资源探明率也很低,尚存在很大的油气潜力,如果在凹陷结果,构造运动和油源层等特殊性上深入分析,在选准类比凹陷的基础上,围绕富生油凹陷展开勘探工作,就一定能够找到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6.
渤海油气勘探历程回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渤海35年的油气勘探历程可划分为起步,对外合作,自营勘探,成效低迷,中外油田群勘探和上第三系大油田群发现等六大阶段,对辽西低凸起东营组大型披覆构造的新认识;对渤中凹陷沙河街组及东营组烃源岩,渤中及渤东地区盖层条件和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关系的新认识。带来渤海油气发现的两次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源  皮学军 《勘探家》2000,5(2):18-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聚集具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山前挤压断背斜型黑油聚集,盐拱张性构造型油气聚集下双重构造型天然气聚集。盐上目的层为上第三系,盐下目的层为白垩系及下第三系底砂岩。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深层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济阳坳陷TR、T7、T6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分布,结合钻井分层数据,以埋深3.5km为深层界线,首次圈定了该坳陷下第三系深层3个层系(孔店组到沙四段下部,沙四段上部,沙三段)分布范围。圈定结果表明,在3.5km以下深度范围,凸起面积增大,早第三纪凹陷面积缩小,而且凹陷内下第三系呈向斜形态。获取各深层洼陷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基础数据,再依据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数据,应用生烃聚集法,计算了济阳坳陷深层3个层系的油气资源量。计算结果表明,深层油气资源较丰富;孔店组至沙四段下部为主力生气层系,沙四段上部和沙三段是主力生油气层系;结合沉积体系展布、储集层物性、圈闭和油气运移等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下一步深层勘探的重点目标应是东营中央隆起带、东营北带、渤南洼陷带和临南洼陷带。图3表2参3(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车3潜山油气勘探新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多年来的重、磁力和地震资料表明,济阳坳陷车3潜山是油气有利聚集区,但由于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地面条件差等原因,使早已提出的车50井一直未能实施钻探。最近,在对新近施工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认真解释的基础上,选择构造有利位置,重新修正井位,钻探了车古20井,并获得了工业油流。车古20井的钻探成功,使地质工作者对车3潜山油气勘探又有一些新发现,尤其是对地层岩性、构造和油气藏特征等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认识。总结  相似文献   

10.
11.
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陆地部分勘探程度已经相当高,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诸多专家研究颇深,论著甚多。近见某些专家发表的论文提出了主要观点“普查浅层……”,笔者认为尚有值得探讨之处。作为实施战略和方向,目的层的选择是个大问题,本文拟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原油类型多样,但以稠油为主,其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占该坳陷总量的50%以上。研究辽河坳陷油藏稠变的成因机理,进而搞清稠油的分布规律,对后继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辽河油田多年稠油油藏勘探开发形成的系统认识,对稠油油藏的“边、浅、松、早、降、失、盖”等地质特征开展研究;并从构造格局、储层特征、油藏埋深、地下流体、封盖条件和氧化及生物降解作用等方面对稠油分布和稠变原因进行探讨,厘清辽河坳陷油藏稠变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发现,构造格局是控制稠油分布的决定因素,储层、埋深、地下流体和盖层等地质条件是控制原油稠变的重要因素,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是稠变的必要条件。辽河坳陷油气藏具有明显的环洼分布规律,围绕生油洼陷由内向外存在3个环带,内带以天然气、凝析油为主,埋深一般大于3 500 m;中带以稀油为主,局部富集天然气及稠油,埋深在1 700~3 500 m;外带以稠油为主,埋深一般小于1 700 m。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历经40余年油气勘探,目前仍总体上处于勘探中期。在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陆上)20世纪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新的认识:渤海湾盆地是在古生界—中上元古界克拉通上形成由石炭—二叠系残留含煤盆地、中生界裂谷盆地和新生界裂谷盆地四者相叠置的叠合盆地;太行山东深大断裂控制沙四段—孔店组及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三系生油凹陷的地质结构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等。并提出精细勘探第三系生油凹陷是储量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潜山油气藏勘探是储量跃进式增长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碎屑岩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碎屑岩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寻找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对歧口凹陷中深层开展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构造背景、物源、沉积体系、储集性能综合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具有多凹多坡的地质特点,各类斜坡区占全凹陷面积70%以上;来自盆内外物源的多个大型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砂带与多类斜坡区匹配,为歧口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油气有效储集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深层碎屑岩埋深一般大于2 500 m,主要为岩屑长石类砂岩,以次生孔-缝储集空间为主。歧口凹陷中深层碎屑岩整体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该阶段跨越深度范围较大,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可以通过数学地质的方法识别出9项,虽其总体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但较高的沉降速率、中等地温场、高流体压力、高长石含量、较高溶蚀率、早期烃类充注等有利因素促使中深层碎屑岩发育纵向延伸上千米的3~4个异常高孔隙带,均是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受湖相泥岩生油母质烃源岩控制的富油型盆地,新构造断裂发育等因素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在认识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发育的构造成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气产率热模拟研究,重新认识了富油型盆地在快速生烃的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生烃强度。区域性分布的巨厚古近系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天然气的散失,也为天然气运移充注提供了超压动力。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渤中凹陷普遍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气藏的成藏过程。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靠近烃源的快速强充注、厚层泥岩超压封盖,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BZ19-6凝析气田的成藏认识和成功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对深埋古老变质岩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几个大油田的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对任丘、东辛、孤岛、北 大港及曙光-欢喜岭大油田形成的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烃源岩是沙三段,而排烃并发生二次运移时间在早第三纪末的前后,油田的形成、定型则在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沿渤海的4个大油田,由于断沟通,下第三系中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进入上第三系中。原油也因降解而变重、变稠。  相似文献   

18.
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与渗流机理的关键。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CO2吸附、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陆相页岩的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页岩主要发育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6类孔隙。其中微孔、中孔和宏孔均有发育,微孔比表面积约占总比表面积的61.52%,提供了页岩油气吸附的主要空间,而中孔和宏孔则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分别占比49.99%和41.19%,对页岩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起主要作用;页岩孔隙度为4.08%~7.04%,有效孔隙度为0.11%~0.64%,孔隙连通性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石油储量增长规律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渤海湾盆地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石油储量最多的大型油气盆地,它有三个大的油气富集带:西部的冀中坳陷带、中部的黄骅-临清坳陷带和东部的济阳-渤中-辽河坳陷带.通过大量勘探实例和储量增长规律研究,剖析各个油气富集带与地质特征的关系,认为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与勘探对策是:海域的储量探明程度仅为29.7%,是下步储量增长的重要潜力区;陆上以寻找构造+岩性的复合隐蔽油气藏为勘探重点,针对不同层系采取不同勘探策略,浅层以重新部署三维地震和老资料处理发现新的含油区带,中层开展老井复查、实行滚动勘探发现新层新块,深层开展有效储层研究、寻找碳酸盐岩油气藏.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渤海湾盆地的储量将会出现新一轮增长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战略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保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给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加强油气勘探,实现资源战略接替,增储上产,增强国内油气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近年勘探实践和资源评价表明,我国沉积盆地发育,油气资源总量多,勘探潜力较大,但勘探难度加大.为此提出了“深化东部,加强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的勘探战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