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酸碱预处理对芦蒿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芦蒿秸秆进行酸、碱预处理和厌氧发酵制沼气实验,比较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芦蒿秸秆产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碱处理能较好地改善秸秆的产气性能,其中2%NaOH处理效果最好,发酵初期VFA含量高达4882.34 mg·L-1,比对照组提高了705.21%,单位TS固体产气量为288.42 ml·g-1,较对照组提高了17.08%,甲烷含量最高可达61.14%。  相似文献   

2.
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然而秸秆中难以降解的木质纤维结构导致在发酵过程中甲烷转化率较低。利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预处理对秸秆木质纤维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与未预处理的秸秆相比,经NaOH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含量降低了24.4%~33.2%,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14.2%~52.4%,木质素含量降低了9.3%~29.3%。在6%、8%和10%浓度中,经8%NaOH处理的秸秆在55℃下的甲烷产量最高,达到188.7 ml CH4·(g VS)?1,较未处理的增加了84.2%,因此可作为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然而秸秆中难以降解的木质纤维结构导致在发酵过程中甲烷转化率较低。利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预处理对秸秆木质纤维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与未预处理的秸秆相比,经NaOH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含量降低了24.4%~33.2%,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14.2%~52.4%,木质素含量降低了9.3%~29.3%。在6%、8%和10%浓度中,经8%NaOH处理的秸秆在55℃下的甲烷产量最高,达到188.7 ml CH4·(g VS)-1,较未处理的增加了84.2%,因此可作为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增加溶出物中还原糖的含量,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基于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的条件,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NaOH与Ca(OH)_2进行组合,考察组合碱配比对秸秆预处理效果及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Ca(OH)_2处理条件为:60℃、Ca(OH)_2投加量10%、处理48h,溶出物中还原糖含量最大,为234.81mg·L-1;最佳组合碱处理条件为:60℃、碱投加量8%[NaOH与Ca(OH)_2的质量比为75∶25]、处理48h,溶出物中还原糖含量为244.17 mg·L-1、累积产气量为3 701mL、单位产气量为289.25mL·(g VS)-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3.69%和3.21%。  相似文献   

5.
用微波可高效对生物质烘焙预处理,考察了不同微波烘焙过程对玉米秸秆主要组分的降解作用及酸、碱、甘油催化剂对纤维素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对预处理的玉米秸秆进行酶解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的微波预处理对玉米秸秆中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均有强烈的转化作用。无催化剂微波烘焙后,样品中纤维素含量降低了30%。在微波烘焙中添加酸、碱、甘油催化剂,可选择性降解玉米秸秆中的半纤维素或木质素,有效提高预处理后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含量,添加NaOH后纤维素含量增加最明显,由33%增至42%,纤维素最高转化率达65%。  相似文献   

6.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经碱性臭氧预处理后进行酶水解,研究了处理前后稻草秸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酶水解还原糖含量来判断预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碱性臭氧预处理与碱预处理相比,在稻草秸秆木质素含量与降解上没有什么差异,但酶水解糖化效果更优。经O3/2%NaOH预处理过的稻草秸秆,在pH值5.0、酶用量31.2mg.(g底物)-1、45℃条件下酶水解120h时,还原糖含量达到了902mg.(g稻草秸秆)-1,糖化率达到了92.57%。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添加1‰吐温-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不同浓度碱预处理对稻草秸秆木质素及纤维素的影响,并对预处理前后的稻草进行了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从结晶度的变化综合分析了预处理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0℃下添加1‰吐温-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用4%NaOH预处理稻草秸秆,木质素含量降至6.5%(较未处理稻草下降了41.9%),灰分值仅占6.9%,具有较好的粗饲料价值;在121℃(0.1 MPa)下添加1‰吐温-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用4%NaOH预处理稻草秸秆,木质素含量降至2.8%(较未处理稻草下降了74.5%),酶解还原糖达到393.9 mg/g,纤维素糖化率为59.3%(较未处理稻草提高了2.4倍)。XRD分析显示,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低浓度碱预处理稻草秸秆,对纤维素结晶区带来的影响相对于无定形区弱,不足以引起纤维素结晶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氨预处理对大豆秸秆纤维素酶解产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提高大豆秸秆酶解产糖能力, 以利于从大豆秸秆中提取生物降解性塑料的原料 ?? 乳酸, 对大豆秸秆纤维素预处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对预处理前后大豆秸秆的物理结构变化、化学成分变化及预处理条件对大豆秸秆酶水解产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结合氨处理对大豆秸秆酶水解影响较大,较适宜的预处理条件为大豆秸秆粉碎至 140 目,10%氨水处理 24h。经过预处理后大豆秸秆纤维素含量提高 70.27%, 半纤维素含量下降 41.45%, 木质素含量下降 30.16%, 有利于大豆秸秆酶解产糖。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的渗滤床反应器,对比研究了不同温度(20、25、30和35℃)及不同预处理方式(NaOH、生物试剂和沼液)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物能转化率、发酵后沼液性能和产气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后总固体(TS)质量分数稳定在13%~15%之间,属于半固态厌氧发酵,同时累积产气量与温度、发酵后COD及NH3-N的变化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温度(20~30℃)条件下,经预处理后的水稻秸秆TS产气率较空白均有所提高;其中沼液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35℃条件下,TS产气率及挥发性固体(VS)产甲烷率分别为154.0和55.2 mL/g,较空白样品分别提高25.1%和52.5%。同时,沼液预处理可显著提升厌氧发酵产气中的甲烷体积分数。各预处理样品TS产甲烷率及VS产甲烷率呈随温度(20~30℃)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但产甲烷提升率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将系统温度从20℃提升至25℃,各处理产甲烷率可提高90%以上。考虑到沼气工程罐体增温及产能收支平衡等因素,温度控制在25℃是经济性最好的策略模式。从产气成本上分析,自产沼液具有较佳的处理效果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每生产1 m3沼气的可变成本1.62元。  相似文献   

10.
泥炭甲烷转化存在甲烷产量低的问题,为促进泥炭生物甲烷转化,探索酸、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先对草本泥炭进行酸、碱预处理,然后进行生物甲烷发酵,解析酸、碱预处理对泥炭甲烷发酵日产气量、总产气量、腐植酸、乙酸、葡萄糖、pH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预处理泥炭组第5天日产气量最高达8.71 mL/g(以泥炭的挥发性固体含量计,下同),比酸预处理泥炭对照组增加193.27%,碱预处理泥炭组第5天日产气量最高达3.67 mL/g,比碱预处理泥炭对照组峰值增加83.5%;酸预处理泥炭组总产气量达41.95 mL/g,比酸预处理泥炭对照组提高90.68%,碱预处理泥炭组总产气量为44.27 mL/g,比碱预处理泥炭对照组提高61.28%;酸、碱预处理均有利于促进泥炭甲烷发酵,其中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生物甲烷促进效果更显著,能显著提高泥炭生物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不同沼液回用方式下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产气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利用重力筛网过滤沼液和离心过滤沼液,分别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用作上料配水、同时作预处理和上料配水,进行沼液回用与无沼液回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过滤沼液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提高比离心沼液更加显著,其中用过滤沼液同时作预处理和上料配水的试验组产气效果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特性,本文通过使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尿素对水稻秸秆进行氨化预处理并测其产气量,来探究和发现氨化预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尿素对水稻秸秆进行氨化预处理,并进一步进行了厌氧消化试验。实验条件为:中温即(35±1)℃温度、水稻秸秆和牛粪的配比条件为1∶1。结果表明,不同百分比的尿素预处理不同程度地对水稻秸秆的组分造成了破坏,使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潜力得到提高,并且相对缩短了厌氧消化时间。比较总固体与挥发性固体的转化率、甲烷含量、产气量等各项因素,可看出以6%尿素预处理试验组的效果最好;与其他实验组相比,TS和VS的转化率分别提高了54.9%和36.1%,累积产气量最高。综上所述,6%尿素预处理是较优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秸秆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锘 《化工时刊》2008,22(7):22-26
农作物秸秆组分结构特殊,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很难被酸和酶降解。解决了木质素的降解问题,就能提高秸秆的降解性能。研究开发适宜的预处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降解木质素方法。通过预处理技术,使木质纤维素首先降解成简单成分,从而有利于随后的厌氧消化过程。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秸秆组分降解率的影响和污泥预处理方法的筛选,最终得出:最佳预处理方法为稀硫酸预处理法,处理条件如下:硫酸浓度:0.7%;处理温度:121℃;预处理时间:1h。  相似文献   

14.
预处理条件选择是提高碳源碳释放性能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比较了未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高温蒸煮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碳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碱预处理和高温预处理均能起到明显破坏纤维素结构、释放有机质的作用。但是高温预处理质量损失较大,达到312.4mg·g~(-1),造成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流失,降低了生物质碳源的使用周期。碱处理释放效果优于酸处理,10d内平均释放量达11.9mg·(g·d)~(-1)。实验进一步比较了碱处理的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碱浓度为2%Na OH、固液比为1∶10、浸泡时间为10h时释放效果较好。动力学试验表明,该预处理条件下,溶解性COD具有在12h内快速释放的特点,后期释放缓慢。  相似文献   

15.
磷酸预处理对芦苇秸秆与牛粪混合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酸预处理对芦苇秸秆-牛粪混合厌氧发酵的影响,采用6%磷酸对芦苇秸秆进行预处理,并与牛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制沼气实验,同时对酸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p H、COD以及发酵前后混合原料木质纤维素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预处理提高混合原料发酵的产气量,其总产气量为97.24 m L/g,比对照组的产气量13.69 m L/g高出610.3%;酸预处理组p H更接近中性,表明该系统具有更好的抵御酸化能力和稳定性;酸预处理提高了发酵体系COD的含量,促进发酵原料的降解。研究表明,芦苇秸秆可以作为发酵原料进行再利用,且磷酸预处理可以提高发酵系统缓冲能力和原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垃圾焚烧发电厂储坑渗滤液视做可再生资源,其与碱处理后的秸秆进行的中温混合厌氧消化表现出典型的水解酸化和甲烷化过程。高浓度储坑渗滤液能产生相对较高的VFA,可提高系统的产气率和产气量。其产气率比未加入渗滤液的厌氧消化系统高出60.15m L/g VS,总产气量高出1868m L。表明该储坑渗滤液可与碱处理后秸秆混合进行再生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将芒草秸秆粉碎,分别采用1%H_2SO_4、1%NaOH、蒸汽爆破(SE)、1%Tween-80和SE+1%Tween-80等5种方法对芒草秸秆粉末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纤维素复合酶进行酶解产糖,通过测定酶解上清液中六碳糖的含量来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芒草酶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1%Tween-80预处理,芒草酶解效率最高,可达74.45%,较未处理提高了3.75~11.79倍;采用1%H_2SO_4、1%NaOH、SE或1%Tween-80预处理,芒草酶解效率较未处理分别提高了0.55~3.24倍、2.52~5.60倍、1.30~5.97倍和0~0.96倍,其中1%Tween-80预处理对芒草秸秆的酶解几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预处理方式对小麦秸秆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仲谨  李小燕  郭焱 《精细化工》2006,23(1):16-19,24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合成高吸水性树脂需首先对秸秆进行预处理,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了预处理方式如酸处理、碱浸泡、氨水浸泡、碱蒸煮及其联合处理对秸秆及高吸水性树脂的影响;用晶相显微镜、IR等表征了处理前后秸秆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及树脂的化学结构等;结果表明,比较理想的预处理方式是碱蒸煮处理〔w(NaOH)=14%的水溶液、150℃、0.6 MPa、30 m in〕结合浓度为1 mol/L的硝酸在100℃下处理30 m in,及w(NH3.H2O)=10%的氨水室温浸泡48 h结合浓度为1 mol/L的硝酸在100℃下处理45 m in;两种方式所得高吸水性树脂吸收纯水的质量倍率分别为405 g/g和293 g/g,吸收w(复混肥)=0.1%的水溶液的质量倍率分别为124 g/g和82g/g〔复混肥中w(N)=w(P)=w(K)=10%,N、P、K分别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存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气的影响和秸秆降解产氢的机理。实验分别采用酸解(AP)、酸解耦合固态酶解(AEP)、高温蒸煮(HP)和高温蒸煮耦合固态酶解(HEP)的玉米秸秆进行发酵产氢,分析预处理后秸秆累积产氢量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秸秆化学组成成分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秸秆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秸秆的累积产氢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正相关,秸秆糖化效率是影响秸秆累积产氢量的主要因素。四种预处理方法主要作用于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无定型区,预处理过程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秸秆的结晶度,并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累积产氢量。其中AEP方法预处理秸秆效果最好,累积产氢量达到了226.1 m L·(g·TS)-1。  相似文献   

20.
弱碱性过氧化预处理对稻草秸秆酶解糖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稻草秸秆的酶解糖化率,对稻草秸秆弱碱性过氧化预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弱碱性过氧化预处理降低了稻草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了纤维素的含量。最优预处理条件为温度40 ℃,时间24 h,H2O2质量分数为2.0 %,在此条件下稻草秸秆的酶解糖化率达到了83.23 %,而在相同酶解条件下,预处理温度30 ℃、时间24 h、 2.0 % NaOH处理后稻草秸秆的酶解糖化率为70.38 %。弱碱性过氧化预处理稻草秸秆的糖化率明显高于碱性预处理稻草秸秆的糖化率。同时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的除去率与H2O2质量分数有关。当H2O2质量分数大于2.0 %后,H2O2对木质素的除去选择性降低,木质素的除去率基本保持不变,却增加了半纤维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