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落·融合·创新·共享——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探讨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交流、推动创新、促进行业发展,2019年5月19日,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导,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承办的以"村落·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的安徽省村镇建设学会传统村落分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住建部村镇司、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就中国传统村落现阶段发展的成果与存在问题、传统村落的特征识别与价值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及整合方法、利用各方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扎实的交流与探讨,在此我们以笔谈的形式将各家观点予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正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借参与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调研申报工作的契机,以黄山市申报的传统村落为例,调查分析了传统村落的保护申报现状与价值补充,完成了中国传统村落调研申报工作的最后一块拼图。同时针对申报与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趋势,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文章分析了黄山市传统村落现状,阐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传承着我们血脉中的历史绵延的记忆、生产生活智慧、精神文化家园、永世难忘的乡愁……为使传统村落持续地、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阐述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范围内,现有1022个古村落、8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是徽派建筑及其环境意象的核心区域,尤其是其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空间组合,环境营造、基础设施等,无不体现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2000年,黄山市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皖南古村落走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国家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程以来,黟县将县域范围内自然环境优美,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整理、建档,积极申报省和国家传统村落,现在已经列入安徽省传统村落30座,中国传统村落22座,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安徽之最.充分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总结、研究其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哲学和社会发展轨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可以促进传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评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国家发布的传统村落相关文件及基础资料,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类型划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和全面综合类五大类,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根据类型特征与村落特色提出活化引导策略,并得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展望,以期实现我国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传承着我们血脉中的历史绵延的记忆、生产生活智慧、精神文化家园、永世难忘的乡愁……近年来,黄山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申报,现已获批68个传统村落,近期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有20个村落,为全国、全省同类首位。随着保护发展的意识和资金的逐步到位,为使传统村落持续地、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当下应是如何迅速将古村落、古民居盘活利用,并将其转化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动力,这是可待续保护利用的关键着力点。文章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阐述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发展体系研究及策略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广西2012年底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8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8个村落列为广西传统村落名录。4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开始,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利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2月,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2015 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平远泗水镇梅畲村经专家评审认定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提高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科学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平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发展战略,落实泗水镇"梅畲古道、山寨人家"规划构想,对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制订《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确立,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存在数据信息封闭、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以及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出路在于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中国传统村落信息的云数据平台、加强群体智慧机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徽州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建筑众多,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不小难题。2010年黄山市特别开展了"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2012年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更好的指明了方向。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保护后如何进行合理利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值得去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大玉 《城乡建设》2023,(10):13-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中华农耕文明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实现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国着力于传统村落的普查建档与保护利用,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当前,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围绕人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如何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专家观点     
正中国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失去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和活力中国文联副主席、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新的困境,已经建立名录的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落空。"中国文联副主席、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担心和忧虑。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103-104
在2016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两大主题,探讨了农耕文明与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的实质、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传统村落的价值、传统村落的现代性、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旅游语境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会议反映了学者们有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最新思考与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黄山市黟县陶村守拙园观景阁》荣获国家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一等奖《黄山市祁门县柏溪乡九都山村叶国立民宅设计》荣获国家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宣城市旌德县朱旺村村委会(旅游服务中心)》荣获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黄山市屯溪区弈棋镇朱村公共服务综合楼》荣获安徽省优秀田园建筑作品三等奖《休宁石屋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荣获2016年度金拱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金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浪潮席卷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热点,但"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仍存在。为了更好地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必要对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岵山古镇作为闽南传统聚落的重要支脉,其发展与演变是闽南传统村落发展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岵山镇区四个传统村落的选址要求、空间布局与空间构成,总结岵山古镇传统村落发展的特点。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其的调查研究,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乡建设》2023,(10):38-41
<正>安徽省黄山市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安徽省的66%。如何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面对这个问题,当地积极探索实施“微改造”提升、“微创意”运营、“微景区”培育、“微传播”弘扬、“微奉献”治理的“五微”行动,通过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在有效保护古徽州文脉的同时,让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发展如火如荼建设时期,山地传统村落由于交通不便保持了村落自身的传统建筑、景观以及文化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的浙江省松阳县,其中对山地村落主要采取了三种保护发展模式:一、基础修缮、修整村容;二、适度改造村落建筑、景观环境;三、探索多重产业发展模式。这三种递进的保护发展模式,在改善村落的基本面貌和激活村落空间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于2016年落户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其独特之处在于以"连片成区"的模式开展保护规划。本文从井陉县传统村落区别其他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出发,就其特殊性论证了采用"连片成区"保护模型的必要性。结合保护规划,对"连片成区"模式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从资源立档、范围划定和保护措施三个方面完整展示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通过对井陉县传统村落的现场调研、访谈与考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供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研究有助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论的研究,指导未来的保护性更新实践,并可作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参考,具有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