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支盘桩是一种变截面的摩擦端承桩,具有高承载力和低沉降特性的新型桩基.为了探求支盘桩竖向沉降规律,通过数值方法和静载荷试验对支盘桩固结沉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数值分析结果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支盘直径的增大桩竖向的固结沉降低,而且支盘桩沉降以固结为主.从而,为挤扩支盘桩在长春粘性土地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及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支盘桩工作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挤扩支盘桩的实际工作性状,设计了一个室内模型试验装置来研究支盘桩的承载和变形性能以及影响因素,通过与等直径模型桩的对比试验表明支盘桩的承载力远远高于等直径桩,而沉降变形则要小得多.试验还证实盘底土体的侧阻对桩的承载力贡献很小,在紧邻盘底的位置甚至可能产生负摩擦作用,设计时应给予充分重视.另外盘间距的大小对桩荷载的传递和各盘承载力的发挥也有较大影响,建议多支盘桩的盘间距应在3倍盘径以上.  相似文献   

3.
挤扩支盘桩在非饱和土体中的挤密效应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挤扩支盘桩的成桩方法和工作原理,通过对试验桩桩周土的开挖取样做室内土工试验,得出挤扩分支盘挤压应力对桩周土的挤密效应所引起的土干密度在水平和坚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发现最大干密度可提高20%以上,并提出了挤密效应综合影响系数的概念,建议设计时可适当考虑支盘底部土体承载力的提高,并合理选取支盘的间距。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支盘桩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及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基桩荷载-位移曲线、桩身应力分布、桩身轴力变化规律及桩间土体受力情况等,并结合具体工程,对支盘桩的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支盘桩群桩在竖向和水平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与单独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有所不同;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普通等径灌注桩,挤扩支盘桩群桩基础的设计尺寸、材料用量、施工造价及工期均有减少,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多级支盘桩与等截面直孔桩承载力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挤扩多级支盘桩相对于普通等截面直孔灌注桩具有较高承载力和较低沉降量的特性,采用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方法,对浙江湖州市某工程同一场地中的挤扩多支盘桩与普通等截面直孔灌注桩进行极限承载力的对比试验研究.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挤扩多支盘桩与普通直孔灌注桩相比,其极限抗压承载力和极限抗拔承栽力都较大提高,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抗压承载力提高达75.3%以上,而混凝土的用量却少41.9%;单方极限抗拔承载力提高118.9%以上,而挤扩多支盘桩的混凝土用量比等少44.1%以上,且沉降曲线较缓,因此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工程试验对这种新型桩的承载理论研究和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挤扩多支盘的混凝土灌注桩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挤扩多支盘灌注桩由于其承载力高,在桩基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了挤扩多支盘灌注桩的构造特点、荷载传递特征和承力盘的受力机理以及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液压挤扩支盘桩的工程特性做进一步研究,在黄河三角州地区对普通桩、支盘桩、分支桩进行了静载试验,分析了它们的极限承载力、单方混凝土承载力及桩顶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地质、相同直径条件下,分支桩的极限承载力和单方混凝土极限承载力高于普通灌注桩;支盘桩的承载力和单方混凝土极限承载力高于分支桩;在荷载传递过程中,分支和支盘分担了大部分荷载,桩段只承担小部分荷载。  相似文献   

8.
挤扩支盘桩工程性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新桩型一支盘桩的概况和工程应用情况,支盘桩在全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且应用范围不算广,对它的理论研究还落后于工程实践,可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挤扩支盘桩工程性状的研究进展,包括支盘桩的研究方法、承载机理、支盘间距的影响、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和参数的引用、适用的土质条件,工程应用范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支盘桩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以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地研究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基于河南省焦作热电厂的扩建项目开展了对挤扩支盘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试验为测桩身轴力的变化,预先在桩身内部埋设振弦式钢筋计.试验结果表明,支盘桩的支盘可有效地提高桩侧摩阻力,分担桩端阻力;极限状态时桩侧摩阻力约达到桩顶总荷载的30.99%,上盘约分担总荷载的14.13%,桩端阻力分担54.88%.支盘的位置对支盘桩承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且承力盘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时间和顺序效应;支盘桩的Q-s曲线为缓变形;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时桩顶的沉降约为8 mm.此次的研究结果对今后挤扩支盘灌注桩的设计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挤密效应对支盘桩承载性能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新型变直径灌注桩--挤扩支盘桩和旋扩珠盘桩的工作原理,主要优缺点和施工技术要点.设计了模拟挤扩和旋扩成盘的模型试验方案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试验,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新型变直径灌注桩在承载和抵抗变形方面与普通等直径桩相比的优越性,同时还比较了挤扩和旋扩这两种不同施工方法对变直径桩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讨论了它们在荷载传递上的区别,在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注意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挤扩多盘桩的土体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挤扩多盘桩盘下土体的滑移破坏形式,运用滑移线理论确定的盘下土体应力计算模式,结合塑性势理论和虚功原理,确定挤扩多盘桩的土体极限承载力,修正并完善了现有的桩端承载力及桩侧阻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全新挤扩多盘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挤扩多盘桩桩土效应及土体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成果,对挤扩多盘桩土体极限承载力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为进一步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挤扩多盘桩基础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挤扩支盘桩的工程实践及承载性能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以及对一些工程实例的比较,对挤扩支盘桩这一近年开发出来的新桩型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证明其性能价格比远远好于普通灌注桩,是一种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桩型。同时针对目前众多文献中挤扩支盘桩承载力的计算均参照普通灌注桩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指出挤扩支盘时的挤密效应,多支盘时的应力重叠效应和架空效应,以及支盘的外形尺寸和施工质量等对支盘桩的端阻和侧阻的发挥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设计计算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在人防工程中,采用桩基础是常用的抗浮措施之一.挤扩支盘桩在抗拔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近年来在地下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某人防工程挤扩支盘桩和普通桩的单桩抗拔静载荷试验结果,以两种桩型的Q-s曲线和Q-Δs曲线为基础,分析了在特定土层中挤扩支盘桩的局限性,并根据两种桩抗拔承载力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差距,提出了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挤扩多盘桩不同承力扩大盘位置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对承力扩大盘位置对挤扩多盘桩单桩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分析,为进一步综合考虑挤扩多盘桩单桩承载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中首先总结目前常用的几种挤扩支盘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然后结合相关结论、实际工程中获得的实测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对几种公式进行考察验证,推荐适用于输电塔基础的挤扩支盘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液压挤扩支盘桩成型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原位剖面观测和室内实验的方法,分析了液压挤扩支盘桩的成型过程对周围介质土的影响范围,探讨了液压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征.结果表明,承力盘的设置增大了桩身的端承作用,使液压挤扩支盘桩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成盘过程对周围介质土具有挤密压实作用,将地基土加固处理,增大了地基强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限元模拟现场试验并以此设计34组对比模型,全面深入研究支盘桩承载性状,揭示内部工作机理。以相同扩径体数量的纵向对比,总结出侧阻力主要在前期发挥作用,端阻力主要在后期发挥作用,扩径体位置越深,支盘桩后期承载力越高,沉降曲线越缓;以不同扩径体数量的横向对比,发现承载力提高效率和扩径端阻力发挥效率的变化规律:扩径体数量设置过多,会使桩基承载力提高效率降低,扩径端阻力也不能正常发挥。为使经济性达到最优,建议最佳扩径体数量为2~3个,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型挤扩支盘桩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有限元法对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这类桩的荷载-沉降性状及其摩阻力、支盘阻力及端阻力发挥特性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对支盘桩的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挤扩支盘桩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法对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 ,得出了这类桩的荷载—沉降性状及其摩阻力、支盘阻力及端阻力发挥特性等方面的一般规律 对支盘桩的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