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共享缓存式交换机能提供理想的吞吐量、延时性能和对于一定的丢失率共享缓存交换机需要的内存较其他交换机小的特点,结合现有的共享缓存式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对该交换机的缓存物理结构、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种共享缓存式以太网交换机缓存结构。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光码分多址(OCDMA)网络的阻塞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码转换结构,在已有的OCDMA分插复用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可重构编码器.分析了在动态业务下环形OCDMA网络在无码转换和稀疏码转换两种情况下的阻塞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波长资源相同的情况下,OCDMA光网络的阻塞特性远优于波分复用(WDM)光网络,地址码的优选能够使网络性能更佳.相比无码转换网络在中低负载情况下,在环形网络中引入稀疏码转换器能够使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当地址码总数较大时,在高负载情况下的阻塞率性能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动态业务下自动交换光网络(ASOIN)的生存性,针对ASON中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SRLG共享保护通路算法(LE-SSPP)。算法调整链路的代价,采用最短路径算法找出K条SRLG分离的最短路径,选择代价(cost)和跳数(hops)最小的路径作为保护通路。仿真表明,LE-SSPP不仅能够有效的均衡负载,降低业务阻塞率,而且能满足资源利用率与故障恢复速度折衷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全固态拉曼激光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主动调Q式Nd:YAG激光器倍频产生的532nm激光做为抽运源、Ba(NO3)2晶体作为拉曼晶体的外腔式拉曼激光器,获得了563.6nm、598.7nm、638.6nm的激光输出。实验对激光器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到一阶光的最大转换效率为30.3%,最大能量1.3mJ;二阶光的最大转换效率为14.6%,最大能量0.6mJ。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Web缓存系统中存在负载不平衡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自主式缓存负载平衡方案.文中对Agent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指出了现有均衡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主机检测的动态复制均衡算法和交换负载均衡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和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更好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最大缓存时间限制、时延粒度限制、光分组长度限制3大限制因素,对传统光缓存器的前馈型和反馈型两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影响光缓存器性能的3大限制因素在两种结构中的相互制约关系限制了光缓存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自适应弹性环光缓存器(E-FLOB)结合了两种传统结构的优势,并分离了3大限制因素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结构分析显示,E-FLOB在缓存级数为16时可减少反馈型光缓存器噪声积累约3个数量级。网络性能仿真表明,弹性环结构比前馈型结构使用更少的缓存级数,获得比两种传统结构更低的分组丢失率。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波分复用的ATM光交换结构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波分复用(WDM)技术的ATM光交换模型,即广播选台的改进模型,有效地克服了广播选台式光交换固有的内部阻塞,提高了系统性能。缓存采用共享光纤环输入缓存方式,有效地节省了大量的光纤环,减小了交换机的体积。通过时该系统的性能分析,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Web缓存系统中存在负载不平衡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自主式缓存负载平衡方案.文中对Agent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指出了现有均衡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主机检测的动态复制均衡算法和交换负载均衡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和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更好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个硬件信号量模块,可实现互斥和栅障等同步功能。与使用处理器原子操作指令相比,该方法具有指令数目少、执行效率高的优点。为提高存储器使用效率,基于便笺式存储器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具有绝对地址映射和虚拟地址映射两种寻址模式的共享程序存储器以支持指令存储空间复用。FPGA实验结果证明,该设计与传统的采用L2缓存方式相比,可以将多核处理器系统的程序性能提高14.7%。  相似文献   

10.
在对现有并行分组交换(PPS)分析的基础上,将标识的概念引入交换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识支持区分服务质量(QoS)的PPS调度机制. 该机制以业务类为单位管理网络数据流,采用按序排队的思想解决保序问题,在汇聚模块设置少量缓存,采用双指针轮询算法实现区分QoS保障,保证了交换对高层不同业务类的有效支持.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在满负载情况下可获得高达99%以上的吞吐率,在过载情况下根据预定带宽分配输出链路带宽,确保分组具有时延的上界,能够比较均衡地将负载分配到各中间交换平面.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采用光纤迟延线的数据突发缓存调度新策略.这些光纤迟延线按照一定的结构设置在光突发交换网络的核心结点中.利用光纤迟延线来缓存低优先级的数据突发.而尽可能实时转发高优先级业务的数据突发-再通过突发控制分组的“二次信令”调整网络中传送低优先级数据突发的波长信道预约.通过仿真光突发交换网络系统.研究了网络业务流量、数据突发长度和光纤迟延线缓存深度对系统数据突发的丢失率和端到端时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度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小网络中突发竞争的概率和减小高优先级数据突发的丢失率及端到端时延,从而向高优先级业务提供了端到端的QoS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性能,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在输入端口VBR业务流的情况下,从信元丢失率,平均时延两个方面对共享缓冲区型ATM交换机中的缓冲区分配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VBR业务下,共享缓冲区型ATM交换机中缓冲区分配策略的性能与业务参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光ATM交换的需要和光缓存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基于光纤延迟线的3种排队方案,给出了排队算法,通过分析和仿真计算求出信元丢失率和平均时延与延迟线数的关系,并根据所得结果对这3种排队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组播的应用使光交换节点的丢包率和分组竞争概率增加. 为解决这个问题,综合考虑节点的结构代价和丢包率性能因素,设计一种反馈共享的有限范围多波长转换器和输出共享的基于逻辑运算的全光网络编码器结合的光组播节点结构,并在光组播调度策略中着重考虑最小化波长转换度的组播冲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最大权重独立集算法的波长分配方法. 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的光组播节点及算法,该结构能够在低成本代价和低时延的基础上降低丢包率,提升了光组播节点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卫星多波束天线的Minimax方法赋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Minimax优化方法研究卫星多波束天线的赋形问题。提出了用归一化的功率偏差值作为目标函数,并用改进后的Minimax方法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线性逼近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了求解,并通过偏馈抛物面多波束天线的实例,完成了对中国版 图赋形波束的优化设计及相关研究,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在共享缓冲区型ATM交换机的输入端口为CBR精力流的情况下,从信元丢失率,平均时延,时延抖动3个方面对CP,CS,SMA,SMXQ4种缓冲区配策略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均匀业务环境还是非均匀业务环境,CP的缓冲区利用率最低,CS的缓冲区分配的公平性最差,而SMA及SMXQ在缓冲区利用率和分配的公平性上采取了一定的折衷而成为性能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共享缓存器型ATM交换机的性能在非均匀业务下会变差。只有应用有效的优先级控制策略才能改善这种情况。本文采用热点停顿同优先级控制机制建立了非均匀业务下共享存储器ATM交换机系统模型。应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对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讨论并评价了业务负载、业务的不均匀性等对系统主要性能参数-信元丢失率、平均信元延迟、吞吐率等的影响。通过与数值分析比较验证了仿真评价结果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 B-ISDN 中参加交换的信元(cells)划分为实时与非实时两类.当实时类信元超时时,就应将其从交换节点中去掉以减轻节点负载.这是一种简单的负载控制方法.本文分析了在非平衡负载以及存在时间溢出和空间溢出条件下,采用这种负载控制方法的输出排队、无阻塞快速分组交换(FPS)节点的吞吐量、时延和丢失率特性.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jitter of the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ervices of the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a random packaging mode and a fixed packaging mode are presented. Two math models for single node and the end-to-end serial path are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arameters, such as background traffic, path node number, node throughput and packaging model is studied.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delay jitter could be reduced by optimizing these parameters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configuration of the jitter buffer. The model of fixed packaging has a stronger ability to resist jitter than the model of random pack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