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保飞轮螺栓连接的可靠性,采用接触分析法对螺栓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螺栓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分布在靠近螺栓帽的螺栓杆区域,离心力对于飞轮螺栓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数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AVL Excite Designer软件建立了某发动机曲轴系扭转振动模型,获得飞轮端最大输出扭矩。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曲轴系有限元模型并施加飞轮端输出的最大扭矩,对飞轮连接圈固定螺栓的连接可靠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飞轮连接圈固定螺栓数量由9个减少为6个后,飞轮连接圈与飞轮接触面最大相对滑移量增加约10%,依然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可以减少3个飞轮连接圈固定螺栓,实现降成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6110/125Z柴油机轴系扭振与减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6110/125Z柴油机飞轮螺栓断裂问题对柴油机轴系进行扭转振动分析,改进扭振减振器设计减小曲轴后端附加扭振力矩,解决了飞轮螺栓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4.
双质量飞轮性能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质量飞轮用于降低汽车传动系统怠速工况和常速行驶工况下的扭转振动.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双质量飞轮与传动系统组成的多质量扭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双质量飞轮第1、2阶设计模型,并推导出双质量飞轮转动惯量、怠速级扭转刚度与系统固有频率的关系,结合减振原理,建立了其转动惯量分配和怠速级扭转刚度的设计方法;根据双质量飞轮的工作原理,推导出行驶级扭转刚度与发动机最大转矩、怠速级扭转刚度的关系,并以避免低速区和常速区动力传动系统发生主谐次扭转振动为目标,建立了多级扭转刚度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发动机的扭振试验验证了设计模型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怠速工况下第1阶固有频率降至7.9,Hz,行驶工况下双质量飞轮对发动机速度波动衰减了80%左右.  相似文献   

5.
根据双质量飞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某湿式双离合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扭振特性仿真模型,采用试验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中的双质量飞轮减振能力进行验证,对双质量飞轮的三种匹配设计方案进行了扭转模态、减振能力及变速箱内部非承载齿轮副敲击力仿真计算与对比分析,为匹配设计的优化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商用车出现的飞轮壳破损故障,采用Hypermesh建立动力总成模型,结合ABAQUS软件仿真计算飞轮壳静强度应力分布、高周疲劳分布、飞轮壳与悬置支架接触面滑移。结果表明:飞轮壳与悬置支架接触面右上角螺栓滑移超标,是造成飞轮壳破损的主要原因。将悬置支架上部十字筋改为斜筋,支架下部增加斜向筋,进行仿真和市场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前、后静强度应力及高周疲劳强度大致相同,飞轮壳与悬置支架接触面最大滑移由0.197 mm减小为0.080 mm,满足使用要求,有效解决飞轮壳破损故障。  相似文献   

7.
用于风电场功率控制的飞轮储能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风电输出功率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严重影响电能质量。飞轮储能系统因单位储能成本和使用寿命方面的优势,成为当下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潜在方案。以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飞轮的驱动电机,在分析其电动,发电运行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飞轮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结合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和风电场功率控制要求设计了飞轮储能系统充电运行的控制方案。探讨了飞轮储能系统的能量反馈机理,利用回馈制动方式和前馈解耦控制策略分别对直流母线电压和电网侧逆变器进行控制,实现放电状态下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跟踪。最后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为飞轮储能系统的设计和在风电场功率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介绍AVL公司开发的发动机模拟软件BRICKS的功能和特点,针对某车用柴油机飞轮螺栓断裂问题,利用该软件对轴系进行了扭振与减振分析,并提出相应地改进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压铸飞轮壳采用均分的12段同心圆弧代替圆周止口定位,飞轮壳内腔采用机加工方式控制飞轮壳与飞轮的间距.分析砂铸飞轮壳改压铸工艺的设计合理性,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对飞轮壳压铸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同时搭载台架耐久考核和整车耐久考核,验证了压铸铝飞轮壳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飞轮储能装置设计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韩  杨志轶 《太阳能学报》2002,23(4):493-497
讨论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机械储能技术中飞轮储能装置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飞轮转子材料的选择,飞轮最佳转速的确定及工作空间的计算,轴承支承的选择,轴承承载力,刚度与结构参数的计算,电机的选择,以及能量转换控制方式的分析等,为飞轮储能装置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