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醇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对于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和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阳极电催化剂开发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反应机理和阳极电催化剂活性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讨论,介绍了先进的微分电化学质谱技术在乙醇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橡胶工业》2005,28(4):316-317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化工材料制备技术范围的一种五氧化二锑乙醇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将三氧化二锑、分散稳定剂加入乙醇中,用过氧化氢将三氧化二锑氧化为五氧化二锑,反应液经浓缩、脱水、浓缩,即制得五氧化二锑质量分数大于5%的产物。所用分散稳定剂是由不同直链基团形成的叔胺类物质,用无水乙醇作脱水剂。产物以乙醇为分散介质,在强极性溶剂和弱极性溶剂中均能分散使用,克服了五氧化二锑水分散液只能在强极性溶剂中使用的局限性,拓宽了五氧化二锑作为阻燃添加剂的应用范围。该产品既具有颗粒细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比较合理的乙醇氧化法生产乙酸的节能工艺,对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乙二醇选择性氧化制备乙醇酸催化剂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建昌  崔跃飞 《化工进展》2003,22(11):1190-1192
制备了用于选择性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的Pt—Bi/Al2O3、Pd—Bi/Al2O3催化剂;考察了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含量、氧气压力及反应温度等条件对目标反应产物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t—Bi/Al2O3催化剂比Pd—Bi/Al2O3具有更佳的催化性能,于343K及300kPa氧气分压等条件下,在含Pt2.0%的Pt—Bi/Al2O3催化剂体系中,乙醇酸的收率可达到93.60%。确定了最佳的乙二醇氧化制备乙醇酸的绿色氧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工业催化》2006,14(9):11-11
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和美国李海(Lehigh)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催化剂,不用溶剂就可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研究者认为,先前开发的非溶剂路线的尝试均告失败,是因为现有的催化剂(尤其是用于乙醇氧化法)活性不够。这种新型催化剂,以TiO2为载体,由金和钯的纳米晶粒构成,可使乙醇的氧化率增加25%。乙醛被广泛地用于化学品、医药和香水工业。传统路线主要是通过铬酸盐、高锰酸盐等昂贵和有毒的氧化剂,将溶液中的乙醇氧化而生成乙醛。  相似文献   

6.
《化工中间体》2006,(12):36-37
丙酸分子式为C3H6O2,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乙醇、乙酸及其它有机酸。合成丙酸的方法多种多样:发酵法生产丙酸;轻油氧化法和低碳烃氧化法;乙烯法,乙烯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乙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丙酸或酯,乙烯与甲酸或甲酸酯反应;乙醇羰基化法,乙醇气相羰基化制备丙酸;丙烯酸加氮法;丙醛氧化法;丙烯腈法;卤仿法。  相似文献   

7.
张志华 《河北化工》2011,34(2):35-36,61
乙醇氧化制乙醛反应器存在析炭现象,找出了析炭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有效防止了乙醇氧化反应器的析炭,并降低了乙醛生产时的乙醇消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并还原,再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得Ce O2/RGO复合材料,将其修饰玻碳电极后镀铂后获得Pt/Ce O2/RGO修饰电极。通过SEM和EDS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其在酸性条件下对乙醇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RGO在0.05 V处将乙醇氧化成乙醛,在0.5 V处氧化成乙酸;复合材料RGO/Ce O2(1∶1)/Pt在0.04V处将乙醇氧化成乙醛,在0.45 V处氧化成乙酸;复合材料RGO/Ce O2(1∶2)/Pt在0.03 V处将乙醇氧化生成乙酸。  相似文献   

9.
郭仕恒  徐常威 《化学世界》2011,52(11):648-650,668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甲醇、乙醇和异丙醇在Pd电极上氧化失去电子能力.甲醇和乙醇氧化是失去6个和4个电子.异丙醇容易失去2个电子氧化为丙酮,丙酮会进一步氧化,但氧化程度很低.乙醇和异丙醇在低于-0.4V范围内失去电子数比不上甲醇,但在-0.9到-0.4V的积分电量是甲醇的19.1和41.2倍.说明了乙醇和异丙醇在...  相似文献   

10.
中石油公司开发了由乙醇一步法合成醋酸乙酯的新工艺(世界专利申请号为98/21173)。此工艺包括将乙醇同时部分氧化成醋酸,接着与过量乙醇酯化获得醋酸乙酯。采用一种滴流床反应器,其中装填氧化催化剂和酯化催化剂的混合物,此催化剂含有10%的Pd,载于苯乙烯二乙烯苯和牌号为Amberlyst15的大孔树脂上。液态乙醇和氧气在3-59MPa压力下,以重量空速2-4h-1计量,首先通过一台静态混合器,然后进入反应器顶部,反应物向下流动通过装填在玻璃球层中间的催化剂,在95℃时,93-5%的含水乙醇得到转化…  相似文献   

11.
郭孝孝  罗虎  邓立康 《当代化工》2016,(9):2244-2248
燃料乙醇作为全球最为成熟的汽油代替可再生能源,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对近年来全球燃料乙醇的产量和消费量进行了总结,对美国、巴西、欧盟和中国四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目前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能。还对全球主要国家的燃料乙醇政策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祉诺  王辉  庞纪峰  刘世民  郑明远 《化工进展》2019,38(12):5380-5389
乙醇的规模化生产和其在汽油中有限的添加量推动了乙醇的高值化利用。由于丁醇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能,将乙醇一步催化转化为丁醇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乙醇催化转化到丁醇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均相催化剂、羟基磷灰石、氧化物和金属促进氧化物催化剂对乙醇转化率和丁醇选择性的影响,探讨了典型催化剂上乙醇催化转化到丁醇中的双分子机理和Guerbet机理,总结了乙醇催化转化到丁醇中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提出未来乙醇催化转化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高乙醇转化率下丁醇的选择性控制上,即利用均相催化剂研究策略,借助近原位条件下反应机理研究的结果,设计合成新型催化剂体系,实现乙醇到丁醇的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13.
燃料乙醇,特别是纤维素乙醇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介绍了纤维素乙醇的发展现状,纤维素乙醇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搅拌设备的配置情况。总结了未来要实现我国纤维素乙醇的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仍然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乙醇在MIL-101上的吸附相平衡及其吸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颖  孙雪娇  颜健  肖静  奚红霞  李忠 《化工学报》2016,67(1):300-308
主要研究了MIL-101材料对乙醇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IL-101(Cr),并分别应用N2静态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P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MIL-101晶形结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表征。应用静态吸附法测定乙醇和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并讨论乙醇吸附在MIL-101(Cr) 4种吸附位的机理,根据吸附等温线估算出乙醇和水蒸气在MIL-101上的等量吸附热,并测试了乙醇在MIL-101上的吸附循环性能。研究表明,在298 K下,MIL-101的乙醇吸附容量为20.3 mmol·g-1,远高于传统吸附材料。在低压下MIL-101对乙醇的吸附量高于水蒸气的吸附量,这是由于乙醇的偶极矩和分子动力学直径均比水大,使得乙醇分子在孔道中受到更大吸附力场作用;在低吸附量范围,乙醇在MIL-101上的等量吸附热要高于水蒸气的等量吸附热。在较高吸附压力条件下,主要发生多层吸附或孔填充,受吸附剂的孔容限制效应,尺寸越大的分子被吸附的物质的量会越少,由于乙醇的动力学直径(0.45 nm)大于水分子的动力学直径(0.268 nm),所以在较高吸附压力下乙醇在MIL-101上吸附量要小于水蒸气的吸附量。多次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显示MIL-101具有良好的乙醇吸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5.
吴瑕  顾丽莉  申立中  颜文胜  刘佳 《应用化工》2009,38(7):1059-1063
介绍了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的发展与应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乙醇燃料推广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巴西、美国乙醇燃料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差距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燃料乙醇生产和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国内外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应用情况。美国和巴西的燃料乙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9%,其中美国约占33%,2006年美国的使用量为1514万t;巴西约占36%,巴西的产量为1265万t。同时,还简介了欧盟、加拿大、日本、印度和泰国的燃料乙醇的应用情况。2006年我国燃料乙醇的使用量约110万t,截至2006年底,我国燃料乙醇的总产能达163万t/a。按不同的原料介绍了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即玉米、木薯、糖蜜、甜高粱和秸秆等。最后对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强  郭元  韩德明 《化工进展》2014,33(1):187-192
酿酒酵母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之一,具有发酵速度快、乙醇产量高特性,主要应用于乙醇和酿酒行业。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乙醇积累会对酵母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从而抑制了菌体细胞生长和乙醇进一步形成。因此,对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也为选育具有较强乙醇耐受性的酵母菌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研究进展,介绍了酿酒酵母乙醇发酵途径、乙醇耐受性机理,主要阐述了提高酵母乙醇耐受性方法。指出加强酵母乙醇耐受性机理研究,了解乙醇耐受性与其他胁迫耐受性联系,最终提高酵母菌乙醇转化效率是未来研究关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对简单节杆菌TCCC 11037 生长和细胞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大,菌体的延滞期延长,生物量和比生长速率下降,当乙醇体积分数为6%时几乎不能观察到明显的菌体生长;菌体形态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大出现较明显的改变,当乙醇体积分数为8%时,细胞完整性明显破坏,胞浆大量外泄;菌体的耗糖能...  相似文献   

19.
O. Johnson  O. Hernell  T. Olivecrona 《Lipids》1975,10(12):765-769
The effect of 3 different single doses of ethanol on the liver triacylglycerol concentration and on the metabolism of intravenously injected14C-oleic acid in fasted rats was studied. All 3 doses (2,3.75, and 6 g ethanol/kg body wt_ caused a rapid increased in the liver triacylglycerol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first 5–6 hr after the ethanol was given. Until the plasma ethanol concentration had fallen to low values, the high liver triacylglycerol levels were raised and were independent of the ethanol dose given. The incorporation of radioactivity from intravenously injected14C-oleic acid into liver triacylglycerols was increased over control values to the same extent in all rats given ethanol as long as the plasma ethanol concentration was above a low level. High rates of ethanol oxidation and increased utilization of plasma free fatty acids for liver triacylglycerol synthesi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thanol induced liver triacylglycerol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20.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ss (SEP) uses ethanol to extract oil and protein from cracked, flaked, and dried corn, and the dried corn simultaneously dehydrates the ethanol. Value-added co-products are possible, potentially making production of fuel ethanol more economical. The effects of solvent-to-corn (S/C) ratio, corn moisture content (MC), and number of extraction stages on ethanol drying, oil recovery, and protein loss during the simultaneous oil extraction/water adsorption step of SEP were evaluated. Extraction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both aqueous ethanol and ethanol/hexane blends at 56°C. The S/C ratios tested were 3∶1, 2∶1 (control), 1.5∶1, and 1∶1 (w/w). More anhydrous ethanol, greater oil yields, and less co-extracted protein were obtained with higher S/C ratios. Less anhydrous ethanol and lower moisture adsorption capacitie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corn MC was ≥1.12%. Oil yield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drier corn, whereas protein loss increased when corn MC was <1.12%.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xtraction stages from seven (original SEP) to five did not affect ethanol drying capability, oil yields, and protein co-extracted with oil. Using ethanol/hexane blends resulted in more anhydrous ethanol, higher oil yields, and less protein co-extracted with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