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与其他设计手段相比,手绘更能体现设计中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从建筑和艺术的层面来说,手绘也饱含了形式美和个性化的特征。在电子化的时代,我们应为传统手绘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手绘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探讨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and Draw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1手绘是思考的过程在一个建筑设计的前期,设计师最开始的意向比较模糊,存在着诸多的想法,很多问题在建筑师的思维中无法正确地梳理出来,此时建筑师思维的火花和设计的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复杂性思维范式的视角,对藤本的创作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深人解读,以期揭示藤本独特的思考过程和建筑设计手法,启发当代的建筑创作思维.首先,在比较中阐述复杂性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思维转向,并阐明了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关联;其次,着力于分析藤本建筑观的思想来源,以及新思维下的建筑创作思想和作品例证;最后,总结了基于藤本复杂性建筑现象的创作感悟.  相似文献   

3.
刘甦 《华中建筑》2003,21(2):41-43
以博山石刻艺术园设计为例.分析设计思维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命题下思考与蜕变的过程,以及建筑形象塑造的尝试,探讨设计思想摆脱传统风格与形式的束缚,以环境为主题,从环境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中寻求启发,进行建筑创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思维模式中图式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尤其是作为建筑设计中的工具和方法.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交流,运用图式思维来表现设计理念,在不断修改中完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是与他人的交流,运用图式更加直观地表现创作过程中的想法,成为评判和探讨的可视化媒介.通过应用图解、图样等表现出建筑方案设计的专业性,有利于促进建筑方案设计的优化与严谨性.  相似文献   

5.
建筑设计糅合了设计师的思考与艺术审美,真实反映了时代思想潮流与艺术风尚.作为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主流思潮之一的女性主义也毫无疑问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反窥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作品,探析女性主义思潮对艺术审美及社会观念的影响,发掘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的女性主义元素并做有效探讨,完善建筑设计评论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建构,研究现实社会条件下女性主义对于建筑设计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永 《建筑结构》2021,51(20):后插14-后插16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除考虑功能、结构等相关要素外,基于平面化思维的设计理念成为创新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重要手段.平面化思维区别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的空间布局方式,而是借助空间的差异化视觉效果,通过点、线、面元素的综合应用,以及调整室内光影空间等,以形成不同的空间艺术环境,丰富建筑空间的美学特征,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基于平面化思维设计的诸多优势,以及新时期人们对于建筑空间艺术美学需求的变化,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结构、布局与装饰方面逐渐趋于多元化,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持续丰富.  相似文献   

7.
张琳悦  党祎楠 《城市住宅》2021,28(10):152-153
马克思主义艺术将哲学思想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细嗅艺术发展并以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阐述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论述其理论必然性,解读其哲学角度下的性质意义,通过其映射出的时代社会背景,进一步探求艺术生产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对地标性建筑的孕育现状.研究采用纵向切片阐述其在时间维度下的突破性理念,梳理其对当代地标建筑的影响,由表及里探究哲学思想与地标性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机影响,从而思考现行社会状态下地标建筑特性,探求当下现存问题,立足哲学思维体系,解读当下地标建筑现状,为未来设计展望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琳悦  党祎楠 《城市住宅》2021,28(10):152-153
马克思主义艺术将哲学思想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细嗅艺术发展并以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阐述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论述其理论必然性,解读其哲学角度下的性质意义,通过其映射出的时代社会背景,进一步探求艺术生产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对地标性建筑的孕育现状.研究采用纵向切片阐述其在时间维度下的突破性理念,梳理其对当代地标建筑的影响,由表及里探究哲学思想与地标性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机影响,从而思考现行社会状态下地标建筑特性,探求当下现存问题,立足哲学思维体系,解读当下地标建筑现状,为未来设计展望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1962年巴克明斯特.富勒提出张拉整体结构思想,为之后钢结构的设计创新与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钢结构建筑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中国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钢结构结构及构件艺术进行研究的课题甚少.本文即是从建筑师的设计视角、从张拉整体结构思想引领的新型构件设计这一重要分支入手,通过对钢结构的新型结构及构件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创新构件及结构新形式;探讨了与之对应的结构及构件的艺术表达性与视觉感受性;最后从结构力流塑形、构件创新运用与建筑设计理念三方面对建筑实例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0.
南京工业大学教学团队对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以"感知体验"为切入点,引入新的思考维度和教学环节,提出教学方式应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设计思维的培养。该文以"乡村游客中心"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对"感知体验"驱动的空间设计教学进行解析,探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建立自主设计逻辑与思维,寻找一种开放又逻辑连贯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亚婷 《河南建材》2021,(11):101-103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元素体现建筑设计空间的合理性和功能性,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元素能赋予建筑鲜明的艺术特征.对建筑设计进行空间的发展和创新可以在应用空间构成元素的基础上彰显建筑的价值.文章重点论述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构成元素的价值,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3)
系统思考在科学教育过程及其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共通概念的科学课程构建处于重要地位并体现系统思考思维方式。本文对系统思考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计算性设计     
正复杂性科学深化了学界对人居环境多系统耦合机理的认识。当代建筑功能的复合化发展,可持续理念下环境与性能关系的量化考虑都激发了建筑设计信息量的井喷式增长。面对汹涌澎湃的建筑信息洪流,建筑学正经历着一场信息化转型。工程领域的科学思想演化与工程实践诉求促发了计算性设计思维的产生,推动了计算性设计方法、策略与工具的发展。如何将计算性设计思维、方法和技术有机融入建筑科学,推动建筑设计思维演化,促发设计流程与策略重构,推动建筑设计技术工具革新,已成为亟待探索的热点问题。本组文章试  相似文献   

14.
王秀  周茜 《城市建筑》2014,(23):40-40
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是一对互相矛盾而又互相依托的统一体。本文以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实例举证,探讨了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建筑作品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与环境》2010,(1):192-194,F0003,F0004
前言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设计创作是理性思维。科学手段和艺术审美的综合体现。因此,美术修养是建筑学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建筑学专业中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基础素养,包括基本技法训练和艺术审美体验两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是一对互相矛盾而又互相依托的统一体。本文以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实例举证,探讨了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建筑作品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庆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12):39-40
通过舟曲灾后重建的几个地标性建筑设计,分别从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及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诠释了建筑地域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表达了甘肃本土建筑设计对地域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图示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和设计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得尤为广泛。本文以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作品为例,阐述了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叙述图示思维在图底关系、虚实关系、建筑立面设计和建筑空间上的表达及其在她的设计过程中的痕迹,阐述了图示思维在她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设计中必须认真地考虑造型问题.文章从建筑造型的空间处理手法、体现意识形态及地方特色、现代岭南建筑的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强化在造型设计中以生态节能为出发点,从建筑艺术及其形式上表现出来其美观外形,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具有岭南建筑特征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座21世纪的纯现代主义的艺术博物馆——丹佛艺术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及其内部展示设计是结合抽象主义绘画和解构主义风格视觉表现的成果.通过对丹佛艺术博物馆从建筑设计开始到内部展示空间设计的整个过程分析,启迪设计者对解构主义建筑构思方法的理解和思考.抽象主义绘画中点、线、面及色彩的形式与象征性是丹佛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示设计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