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分析 ,针对现状堤防过洪能力不足、控导工程少、河势得不到控制和管理工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加强管理 ,强化防洪减灾意识 ,提高近期渭河下游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2.
梁林江  袁峥  雷文青 《人民黄河》2012,34(12):15-17
2011年9月渭河下游发生了30 a来的最大洪水,其特点是洪量较大、含沙量小、洪峰传播历时长、临潼—渭南河段水位较高、洪峰持续时间较长、洪灾较小等。分析了洪灾较小的主要原因: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槽过洪能力加大,潼关高程降低,河口出流较原来更加顺畅,近年来渭河下游河道堤防及河道工程得到加固等。建议:加快渭河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渭河下游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清淤疏浚以提高渭河下游河道过洪能力;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进一步畅通流路;对南山支流进行归并治理,在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变害为利;加强防洪抢险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渭河下游为例,本文从河相关系、河道摆荡、冲淤演变以及洪水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影响。分析表明,潼关高程抬高和降低时,渭河下游河道分别趋势性地向窄深方向和宽浅方向变化;上游来水的脉动流量可使渭河下游河道每年平均移动120~400 m;因潼关高程抬升,渭河下游还有一定量的淤积;现有潼关高程下降2 m并稳定,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和主槽过流面积均有所增加,平滩流量增加,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认清渭河下游河床演变态势,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潼关高程,稳定与整治河道,加强堤防建设,提高防洪能力,是渭河下游防洪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浅析渭河下游防洪治理的现状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艳艳 《陕西水利》2011,(1):114-114,139
长期以来,渭河下游的防洪与治理问题一直是渭河最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形势下渭河下游防洪与治理现状的阐述分析,初步提出了今后渭河下游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防洪与治理新的思路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渭河下游近期淤积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用已38年。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在近期的淤积发展情况,潼关高程一直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急剧增加,主槽过洪能力锐减,同流量洪水位迅速抬升,洪水灾害日趋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并对泥沙淤积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渭河下游的防洪和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渭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河床逐渐淤高,是渭河下游水患威胁严重的根本原因。堤防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河势多变和南山支流排洪通道不畅等是渭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高加固防洪大堤、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和控制潼关高程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7.
2003年华西秋雨造成渭河下游干支流河堤9处决口,数万群众紧急迁移,使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三门峡水库经过多年的改建,主要工程指标和运用方式与建库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水库开始运用的一年多时间里,对潼关高程的骤然抬升起了关键作用,之后决定潼关高程升降的主要原因是来水量的增减;希望通过大幅度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来解决渭河下游防洪问题的设想,不但不能节约渭河下游治理的资金投入,反而由于其他问题的出现,需要国家增加资金的投入。因此,解决渭河下游防洪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其综合防洪能力,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  相似文献   

8.
排沙减淤治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后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 ,分析了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恶化的原因 ,提出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的治理方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渭河下游河道萎缩特性分析和改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由于渭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减少,加之水沙组合的特殊变化,使河槽淤积加重,能力降低,平滩流量大幅度减小,同流量抬高,河道萎缩严重。河道萎缩使洪峰削减率增大,传播时间加长,对渭河下游防洪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造成的渭河下游河床抬高、南山支流倒灌、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准确的洪水预报已成为渭河下游防洪抢险的难点。基于WebGIS平台,采用DEM高程数据、MIKE水动力学模型、考虑渭河主要支流汇入以及4座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建立渭河下游一维洪水预报、二维洪水演进、三维洪水仿真的渭河下游防洪风险评估决策支持系统。为渭河下游工程险情动态分析、洪水灾害评估、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有效解决渭河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河床摆荡变动大的洪水预报、洪水数值模拟演进问题,为水库错峰调度、防洪风险评估、防汛决策指挥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渭河洪水的特点、渭河下游河道和堤防工程的现状等方面对渭河下游洪水造成的灾害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期对今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急剧抬升,导致渭河下游淤积严重,逐渐形成"地上河",防洪形势极为严峻。本文重点分析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同时从降低潼关高程、清淤固堤疏通河道、洪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渭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1渭河下游堤防情况渭河综合整治后,渭河下游现有干流防洪大堤265.42km(左岸138.32 km,右岸127.10km)。其中西安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洪水,渭南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其余为50年一遇洪水防御标准,堤顶宽度均为20~50m。目前,渭河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除部分支流河口交通桥外,堤防加宽加高土方工程全面完工,多数堤防路面已经硬化,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2近年来河道水沙及冲淤情况2.1近年来河道水沙情况2003年以来,渭河下游咸阳至临潼  相似文献   

14.
提到东庄水库对渭河下游的防洪作用时,近几年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庄水库在对渭河下游防洪上帮不了忙。其理由是: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是以渭河来水形成的。据统计渭河华县站Qm〉5000m3/s的11次洪水组成,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仅有三次,不到30%(见表1)。表1渭河华县站Qm〉5000m3/s洪水组成由此看来,上述说法并没有大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如表1所统计的渭河华县站洪水流量,最大也只有8340m3/s,还达不到渭河下游堤防设计50年一遇的10300m3/s洪水标准。对于渭河下游大于30年一遇(30年-150年一遇)、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洪水…  相似文献   

15.
杜兴信 《人民黄河》1996,18(11):34-35
渭河下游是洪水多灾区,也是地震多灾区,存在两种灾害迭加的可能,未来的防灾形势十分严峻。由于该区域内堤防工程密布,三六峡库区房屋抗性能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已有工程和房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从最不利角度制定防洪和防震方案将防震和防洪同时纳入渭河下游河流治理规划与工作计划,实行综合减灾。  相似文献   

16.
渭河下游河道是指渭河咸阳铁路桥至入黄口河段,河长208km,属于典型的冲积性河流。通过对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受来水含沙量较低和大量采砂等方面的影响,渭河下游河道近期以冲刷为主,多数年份非汛期和汛期均发生冲刷,平滩流量有所增大,主河槽过洪能力增加,对渭河下游防洪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高渭河下游防洪能力是东庄水库的主要开发目标之一,通过对东庄水库的蓄洪滞洪和拦蓄小水大沙以及适时下泄大水大少的论证,得出了东庄水库的修建,可削减泾河洪峰,减小渭河下游洪峰流量,并能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渭河综合治理的第一轮工作已经结束的新形势下,继续加强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是巩固综治成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就进一步提升渭河下游防洪工程面貌,提高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为渭河下游的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签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改变渭河下游治理思路的必要性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50多年来,为防止洪水灾害渭河下游先后修建干流堤防242km,河道工程68处,华阴移民围堤32 km,这些工程对保护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渭河下游人民的防洪安全屏障。但从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渭河下游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治理了50多年,  相似文献   

20.
渭河下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普林 《人民黄河》2003,25(5):10-11
在整理分析大量河道变化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渭河下游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5个主要问题,即: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泥沙淤积及河床抬升速度加快,渭河属间段及12条南山支流河口淤塞严重,防洪工程隐患多、抗洪能力低,渍涝灾害及河道水环境问题突出。结合对相关问题成因及区域现状的认识,提出了以渭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全面实施“下排、上拦、中固疏”的治理思路,总结了降低潼关高程、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建设拦沙减淤及水沙调控工程、加强河务统一管理等4条治理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