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3)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传统农业文明国家向现代工业文明国家的历史大转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历史转变中的焦点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产生了各种调查。20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主要特点有: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土地问题调查是一根主线;在农村调查中建立起"民族自觉"和"调查自觉";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产生多种不同的观点;在调查中产生和强化本土意识,开始建立本土化理论。20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进入21世纪,中国不仅要完成农业文明国家向工业文明国家的转变,而且要实现由一个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的变革,由此对农村调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在21世纪农村调查中,要加强基础性、学理性、区域性、系统性、主体性、传承性和比较性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3月刊他是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首位华裔学者;长城脚下的公社,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都是他智慧的结晶;他是一张名片,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被人称为"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3.
<正>4月30日,上海世博会终于迎来了以焰火表演为主、激动人心但不低碳的一场盛装开幕式,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一同赶赴上海这个大秀场,如果说英国希望通过蒲公英馆展示一个创新国度的形象,那么彩妆待客的更要数"一轴四馆"的中国元素。作为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中国馆是一座充满智慧的建筑,在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形象变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形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国际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真实存在的中国文化有一定出入,但从文学作品中又能反观国际文学作品作者所持的立场与态度。本文以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例,浅谈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作品中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中国合伙人》展现的不仅是一代企业家的成长史,而且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追梦史。它是中国政治经济实力提升后民族形象自我确认的产物。影片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奋斗历程揭示了中国人从理想中的"美国梦"到实践中的"中国梦"的进程,从个人到社会全面展现了中国人与中国追梦的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8)
"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发张进步的精神旗帜,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和时代化。中国梦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为中心,形象地表达了全中国的共同理想,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则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成功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梦蝶》原创与过程《梦蝶》创作始于2013年秋对"中国梦"的概念思考,她不仅饱含着丰富而长远理想的社会憧憬,也是每一个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诉求。这个概念激荡人心,催人奋发!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如何将这个"中国梦"概念转化为一个艺术作品?从什么角度和形象表现这个概念,这个思考一直萦绕着我于是研究中国与"梦"文化相关资料,研究与"梦"文化相关形象,以及研究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新时期"中国形象"视域下的公益慈善传播应更加注重塑造友爱中国、和谐社会的形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进去,在此基础上解决公益慈善传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为例,就"中国形象"视域下公益慈善传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龙、凤、麟、龟是炎黄子孙崇信的四大吉祥物,龙是这"四灵"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世间本无龙,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其象征意义是什么?据传说,龙的形象形成于夏朝,源于夏族的蛇图腾。夏禹之子——启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
<正>2019年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家、设计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100周岁寿辰。周令钊被誉为"国家名片、国家形象设计师""公共艺术先驱者""新中国设计第一人",为新中国艺术和视觉形象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29日,"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展出了300多件作品和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1,(2)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对于日本官兵的形象塑造有所不同,既有脸谱化的"恶魔"形象,也有人性化的具有反思能力的"普通人"形象。在塑造日本官兵形象时,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反思南京大屠杀中人性之恶的深层机理。"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还表现了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与国民性反思。"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人性叙事的边界在于不能违背史实,要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坚守民族立场;也要处理好人性叙事与创伤记忆的关系,表现创伤历史中的中国人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记忆。  相似文献   

12.
金磊 《建筑》2014,(23):38-39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建筑文化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又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如何让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建筑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如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中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空缺"?如何真正以华夏民族文化之力,在坚守中创新探觅中找到中国建筑与中国设计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7):283-284
20世纪初,欧美电影以新奇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迅速占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企业在此局面下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不过电影与其他企业又有其文化特殊性,当国外电影扭曲中国形象的电影时,中国电影努力维护国家形象、宣扬中华文化;国家危难之时,中国电影承担起振奋民族精神和传递中国抗战意志的责任。中国电影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荣誉。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张充仁先生享有中国当代雕塑第一奠基人的美誉.齐白石先生称他为"泥塑之神手也".他的作品功力深厚,超凡脱俗,形式出新,风格典雅,塑造的人物形象完美,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他的雕塑、油画、水彩对中国近代美术史有着开辟性的影响,其雕塑更是在国际世界著称.世界上法语国家的人们都说"TCHANG"是代表中国人形象的一个名字.他将中国近代雕塑带进了国际领域,在法国,他与罗丹、毕加索一样受到人们敬仰.  相似文献   

15.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8)
徐州美术家作品大多描绘大好河山,传达"中国梦"理想,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不谋而合。朴厚强正、执着进取、自由探索的徐州美术精神,也是国家美术精神的体现。"彭城画派"对国家形象的审美呈现,主要体现了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自我构建与他者想象、美术精神与国家意识相结合的审美特性。这些表现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形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国产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典型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通过新近国产动画形象"喜羊羊"与"中国梦"内涵的对比,探讨当今国产动画形象在"中国梦"主题上的表现与中国形象塑造上的不足,并着重从动画形象的显性特征和"美国梦"主题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分析中国青少年群体关于动画形象的审美走向,进而找出国产动画改善传播效果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8)
中华武术汲取了中国5000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以美国为首的,拥有不同文化、地域、理念和语言的西方国家。中华武术对美国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美国人对中华武术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1)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调整期、世界权力结构转移期、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孕育期叠加交错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正形成新的"中国观"。美国的"中国观"愈发消极;欧洲国家展现出矛盾的"中国观";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中国观"纷繁复杂;发展中国家相对集中的中东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中国观"则相对客观公正。在此情势下,应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理论路径、国际话语引导力的实践路径、国际统一战线的合作路径,协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加快改善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为发展谋求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1)
启蒙时代(17—18世纪)是中西文化第一次正式交流的时期,中国图景是这个时期西方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然而,启蒙时代西方艺术所表现的中国形象并不真实,总带有欧洲化的想象成分。这一现象根源于西方人的功利心态,即利用文化交流中易产生的误读心理以达到特定目的。随着不同时期目的的变化,这种心态最终导致18世纪西方启蒙艺术中"中国形象"的几次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