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热洗法对某油田含油污泥进行处理,通过投加药剂和热水对含油污泥进行调质热洗,控制热洗温度、热洗时间以及药剂的用量,以含油污泥的除油率为指标,确定热洗的最佳工艺条件,使处理后的含油污泥达到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余兰兰  宋健  郑凯  郭磊 《化工进展》2014,33(5):1285-1289,1305
针对大庆油田含油污泥特点,采用热洗法进行处理。为了增强脱油效果,投加有机阳离子絮凝剂对其进行有效调质。本文以环氧氯丙烷、三乙醇胺、三乙烯四胺(作为交联剂)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有机阳离子絮凝剂,考察环氧氯丙烷与三乙醇胺摩尔比、三乙烯四胺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脱油率的影响。确定了聚合物最佳合成条件,并将其应用于含油污泥热洗法处理中,同时确定最佳使用条件。结果表明:聚合物加量为160mg/L,pH值为7时,与现场破乳剂同时加入,含油污泥脱油率可达82.83%,高于其他现场絮凝剂与破乳剂的联合加入,是一种有效的絮凝剂。SEM电镜分析表明:加入絮凝剂后,污泥絮体排列紧密,有利于污泥絮凝脱油。  相似文献   

3.
含油污泥调质可以改善脱水效果,提高脱水性能。本文进行了含油污泥Al Cl3调质脱水实验,考察了投药量、PAM投量、温度等对含油污泥脱水效果,试验表明,Al Cl3投加可以明显提高含油污泥脱水性能,20g/L是含油污泥调质最佳投药量,PAM投加可以起到一定的助凝作用,提高温度有利于油泥脱水,夏季处理含油污泥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针对含压裂返排液含油污泥,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不停产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破乳剂投加浓度为150 mg/L,絮凝剂投加浓度为100 mg/L,处理温度为55℃,离心分离机转速为4 000 r/min,离心时间为6 min。配套撬装化处理设备,现场处理含压裂返排液含油污泥后油样中含水0.15%、机杂含量0.3%,水样中含油30 mg/L、悬浮物含量40 mg/L,固体样中含水15.6%、含油0.6%,污油泥减量率83.8%,现场污油泥处理达到了较好的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热洗法对含油污泥进行除油处理,对不同类型的十余种化学热洗药剂进行筛选和复配,考察了不同药剂配方对含油污泥的除油效果,并对化学热洗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一药剂热洗中以硅酸钠(Na2SiO3)的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可达45.3%;复配药剂热洗中以阴离子型-非离子型-碱性盐的药剂组合,即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Na2SiO3的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可达62.1%,采用复配药剂能显著提升除油效果;各操作条件对含油污泥热洗除油率的影响次序为温度>药剂浓度>热洗时间>搅拌速率>泥水比,最优的工艺条件为热洗温度80℃、药剂浓度3g/L、泥水比1∶4、热洗时间50min、搅拌速率200 r/min,在该条件下除油率可达85.4%。  相似文献   

6.
任杰  许光宇  崔凯  郭坤 《当代化工》2024,(3):516-520
采用热化学清洗法处理含油污泥,对不同类型的化学清洗药剂进行单剂筛选和复配优化,考察了不同热化学清洗药剂配方对含油污泥的除油效果,并对热化学清洗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单独使用的清洗剂中,硅酸钠表现出了最佳的除油效果,清洗后油泥的残油率为16%;复配清洗药剂中阴离子型-碱性无机盐-碱的清洗药剂组合的清洗效果最好,即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Na2SiO3+KOH,清洗后油泥的残油率仅为4.55%,表明不同类型清洗药剂的复配可以显著提升热化学清洗效果。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含油污泥热化学清洗除油效果的影响,最优的清洗条件为热洗温度75℃、液固比5∶1、热洗时间90 min、搅拌速率400 r·min-1。  相似文献   

7.
张楠  王宇晶  刘涉江  张凯 《化工进展》2021,40(3):1276-1283
含油污泥是石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产生的含有油、固体颗粒、重金属、水等的复杂组成体系,其稳定性高、处理难度大,已被列入危险废物名录。我国含油污泥产生量大,未经处理外排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各石油生产及加工企业均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含油污泥的处理,形成了热洗、热解、加温加压调理、微生物处理等技术,其中热洗具有油回收率高、残渣含油率较低、成本低廉等优点。本文对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标准进行了总结对比,对化学热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重点论述了清洗剂种类和浓度、热洗温度、热洗时间、搅拌速度、液固比等因素对含油污泥处理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化学热洗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含油污泥化学热洗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炼化油泥处置难题,采用化学热洗法对炼化油泥进行热洗除油处理试验,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碱性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对炼化油泥的除油效果的影响,并对热洗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单一热洗药剂中硅酸钠(Na2SiO3)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为40.3%;复配药剂中硅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除油效果最好,除油率达58.2%。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化学热洗各工艺条件对除油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药剂浓度>热洗温度>热洗时间>泥液比>搅拌速率。最优工艺条件为:药剂浓度3g/L、热洗温度80℃、热洗时间60min、搅拌速率300r/min、泥液比1∶6。在此条件下,对炼化油泥的除油率达75.1%;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炼化油泥热洗前后的原油组分显著降低,较短组分(C12~C20)、中等长度组分(C21~C30)和较长组分(C31~C36)去除率分别为57.8%、86.2%和98.0%,长碳链烷烃(C31~C36)去除效果最好。热洗药剂重复利用3次,除油率仍大于40.8%。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首套油泥无害化处理装置日前在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分公司建成投用。装置采用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洛阳石化分公司共同开发成功的热萃取脱水含油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含油污泥处理的技术空白,该技术针对炼厂污水处理场含油污泥而开发,含油污泥经热萃取脱水处理可以彻底实现油、水、固的有效分离,变废为宝,所有产物可在厂内循环利用,结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22,(4):1044-1048
介绍了石化企业含油污泥主要成分,以及其产生的原因、种类及处理现状。着重分析了机械分离法、焚烧法、热解析法、萃取法及综合利用法等应用较为广泛的处理技术工艺原理,以及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并对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评价。同时进一步概述了我国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最后,本文指出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关键点,并建议根据油泥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进而选择油泥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专利信息     
申请(专利)号CN200510046627.1专利名称流动式多级化学热力清洗油泥方法公开(公告)日2006.01.25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发明(设计)人王栋;林海英;曾宏德专利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落地油泥、罐底泥和浮渣等含油污泥的综合处理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化学药剂流动式多级热力清洗油泥的处理工艺。整个工艺过程是由预处理区、清洗区和水处理区组成。各区依次连接,结构紧凑。在预处理区,通过高压循环热水冲洗含油污泥,使油泥破碎流态化;清洗区采用多级洗槽串联清洗,各洗槽分投不同的化学药剂,最终达到原油回收,残土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经济、有…  相似文献   

12.
含油污泥普遍存在于石油开采、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因其高黏度、复杂稳定乳化特性导致处理难度大,处理效率低。针对传统工艺分离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基于工程应用的目标,提出油泥多相复合调质降黏破乳分离工艺,对油泥进行资源化分离。首先,对含油污泥进行了不同的降黏处理,分别通过添加正庚烷和水多相复合调质的方法,可以调控体系乳化状态,溶解重质组分,破坏其空间结构,有效降低含油污泥表观黏度。在此基础上,将调质降黏与破乳相耦合对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化回收处理,分别探究了调质过程和破乳过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水辅助调质降黏,可有效分散含油污泥团聚体,促进重油溶解与传质,正庚烷通过稀释降低油组分黏度,并从固体表面溶解剥离。通过对油泥乳化态的调控,协同使用高效破乳剂可实现油、水、固的高效分离。当溶剂用量130%,水用量30%时,体系为油包水状态,添加400mg/kg油包水型破乳剂TJU-3处理后,重油回收率可达92.86%,油相清洁。本研究可以为含油污泥大规模资源化回收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含油污泥离心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污泥,简称油泥,是在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及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固体废物。油泥中含有数百种有毒有害化合物,美国环保署将其列为优先污染物,我国也将油泥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目前,我国含油污泥的产量巨大,油泥以及由油泥引起的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主要介绍了国内离心技术处理含油污泥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含油污泥是由水包油(o/w)、油包水(w/o)以及悬浮固体组成的稳定的悬浮体系,属于危险废物。主要介绍了溶剂萃取法、热解处理法、破乳法、调剖、焚烧技术在含油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各种油泥资源技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碱水洗-机械脱水工艺对国内某油田区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考察了热碱水洗条件(包括Na OH质量分数、液固比、洗涤温度)对含油土壤脱油效果的影响,及絮凝剂种类、质量分数对热碱水洗法处理后的含油污泥过滤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残余油质量分数随Na OH质量分数及液固比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探究含油污泥脱水性能实验中发现铝盐及铁盐类絮凝剂对于高碱性污泥的适应性较差,而钙盐可以很好地破坏油水细砂混合层,有效地改善含油污泥过滤脱水性能。综合考虑含油污泥的过滤速率、滤饼含水率及滤饼残余油质量分数,0.8%的Ca Cl2溶液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含油污泥处理难、处理量大的现状没有彻底改变,本文深入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物理及化学处理方法的特点,优化工艺条件,在添加PAM化学法脱稳的前提下,配合使用机械法过滤,收率高于一般行业企业标准,脱出的水含油量达到污水处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干油泥渣含水率优于国家标准。本处理工艺方法是含油污泥处理的一个最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各类含油污泥化学法处理办法,包括:热解法、氧化法、热洗及萃取法、电化学法。概述了这4类处理方法的概念、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并对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原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的普及,开采的副产物油泥的处理难度增加,如不能及时开发新型洗涤药剂,油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还会浪费石油资源。本文针对辽河油田的含油污泥采用了热水洗涤分离法,筛选和开发了适用于辽河污泥的洗涤剂,确定了实验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复配洗涤剂各组分的最佳配比,从而达到最佳的洗涤效果。使处理后的油泥满足了回收利用和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孙佰仲  白林峰  王擎  张欣欣 《化工进展》2014,33(6):1596-1600,1606
含油污泥主要产生于油田或炼油厂,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油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外局限于对石油油泥处理,但对页岩油泥处理少有报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用热化学法处理页岩油泥。本文以汪清炼油厂油泥为样品,采用热化学法清洗页岩油泥,回收页岩油,并获取最佳清洗工况参数。纯水清洗页岩油泥,考察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频率、液固比对清洗效率的影响,并确定初始工况参数。通过化学药剂筛选、复配,确定AEO-9∶Na2SiO3=1∶2为最佳清洗剂配方。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清洗工况参数。试验分析表明,当清洗温度为75℃、液固比为8∶1、搅拌频率220r/min、搅拌时间30min、药剂投加量为4.0g/L时,含油率为45.26%样品油泥经热化学法清洗后,油泥残油率降为3.03%。清洗液可循环利用,分离出的页岩油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将清洗后的油泥残渣与固硫剂、页岩粉尘等混合后压碇成型,经干燥,进行低温干馏生产,从而实现页岩油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相似文献   

20.
以大庆落地油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破乳联用技术进行脱油处理,研究了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作用时间、药剂加量等参数对除油效果的影响。采用显微镜对超声波-破乳处理前后的油泥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40kHz、超声功率70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10min、破乳剂加入量3mg/L的最佳处理条件下,含油污泥除油率最佳,为96.8%,比单一破乳法提高了9.4%。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单一破乳处理的油泥相比,经过超声-破乳处理后的油泥,无明显的油珠和水滴,表面较为平整且杂质含量少。说明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具有提高油泥破乳效果增大除油率的作用。证明了超声波-破乳联用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油泥中污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