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久以来,优秀的建筑作品总被冠以“凝固音乐”的美称,专业建筑师们也始终追求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音符般的设计语言。空间是建筑师们最关注的主题,如何创造或者将一个平庸的空间改造为一个令人激动的空间是建筑师们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后者,更是对设计师的极大考验。我有幸参与了这样一个改造项目,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过程。每当我站在现在这个空间中的时候,我很难想象她原来的样子,这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2002年末,阿旺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邀请我们参与这个项目,这家公司与芬兰AVARTEOY合作在中国地区生产和销售北欧设计大师约利奥·…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在21世纪初年的中国,你可能还不认识建筑师胡越,但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却早已家喻户晓了。胡越的设计,没有秉持某种一贯的风格,他把99%的精力放在了对下一个项目的学习和研究上,而不是满足和吹嘘上一个。他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设计项目的研发,并不看中一时挣到设计费的“快钱”。他更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更高效地被人们使用,成为“人气建筑”。  相似文献   

3.
室内与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室内设计,人们常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室内装修设计,即只是一种对建成空间内的墙面,地面、吊顶的表皮装饰工作。在建筑主体完工后,业主也常把室内设计的工作交由室内装修工程公司单独完成。使得建筑师逐渐丢失了室内设计的阵地,人为造成“室内空间”与“建筑”整体的脱离。而事实上,室内空间也是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室内空间是建筑设计的直接结果,是表现建筑整体与风格的内容之一;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出自于建筑师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乃至家具设计全过程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室内空间的再设计,对延续或改变原有建成空间的秩序和使用起到了特殊  相似文献   

4.
“说说你们的设计理念吧.”这似乎是所有建筑师都会被问的问题,我是说,作为一名建筑师或一个设计事务所总体上的设计理念,不是具体到某个项目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所以由此我们开始想是不是所有建筑师都从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论体系出发、建立起自己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再把它应用到一个接一个的设计项目中?有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做设计呢? 事实上我们自己在面对项目设计的时候,很少想到设计理论,更多的是从场地、使用、材料、构造等等角度思考,经过一段对这些东西进行反刍的混沌阶段之后,“拍脑袋”得到一个设计的想法,再把它发展成具体的方案.有时候会感觉到就是这个方案了,也有时候会觉得它还不对,那就再重新思考看看.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设计方法,简单到也许不能称为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昭君  朱晓琳  潘天佑  傅筱 《建筑技艺》2012,(1):141-143,140
设计的开放性是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但开放的设计环境至关重要采访者: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媒体谈到对长兴电视台的看法时,都认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广电建筑的传统认识,作为建筑师本人,您怎么看?又是如何让业主接受这种"颠覆性"设计的?傅筱:所谓的颠覆可能就是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实际上这是结合了长兴的城市特色与电台功能的城市设计项目。用"颠覆"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一个作品不是光靠建筑师个人的本领,建筑师个人是  相似文献   

6.
袁烽 《时代建筑》2004,(6):60-65
文章针对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筑师设计作品,分别从“理论研究”、“教学”到“社会实践”的过程;诗意的“工程建造”;对于工程建造过程的关注以及“建成”的设计过程载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师的文化定位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该文化中心是1968年设计的。日月如梭,尽管建筑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生活节奏急剧加快,它从设计到建成却拖拉了十多年。人们对此可能感慨系之,但设计者对这个作品仍然充满自信:一个有特殊色彩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建筑师自己这样写道:“在我的心目中,这个文化中心是一座‘现代宗教’的殿堂;一座因地震而坍塌的殿堂;宛如一只绽裂了的成熟的果子。”从平面构图到体型塑造,这个中心可看作是古罗马“圆形剧场”  相似文献   

8.
建筑市场的开放,引来了大批的世界级建筑师参与中国的设计工作。在近几年的国家大型项目招标中,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建筑师先进的理念和设计手法。本文通过分析发生在中国的建成的或筹建中的作品,展示明星建筑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贝聿铭继苏州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力作,不一样的环境和主题让这位91岁高龄的建筑师重出江湖,亲自操刀设计。在盛大的开幕式上他平静地说:“在这个博物馆的建造中,我的角色仅仅是一位建筑师。但是,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十分特殊,它帮助我进入和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中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为了凸显与众不同的效果,城市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往往容易"过火",建成奇奇怪怪的建筑,ECUC华东城建建筑创作中心设计总监李卿曦认为,建筑师的作品应该体现在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高度上,而不是脱离了本土文化的创新,在地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创新。《居业》:文化中心项目设计与其它类型的建筑设计都有哪些区别?李卿曦:首先项目的规划不同,其次是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1993年增刊《张伶伶论文作品集》,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论文、作品均有虎虎生气。“编者的活”说,出专集的目的是“为繁荣建筑创作提供一个交流、争鸣的园地,扶植中青年建筑师”;“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让国人了解一些我们的建筑明星”;“它是第一本,我们希望有第二本、第三本……”《新建筑》编辑部这个“探索性的开端”开得好,令人鼓舞。在学术著作出版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本期杂志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A2院级工作室的作品专辑.与其说这一专辑是工作室作品的展陈,不如说这是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在完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的创作经历与成果的并置;与其说这是工作室项目的总结,不如说这是他们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上进行探索的真实记录.国外建筑师加入到我们的建设事业,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是国外明星事务所.他们以国际上的设计声誉作为中国市场的有力的“敲门砖”,获得了大多数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尽管如此,当他们谈到中国项目和市场,仍难免带着“隔岸观火”的疏离心态;要求他们对中国的事儿“动心忍性”未免不切实际,毕竟他们的“根”不在此岸.  相似文献   

13.
颠覆的瞬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雷 《时代建筑》2006,(1):92-97
文章对马达思班在西安的作品“井宇”进行了解读。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探索了地域建筑的可能性,用“编织”立面手法与舶来生活方式“侵蚀”地域传统,并通过一个纪念性空间将“颠覆”的企图发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14.
一个虽然不大受建筑界欢迎,但却被广泛认可的事实是:在美国,建筑师只得以设计建造一小部分的房子。即便如此,仍旧让人吃惊的是在过去的25年里,已被建成的大量的景观中很少有被建筑师认为是”建筑”的房子,而且这些建造项目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评论的关注或是理论的制约。这些项目大多建在郊区边缘,外郊区和前郊区,通常被称为“城市的蔓延”。这种蔓延开发现象不仅和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而且使许多建筑师震惊的是,它构成了近  相似文献   

15.
《砖瓦》2020,(4)
正瑞典建筑师西格德·劳伦兹在与冈纳·阿斯普朗德合作设计了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后,沉寂了十多年,直到1960年,他在斯德哥尔摩郊区设计的圣马可教堂建成。北欧建筑师对场地、材料和屋顶的独到处理,具有人情味、氛围感极强的建筑,从这个作品里都可以被清晰感知。二战后欧洲城市建设普遍向郊区发展,Bj?rkha-gen是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个新兴社区,需要一个新的教堂以满足传统宗教和社区活动。1957年,劳伦兹  相似文献   

16.
王飞     
  相似文献   

17.
今日建筑     
“今日建筑”栏目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师新近方案及最新建成作品的的介绍,增进大家对国际先锋建筑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今后本栏目通过对更多国内有追求的建筑师作品的发布,推出更多的中国本土优秀建筑师。  相似文献   

18.
也许在为自己的居室做设计时,建筑师更容易做出得体的设计来。正如服装设计师为别人做设计时喜欢设计正装,因为这样“出作品”;而为自己做衣服就喜欢做休闲服,因为这样才舒适得体。 我的家就是这样一个顺其自然的“作品”。 这是一套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面积120m~2,层高2.9m,5.1米和4.8m的开间形成了先天的空间优势。另外,28m~2的大客厅与各房间的空间关系顺畅,几乎没有交通面积,仅对餐厅作了部分改造,基本实现了我们对家居空间设计的理想:让阳光和空气渗入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官庆 《四川建筑》2006,26(5):1-1
曾几何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记不清是哪位哲人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社会对建筑师的赞誉。建筑师每设计一个项目都是在完成一个作品、立一个碑,都是为社会增加一个音符,这曾令我等建筑设计从业者自豪不已。  相似文献   

20.
设计这座玻璃展厅是为了安放两座非常著名的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在“地狱之门”的正面描绘的方式与“加来公民”的空间感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向我们暗示出一种早有姿态与舞蹈特征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对这种对比的诠释是在两面玻璃墙之间创造一种双人舞般的空间态势。尽管安装过程很相似但墙体是根据不同的运动及围合状态来确定的。 为了将这个博物馆塑造成一个发人深思和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场所,建筑师在其内部空间中使用了漫射光,墙体与屋面全部采用早有不同透明度的玻璃板以加强效果。由钢柱支撑的全玻璃屋面被看作是与墙体的有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